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火海淩雲》:戰鬥民族才有的高空雜技!

作者:曾念群
《火海淩雲》:戰鬥民族才有的高空雜技!

感覺從《2012》和《少年》來看,已經很久沒看過災難片了,不是真的沒看過,而是因為《2012》把胃口挂得太高了,除了《少年派》從人性的角度超越,其他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災難片難得。想想半天中的兩天,一個是基于2004年印度洋海嘯真實事件改編的"海嘯奇迹",一個是基于古羅馬時代維蘇威火山爆發為背景的"龐貝末日",隻是俄羅斯災難片《火海淩雲》制作。《火與海淩雲》比《2012》少于《海嘯奇迹》和《龐貝末日》等同的災難片前輩,優勢之國。

《火與海》翻拍自1980年蘇聯電影《船員》,講述了三名飛行員帶領機組人員,自願前往昆武島火山爆發營救被困人員的故事。這麼老的梗犬,當然是一個無所畏懼的主旋律故事。影片對導演尼古拉·列别捷夫的手,無所畏懼的營救精神依然存在,但對角色的塑造有了新的認識和使命。通過喜歡打破飛行員古辛的正常塑造,影片變成了一個打破規則、尋求正義的故事,仿佛在告訴世界,一個守規矩、順從的時代往前,這是前蘇聯到這個時候俄羅斯公衆意識轉變的品牌吧。

這部電影以三名在"規則"中幸存下來的飛行員為藍本。在達尼拉·科茲洛夫斯基(Danila Kozlovsky)飾演的年輕飛行員古辛(Gusin)因"不服從"而被撤軍後,他很難找到民航實習生的工作,但他的個性卻受到一系列"規則"的束縛和掙紮;弗拉基米爾·馬什科夫(Vladimir Mashkov)扮演的老飛機與古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一直很老派,對實習生和周圍的一切都要求很高;艾格尼絲·格魯迪特(Agnes Grudit)飾演的艾格尼絲·德拉本(AgnesDraben)是一位優秀的女飛行員,因為對女機長的世俗偏見。沒有承認,也沒有機會。新老一輩,三名飛行員,上演了民航版的"穿西裝的男人"。

在此基礎上,影片用了近一半的篇幅,鋪設了三條幾乎不可調和的感情線:第一,戀人古辛和亞曆山德拉從一見鐘情,突然陷入冷戰,與兒子的代溝,以及與妻子的疏遠;第三,古辛和父親的沖突,雖然影片不是一本大書,但古辛甯願被開除也不願要求父親挺身而出的細節可以看出,父子倆在相當程度上是不可調和的。

《火海淩雲》:戰鬥民族才有的高空雜技!

這三條沖突線似乎截然不同,如果它們相關的話。老船長其實是一顆刀嘴豆腐心的來者,他知道自己一年四季都在飛,是造成妻子和孩子疏遠的根源,古辛和亞曆山德拉的戀情和他默默注視的冷戰,他不想兩個年輕人因為冷戰而想念對方, 于是兩位實習生安排了一個月的聯班。此外,古辛的性格其實是老船長兒子叛逆的反映。直到電影後期,我們才知道古辛的父親是民航"規則"的創造者,父子概念沖突由來已久。這種沉重的關系投射到老船長的家裡,一邊是老隊長的嚴厲和沉悶,另一邊是兒子的徹底叛逆——回家不是走樓梯而是要爬三樓危險的牆,外語補習課不學,而是跟老父親問女同僚有外遇。兩對父子之間的沖突看似不一樣,但其實是"規矩"與"不守規矩"之間的沖突。

當然,對于極其務實的中國觀衆來說,情況可能并非如此,他們更願意直接進入主題。别擔心,俄羅斯人沒有玩過《太極輪》的開放式災難片堆路,暗借船難訴戰國難招,電影導演的表情和觀衆的刺激都沒有錯。在完成了一小半雜亂無章的情感鋪路後,三名飛行員飛入火海,任務是解決情感沖突。作為一部百萬美元的災難片,《火與海淩雲》呈現出一種視覺沖擊力和一代人,遠遠超出了《龐貝末日》同樣的火山爆發背景,實作了"2012"與"雲中行走"的結合。

飛行突然接到救援任務,災害現場和預警均未事先考慮,觀衆和幾位主要角色一臉逼近,将目光投向了火海。在查明情況之前,餘震和燃料爆炸接踵而至,跑道要麼坍塌,要麼起火,岩漿在機場周圍轉來轉去,一切都來不及阻止,救援人員變成了難民。機組人員的逃生沒有把戲,隻能像"2012"在天上山體滑坡,不同的是,"2012"一群人前後兩人遇難,而"火海淩雲"則分為兩組人兩架或多架飛機已經淩雲起火。

前言太多,未來僅僅從火海中逃脫顯然是不夠的。俄羅斯人沒有扛起戰鬥民族的稱号,在火海逃生後,又在空中玩了1萬米高的鋼絲繩遊戲。美國人在空中墜毀電影中嘗試過軍用飛機和客機的對接和運輸,但那都是特種軍人的冒險,美國人在《雲中行走》中高度還原了菲利普·帕特(Philip Pat)在紐約雙子塔尖頂上行走的奇迹,但那是: 畢竟,訓練有素的專業表演者的瘋狂。《火海淩雲》要完成的是普通乘客在兩架飛機之間高空傳輸,這個把戲,似乎隻有俄羅斯人的戰鬥民族才能想到和做到。

《火海淩雲》:戰鬥民族才有的高空雜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