天天看點

同濟學子奔波山鄉架起座座“愛心橋”

作者:新民晚報
同濟學子奔波山鄉架起座座“愛心橋”

10月2日,拉美之音新民晚報巴拿馬報刊登了一篇報道。

今年7月,經過七天的建設,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諾頓鄉永安村新橋竣工。

這是同濟大學無盡橋學會的第11個建設項目。他們之前的項目被稱為"無盡的橋",但這座橋被命名為"同樣的安心橋","同一個"字樣分别取自同濟和永安。

橋梁建設過程通過網絡進行現場直播。項目剛開始的時候,一個男孩在微信上發了一條評論,給社群推廣項目。剛剛成功申請同濟大學博士學位的"廣播男神",目前是同濟大學無盡橋社的顧問。

同濟學子奔波山鄉架起座座“愛心橋”

圖:羅偉正在建設中

祝你好運

羅的家鄉是四川省達州市,他從别的地方到上海學習,加入社群,然後去偏遠地區自願搭橋,還有很多學生。其中一些橋梁建設地點是團隊成員自己的家。

建造橋梁并非一帆風順。

2020年春節,羅偉在家鄉吃火鍋,無盡橋慈善基金的一通電話讓他放下了肚子。由于疫情爆發,該基金會計劃擱置計劃中的暑期項目資金。

在接下來的20天裡,該項目一直在重複,團隊成員的情緒也波動不定。很快,該項目就處于轉折點。2020年是中國的扶貧之年,同濟大學在雲南省建設的另一邊,達利州雲龍縣有一些改善計劃和專項資金,決定讓社會在對面搭建橋梁。這讓羅偉興奮了一陣子。

早在2019年,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輔導員孫玉傑在雲南擔任村幹部時,就希望同學們一起參與當地建設。協會将打造名為"安心橋牌"的橋梁團隊實踐團隊。

雖然項目計劃已經敲定,但由于反複爆發,4月份的項目研究被推遲到2020年底。

西部深處

"看房子,去哭""一哭應該,走來走去半天""鑽進山裡,下山到河邊"......雲南山區複雜的地形和變幻莫測的天氣,以及惡劣的交通狀況,都記錄在順暢的交通中。

在永安村的橋梁建設工地上也有類似的場景。位于永安村中心村委會和梅龍、蓮坪、下平三組被渭江隔開,村民們需要涉水或繞道而行。站在河邊的梅龍村的楊奶奶說:"我一輩子都住在這裡,小時候可以步行七八英裡回到媽媽家,現在老了不能走路了。"她期待着在橋建成後和她的孫子一起走動。

作為團隊顧問和該項目的資深人士,羅先生主要負責同心橋項目的技能教育訓練、施工組織、人員配置和現場協調。幾年前,當他參與雲南Merle Village項目時,羅作為先遣隊員參與其中。"當我去鄉下時,我感覺自己與外界隔絕了。每天看手機都不太想,風景特别好,無聊的時候在學校或鄉間小路上坐得頭暈目眩。"

但羅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大橋建成後,村民們在同學的帶領下走過的那一刻。"我腦海中浮現的是我在建造這座橋的前一年第一次來調查時的場景。那時還是一座古老的木橋,冬天會有一層厚厚的霜凍,村民們走在上面會發抖。現在看到村民們走在修好的橋上,心裡感覺很腳踏實地。"

設計與施工

橋梁點地形、地質、水文資料...經過早期的實地考察,征求村民和施工團隊的意見,團隊開始了設計工作。

來自土木工程學院和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三名講師和10名研究所學生參加了會議。經過多次線上讨論和線下交流,他們最終決定采取無盡的Bere橋模型建設。該機型具有子產品化、重量輕、運輸友善、施工快、安全性能高等特點,不需要依靠大型機械裝置,僅靠人力即可完成。經過35次讨論和修改,團隊為通三橋項目繪制了5套59幅圖紙。今年7月1日,通山大橋開始搭建。

學生們頂着烈日用貝雷帽鋪橋,一切按計劃有序進行。但是在第四天晚上出現了麻煩,橋墩的盡頭抓撓怎麼找不到橋墩。就在球員們筋疲力盡的時候,一束光從對面傳來。幾個村民從家裡拔出電線,把燈挂在岸邊的樹上,一個叔叔用強烈的口音喊道:"我們來幫忙吧。"越來越多的村民來到橋口,齊心協力将橋推到中間橋墩上。

經過團隊多日的努力,以及當地政府和村民的真誠幫助,這座橋終于成功連接配接了渭江兩岸。7月8日,同樣的安心之橋開通了。楊的梅龍村奶奶帶着孫子過橋,走到了另一邊。

34米長的通山大橋将原來的40分鐘繞行時間縮短為一分鐘。

據統計,自2012年以來,同濟大學無盡橋協會一直與無盡橋慈善基金等社會力量接觸,帶領329名同濟大學學生參與了11個橋梁建設項目。

邁向廣泛

正是在上海的學習和生活中,建構了羅威,為一個更廣闊的世界增添了無限可能。

2017年,大三學生羅偉看到同一位四川同學在朋友圈裡發了一條關于建造同一座無盡橋的資訊。"沒想到學生們能做這麼大的項目,"他震驚地說。

為了測試自己的專業知識,并做些什麼來擺脫貧困,他報名參加了俱樂部。但他發現他得到的遠不止于此。最初策劃活動,編輯公衆号,次年開始參與研究,設計,施工,然後更逐漸嘗試一起工作,作為協調員或顧問尋找橋梁點,共同完成團隊等事宜。"這些項目不僅僅是關于技術問題,而是關于協調關系。社群帶來的豐富實踐,給了他很多課堂之外的東西。

在課堂上,導師孫利民教授對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孫立民教授務實的态度,銘刻在羅的腦海中。盡管取得了成功,但孫利民并沒有專門申請該獎項。"老師說他做了他想做的事情,如果它對現實有效,它就會起作用,不需要任何獎項來包裝它。

藍常春藤/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