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Docker為代表的容器技術,以輕量級虛拟化技術為初衷,從默默無聞躍進産業視野,如今已經被列在諸多企業IT發展的技術版圖之中。标準化雲的傳遞件隻是一個開端,随之而來的是一系列技術與管理方法的更新,重大的方法論變革指向Cloud Native(雲原生)這一“終極”目标。

距離已經消失,要麼創新,要麼死亡。
——【美】托馬斯·彼得斯
無處不在的全連接配接,以雲為驅動的數字社會,美國管理學大師托馬斯·彼得斯《追求卓越》中的這一金句,足以形容當今社會每一個生産組織所面臨的數字化沖擊。
為了駕馭雲計算這一新技術基礎平台,Cloud Ready(雲就緒)、Cloud Friendly(雲友好)、Cloud Resilient(雲彈性)、Cloud Native(雲原生)等等概念不斷定義新IT世界。
雲原生,一切為了靈活
雲原生的吸引力,CNCF(原生雲計算基金會)對其的設想為:分布式系統應該具備有擴充到成千上萬台節點的能力,并且這些節點具有多租戶和自愈能力。簡單來說,就是更快的上線速度、高容錯性、故障自動隔離與自動回複、快速水準擴充能力……
通過采用基于Cloud Native的技術和管理方法,企業可以更好地把業務遷移到雲平台,放開以虛拟機替代實體機的思維局限,更加充分地享受雲的高效和按需資源能力。
是以,雲原生所代表的,不僅是虛拟化之上的技術革新,而是基于雲的、全新的軟體架構思想和軟體開發實踐,以及根據商業能力對組織架構進行重組的一套方法論,其核心在“靈活”二字。
這裡的靈活是包括開發、測試、內建、傳遞等等貫穿軟體生命周期所有環節的靈活:靈活基礎設施、微服務架構、DevOps、靈活化傳遞以及推動企業内部架構革新的康威定律,以此來完美契合雲原生的最初訴求。
打開雲原生
從CNCF所代表的主流陣營說起
由于雲原生擁有這樣整體性變革思維的和自己的生态定義,很多大型企業才對它趨之若鹜。
2015年,在容器技術迅速興起成為雲環境中的關鍵組成部分的同時,為了推動基于開源碼軟體的雲原生計算,Google聯合AT&T、Box、Cisco、Cloud Foundry Foundation、CoreOS、Docker、Intel、IBM等20餘家公司成立開源組織CNCF,其開源容器叢集管理系統Kubernetes正式走上台前。
2016年,Docker宣布将Docker Engine核心元件Containerd開源,并捐贈到CNCF基金會。今年5月,阿裡雲正式加入CNCF成為金牌會員。7月,微軟宣布加入了CNCF,成為其鉑金會員,微軟Azure團隊和前Deis CTO容器的首席項目經理Gabe Monroy加入CNCF理事會。8月,AWS又以鉑金會員身份加入CNCF。
至此,Google、微軟、AWS、IBM以及國内阿裡雲、華為等幾乎全部的雲服務巨頭都加入了CNCF,并持續加大對雲原生計算技術的支援。
目前,CNCF緻力于通過廣泛的社群合作以協調各類可互動“堆棧”之間的對接,其最主要的10個項目包括管理容器編排的Kubernetes、監控的Prometheus項目、應用程式流量監控的Open Tracing項目、實作logging的Fluentd項目、用于服務網格的Linkerd項目、用于遠端調用的gRPC項目、用于服務發現的CoreDNS項目、用于容器運作的Containerd和Rkt項目以及用于容器原生網絡的CNI項目。
其中,受到行業最廣泛支援的就是Kubernetes項目,451 Research調查報告顯示,Kubernetes已經成為雲市場最受歡迎的容器排程工具,接受調查的全球IT從業者中,有43%曾使用該工具,同時32%将其列為排程工具的首選。
推動雲原生最佳實踐
Kubernetes的一鳴驚人迅速走上正軌并非偶然。
起源于谷歌,Kubernetes綜合了谷歌系統中十餘年來在Borg和Omega設計與實踐中的經驗。Kubernetes的初始public版本自2014年6月送出開始,憑借其強大的能力迅速波動了雲服務市場,随之而來的是全球各大雲服務提供商對Kubernetes技術生态的貢獻和能力支援,其開源技術社群代碼貢獻數量飛速提升。
如今,Kubernetes已經實作了為容器化的應用提供資源排程、部署運作、服務發現、擴容縮容等整一套功能。不僅為雲原生的服務快速部署、快速橫向擴充、故障自動修複、自動化運維等訴求的實作提供了有效方案,Kubernetes通過與靈活化基礎設施的有效結合,能夠進一步優化硬體資源的使用。
事實上,目前,容器編排技術有三大最具競争力的陣營,即Kubernetes、Mesos、DockerSwarm。但Kubernetes以其技術的成熟性和極佳的擴充性占有最大的市場佔有率。
與之相比,DockerSwarm被Docker公司所把控,而Docker公司具備了完整的公有雲以及私有雲Docker Data Center解決方案,其開放性有所保留,留給其他玩家的競争難度可想而知。
Mesos社群相對來說更加開放,同時Mesos和Kubernetes都提供了除Docker之外的容器管理能力,例如Kubernetes不僅支援Docker,還同時支援Rocket容器技術。這使得二者提供給使用者更多選擇,很大程度上更容易得到企業的青睐。但在技術社群的開放、活躍與多元化方面,Kubernetes還是略勝一籌。
選擇Kubernetes的理由有很多,使用Kubernetes也并非沒有挑戰。最根本的動力在于:IT從來都是一個由新技術驅動的行業。容器已經被全球衆多企業所采用,從單機走向叢集已成為必然,Kubernetes這一被業界廣泛認可并看好的容器叢集管理技術,在可預見的未來,将加速雲原生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更新的重要推手。
【科技雲報道原創】
轉載請注明“科技雲報道”并附本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