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19日,以“科技改革驅動創新 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為主題的第二十四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在深圳舉行。
作為高交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高新技術論壇圍繞國際前沿科技、全球熱點話題設定論壇主題,是彙聚中西方科技及經濟最新動态、加強國際技術經濟合作的重要平台。來自全球權威科學家、經濟學家以及科技領軍企業高管帶來高品質頭腦風暴,充分碰撞智慧、交流思想、共商合作,為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創新落地提出更多可行性意見、建議與方案,共同探索科技引領高品質發展的新路徑、新畫本。
11月17日上午,在高交會福田展區(深圳會展中心)5樓梅花廳,2022中國高新技術論壇以“生命科學與醫療生态”為主題展開讨論,邀請了八位來自生命科學、醫療健康等行業領軍人物線上線下各抒己見,帶來前沿洞察和前瞻思路。他們分别是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籌)計算機科學與控制工程學院院長、烏克蘭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公共衛生學院院士潘毅,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PI研究員、細胞與基因線路設計中心主任魏平,深圳灣實驗室轉化醫學中心主任、資深研究員沈衛軍,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方曉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助理教授、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項目負責人俞江帆,聯影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張強,飛利浦大中華區副總裁、飛利浦大中華區技術專業委員會主席、飛利浦醫療臨床與技術支援總經理、飛利浦影像研究院院長周振宇,甲骨文生命科學業務部北亞區總經理周德标。
可見的福祉:AI挑戰生命科學關鍵難點
論壇上,與會者聚焦探讨生物、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核心驅動力,圍繞“開啟生命健康探索加速鍵”“數字化浪潮下的智慧醫療新生态”和“技術驅動下的醫療生态”等議題,共同探讨如何促進全球生命科學、醫療健康科技創新技術、要素集聚流動,塑造開放、創新、融合的生态圈,推動生命科學、智慧醫療更好地造福人類健康。
以雲計算、大資料分析、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等為工具,潘毅院士的主要研究領域是生物資訊和醫療資訊。他設計和開發了許多生物資訊學算法和工具,有力地推動了生物學、醫學科學的發展。在“生命科學與醫療生态”主題分享中,潘毅以“人工智能賦能生物醫藥”為題,詳細介紹了AI如何應用到新藥研發的各個領域實踐,尤其是在靶點發現、蛋白質3D結構預測、藥物重新定位等方面的應用案例分析。同時結合原理,分享了AI介入新藥研發的具體案例。潘毅院士還談及其新的探索,即發現AI同樣可以在新藥研發、在更高次元實作萬物資料關聯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他分享道,“利用關聯網發現舊藥新用,比如說我們咳嗽跟肺癌有關系,肺癌又跟什麼有關系等。我們發現通過關聯就能找到新的方案。這些都是人工智能需要做的工作,通過篩選藥物使得生物學家少走彎路,用定向名額達到更好的效果。”新藥研發因其時間密集、資金密集、智慧密內建為這個世界上最難的事情之一,但是通過潘毅的分享,也讓大家看到AI正在有力地改變這一現實,增進人類的福祉。
俞江帆帶來了題為“微納機器人技術及生物醫療應用”的分享,生動有趣地介紹了微納機器人如何提供細胞級别診療,探讨微納機器人獨特的叢集性以及其對生物醫學方面的應用。他表示,“手術機器人越來越常見,并廣泛應用在實驗室或醫院的各個學科領域,例如神經外科、眼部、心血管、胃腸道等。手術機器人呈現着四個發展趨勢:小型化、靈活化、智能化以及柔性化。”他認為,“發展并研究醫用納米機器人,将成為除藥學外另一條攻克各種疾病的有效路徑。”
周振宇則以“換擋加速創新智造 健康科技重塑未來”為議題進行了視訊演講。他表示,“對于飛利浦而言,如何應對發展環境的變化和如何轉變?主要采取三種方式:一是依賴于生态圈合作夥伴,通過合力合作實作醫學領域的創新;二是基于本土需求的‘in house創新’,滿足中國本地化需求。三是在研發過程中充分考慮未來人工智能醫療器械的發展,在亞洲人群實作更多新的領域探索。”
前沿賦能産業 精準引領未來
生命科學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新引擎,醫療健康産業也是當今世界創新最活躍的産業之一。借助論壇的平台,政府部門、學術科研機構、行業領軍企業、醫療頂尖學者、全球投資者齊聚一堂,圍繞技術突破、藥械研發、臨床轉化等共同關注的話題展開互動、共話發展,進一步促進生命科學技術、醫療生态探索多賽道融合,前瞻性産業布局創新驅動發展,期望打造更具活力、深度融合、協同創新、互為黏性的創新生态體系,引領行業未來發展。
主要研究方向為生物網絡人工設計合成、免疫細胞工程化設計等,魏平在論壇上帶來了題為“細胞與基因線路設計及醫學應用”的主旨分享。以極富腦洞的想法、直擊靈魂深處的提問切入,向大家介紹了什麼是“合成生物學”“基因線路”。随後,更詳細介紹了合成生物學的基因線路設計如何在多種複雜疾病的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他表示,“生物科學跟人工智能必然會走到一起。同時,人工智能技術會大大加速自動化生産、搜尋、研究新的分子的能力。依賴于這種自動化,從設計、建構到加速技術疊代,進而最終開辟另一個世界,實作多細胞線路治療。隻有把子產品原件、線路設計、細胞設計的三個層面定量設計的基礎做好,最終才能真正提升治療複雜疾病的能力。”魏平分享道。
張強分享了企業如何作用于臨床研究、科技創新,以聯影醫療科技為案例,探讨如何利用裝置創新推動臨床創新實踐應用,如何聯手産學研醫開創診療一體化新場景,推動提升醫院診療品質。他表示,“聯影在過去十多年的實踐中,和創新合作夥伴一起共建聯影中央研究院,希望通過中央研究院實作政産學研醫的融合生态。”他還發現,在政産學研醫創新鍊中較為薄弱的是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強化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引導引領行業領域的創新,才能有效帶動産學研醫生态的建成。”他建議應從企業出發,聯手與醫院、大學研究機構合作,實作企業技術的産業化、定制化創新。以此加速新技術在臨床醫學的轉化,進一步推進在産業上的轉化,實作新技術在臨床的新應用,真正地實作多學科創新關聯。
擁有十多年國際制藥公司和轉化醫學研究所的新藥研發經驗,主要聚焦于癌症和代謝類疾病新藥研發,在小分子藥物發現、高通量篩選、治療性多肽工程等方面具有豐富的研發經驗,來自深圳灣實驗室轉化醫學中心的沈衛軍博士作了題為“‘從實驗台到病床’,科研院所新藥研發的新範式”的分享。通過詳細講解轉化醫學中心的核心平台、團隊以及若幹新藥研發的具體項目,沈衛軍介紹道,“目前,深圳灣實驗室轉化醫學中心已經建立了全鍊條臨床前的新藥研發能力和儲備專業的新藥研發人才,希望用五年的時間孵化出一系列延伸公司,同時培養新藥研發專業人才,每年實作1到2個臨床階段的候選物,助力實作可持續發展,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新藥研發中心。”這家基于全新的scripps生物醫藥研發新模式以及研究所層面做新藥而成立的機構,其目标是為了更好的風險控制、更大的創造性和更高的開發水準。
一直從事基因組學大規模資料采集、分析和挖掘科研活動,以及大規模基因組中心的營運和管理工作,來自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方曉東對大規模基因組中心、生物資訊學中心的籌建、營運和戰略規劃,有着專業的判斷和豐富的經驗。方曉東圍繞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和産業發展方向展開分享。“标本的高通量低成本以及數字化将會極大影響地生命科學特别是基因組學領域。基因組學領域裡的測序儀就像是晶片領域的光刻機,隻有在源頭上實作自主創新、自主可控,才有可能更好地把握、保障以及推動基因組學的發展。”“華大通過多年的研發,也開發出自主可控的測序儀,全方位建構測序儀總體解決方案,從光學到機械、軟體、生化形成研發的一套完整系統。目前全球兩個國家三個公司中擁有可以量産臨床級别的測序儀,華大就是其中的一家。”他表示,“科技創新技術就是是‘雞蛋’和‘母雞’的關系,隻有建構一套完整的創新體系、創新機制才能夠源源不斷有更多的科技跟産品出來。”
周德标以“真實世界資料超越臨床試驗”為議題,從演講主題背景、其參與研究的vulcan項目、如何應對并利用臨床研究一體化平台解決來自真實世界資料的挑戰四個方面展開了探讨。他介紹道,“vulcan項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精簡資料收集和交換的過程,将臨床研究的标準制定整合到診療活動中。通過開發出适合臨床研究資料的标準,以實作支援資料的雙向流動。”如何才能實作?他表示需要通過四個途徑,“一是需要将現在的診療和臨床研究兩個領域調節在一起。二是需要戰略性連接配接各行業的參與者、合作者,包括監管機構、學術界、業界、行業協會、标準化的制定者。三是通過共享社群和資源,最大化集合資源投入到醫療保健或者臨床研究領域。四是在此基礎上尋找可以提供內建平台和內建工具的解決方案,幫助實作臨床研究中的資料二次利用。”
聚焦細分賽道 共享國際交流舞台
從“大海撈針”到“按圖索骥”,從聚焦細分領域到帶領行業突破邊緣、走向前沿,生命科學、智慧醫療等産業布局正進入高速發展的關鍵時期。瞄準生命科學的前沿領域和重大需求,論壇上,嘉賓們聚焦發散生命科學前沿技術話題、聚力鋪墊醫學健康産業賽道,為聽衆帶來一系列自主研發的創新産品、自主研究的科學技術創新成果,為生命健康探索開啟加速鍵,展現數字化浪潮下的智慧醫療新生态。
點燃思想火花,分享高端智慧,2022中國高新技術論壇再度打造國際交流合作平台,精準聚焦行業話題,有效對接各方需求,通過擴大國際交流“朋友圈”,以創新、高效的交流淬煉,促成更多重大項目和重磅成果落地見效,促進更具發展潛力、含金量更高的高新技術産業、新興産業向梯次型躍升,點燃行業創新技術驅動高品質發展引擎,為實體經濟邁入高品質發展軌道貢獻一臂之力。
2022中國高新技術論壇已經在11月17日落下帷幕。未來,高交會将繼續打造引領科技及經濟前沿動态、思潮的高品質交流舞台,碰撞思想火花、點燃智慧星空,瞄準行業“核爆點”,培育産業“孵化點”,助力發展“力量點”,打造永不落幕的中國高新技術論壇。期待再度相聚2023高交會,共見美好明天。
内容來源: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