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前浪之歌:我是布萊克

作者:榆東一街的貓

5月6日下午,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在網上舉行頒獎典禮,在疫情影響下,創下頒獎典禮史上首次創紀錄。

前浪之歌:我是布萊克

在19個獎項中,"Junior You"獲得了八個獎項,幾乎赢得了所有獎項。

除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攝影等,還包括周冬雨獲得最佳女主角、易其謙獲得最佳新人演員。

前浪之歌:我是布萊克

在5月4日青年節之際,B站演講視訊"Back Wave"刷遍了整個網絡的螢幕,"Front Wave"和"Back Wave"成為流行詞語,引發了一波熱議、表達、破碎的思想。

1992年,周東宇在金馬影之後又拿下了金像,2000年易其謙就成了"流淌的演員",他們就是這樣的人,無疑是"背浪",而且是浪潮的浪潮。

但我其實更關心的是"前波"。

《舅舅》講述了兩位老人獲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的愛情故事,60年後張大明憑借《逝去的男人》獲得最佳男配角,黃玉琳的《金度》獲得新導演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但這三部香港電影大陸觀衆目前還沒看到。

"鄭秀文跟一起跑"也在微網誌上被刷上了熱搜。

"後浪潮"說"紳士美與共和與不同/年輕身材能容納更多元的文化審美和價值觀",而根據人們的眼光,祖國的年輕一代正在展示稻圈文化的投資、募資、反黑、控評價、撕扯戰報告,是《青年有你》《創意營》《少年之名》等才藝表現客觀地由面肉吃, 依靠粉絲經濟的首次亮相,我們無助于社交網絡上的代際差距,隻能期待"後浪"老變成"前波",依靠年齡和閱讀一直都是自我糾正的。

雖然演講視訊針對的是"後波",但轉發更多的是"前波"。

"前波"到"後波"的奉承,或許無法淡化隔閡,達成平等對話,反而可能引發互相猜疑,形成海嘯。

前浪之歌:我是布萊克

想想一部最喜歡的電影,我是布萊克。

前浪之歌:我是布萊克

2016年戛納金棕榈獎得主。

30後導演肯·洛奇(Ken Loach)去年也拍了《對不起,我們想念你》,也非常好看。

這部電影的主人公布萊克是一個老人,一個孤獨的鳏夫,膝蓋下沒有孩子,一個擁有40年經驗的木匠。

布萊克有心髒病,暫時喪失行為能力,他準備申請就業支援福利,但被評估員拒絕,提出投訴的條件很苛刻,迫使他申請失業救濟金,但因未能達到規定的行為要求而受到懲罰,這可能被簡化為特困津貼。

前浪之歌:我是布萊克

布萊克不知道如何上網,家裡沒有電腦,智能手機、電子履歷、視訊履歷對他來說更是一場噩夢,他是海灘上垂死的"前浪",是即将被時代抛棄的一代。

西方發達國家一向以其高福利著稱,第三世界人民羨慕不已。

《我是黑人》揭示了英國福利政策的錯誤一面。

繁文缛節,拖延,官僚主義,對底層人民非常不友好。

說嚴格遵守規章制度是與人的感受不相近,缺乏同理心;

這部電影講述了布萊克和另外兩個樣本的故事。一個是布萊克的鄰居,一個黑人,他從中國購買假的名牌運動鞋以擺脫貧困,一個是布萊克的幫手凱蒂,一個年輕的單身母親,兩個孩子,盡管他自己努力幫助凱蒂一家,但卻成了一名。

前浪之歌:我是布萊克

發達國家有高福利陷阱,高福利容易産生道德原因,有點類似于中國曾經的"大鍋米",滋生懶惰的人,寄生蟲甚至欺騙福利,政府為了控制漏洞往往實行懶惰政治的一刀切,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具體問題的具體分析背道而馳。

布萊克的福利申請之旅變成了一個死循環,政府玩起了"把你拖到死地"的把戲,他決定不陪他,因為他認為失去自尊等于失去一切。

前浪之歌:我是布萊克

他在福利辦公室的外牆上潦草地寫着抗議,引起了圍觀者的聲援。

但它能改變什麼嗎?

結果很悲傷,當布萊克的就業支援福利申請即将扭轉時,他在浴室裡心髒病發作并死亡。

前浪之歌:我是布萊克

布萊克的遺言

我不是客戶,我不是客戶,我不是服務使用者,

我不懶惰,我不是小偷,我不是乞丐小偷,

我不是一堆社會安全号碼,我不是螢幕上的一段資料,

我按時繳納稅款,我為此感到自豪。

我不向強者低頭,真誠地對待我的鄰居,并盡我所能伸出援助之手,

我不接受,更不用說尋求慈善了,

我的名字是丹尼爾·布萊克,我是一個正派的人,而不是一隻在街上乞讨的狗,

我在這裡要求屬于我的權利,

請你尊重我,

我,丹尼爾·布萊克,是一名公民,

沒什麼可要求的,沒有妥協的。

前浪之歌:我是布萊克

很多人在童年時期進入迷茫的歲月,很多人到了四十歲,還是有很多迷茫。

無論官方如何強調"用國外名額衡量中國稅負不合适",我們個人的感覺是,我們隻看稅收,社會福利感不強,不時會出現"養老金平衡到2035年用完"這樣的話題。

生來就人,不管是前波還是後波,都不必糾結,因為無論前波後波,總有你揮手的時候不上去。

說《背浪》最真誠的話,我想是:你所愛的就是你的生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