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胡歌古天樂命名昆蟲,是一種嘗試

作者:光明網

作者:張天調查

近日,一篇題為《中國四川省一種新型叉子屬(Fin Eye: Fork)》的學術論文引起了業界的關注。關于新昆蟲物種的論文發表在《世界生态學》雜志上。文章稱,新昆蟲物種是在四川省甘子州海魯溝冰川森林公園采集的,作者将這種昆蟲命名為"虎谷叉",因為"該物種是為了紀念著名演員胡歌先生和顧天樂先生而命名的,以感謝他們為中國西部山區環境保護和基礎教育做出的貢獻。"

以人的名字命名昆蟲并不是一種創新,但使用娛樂名人的名字來命名昆蟲引起了很大的争議。有專業人士認為,這篇學術論文存在許多不合規定之處:一是寫作風格怪異,在學術期刊《世界生态學》發表的分類論文更是怪異;

事實上,論文有固定的寫作規範,包括格式,術語,術語等。然而,寫作規範隻是評估标準中不太重要的方面之一,問題的本質是論文是否遵循動物命名的學術規範,是否寫(解釋)研究的内容,方法,過程和結論,以及對結論的理性讨論。

根據這兩個标準,這篇科學論文風格的論文遵循這兩個标準,并不違反法律。2020年出版的最新版本(第4版)的《國際動物命名守則》規定了動物學家在命名物種和讨論物種命名時必須遵循的原則,文法和禮儀。根據本規約第31.1.2條,送出人将這種昆蟲命名為"胡谷叉",以胡歌的名義拼音"胡戈",拼音"Koo Tin-lok"以古田樂的名義命名,拉丁化字尾"-orum"。此外,論文還對整個發現和研究過程及結果進行了解釋,并對結果進行了讨論,這些結果大體上符合科學論文的規範。

此外,動物和植物都可以由發現者根據生物分類标準命名。這些标準反過來又源于卡爾·林奈的自然系統建立的生物分類系統。根據生物分類标準,新物種的命名必須采用統一的拉丁語,由三個單詞組成。

第一個詞是屬名,必須根據科學分類命名,不能随意更改;是以,以人的名字命名昆蟲是很常見的,例如英國海軍将太平洋上的一隻鳥翅蝴蝶命名為"維多利亞女王的鳥翅蝴蝶"。此外,美國的學者已經發現了200多種昆蟲,一個接一個地以它們的朋友和家人命名。

為什麼這篇普遍合規的論文如此有争議?原因是一些研究人員希望加快科學與文化的融合,而另一些人則認為學術是學術性的,不應該與文化,社會和其他因素混為一談。1959年5月7日,英國作家查爾斯·珀西·斯諾(Charles Percy Snow)在劍橋大學關于兩次文化和科學革命的蘆葦演講中提出了科學與人文學科之間的這種沖突。經過幾十年的讨論和反思,約翰·布羅克曼(John Brockman)在1995年寫的《第三文化》(Third Culture)一書中指出,除了人文科學之外,還有另一種文化,這是兩者融合的第三種文化。這種文化的核心是,尖端的科學家和思想家應該用易于了解的語言表達他們的想法和發現,打破純粹的人文和科學文化,并使普通人能夠了解他們的發現。

換言之,研究人員應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方式解釋和解釋他們的研究成果,進行科學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和了解科學的内容、原理、規律,進而造福全社會。像山一樣交錯,顯然,這是一項更加艱巨的任務。是以,關于"虎谷叉"昆蟲的研究存在很大争議。

然而,作者表達了了解和實踐第三文化的想法。他指出,平時的昆蟲學論文不需要解釋那麼多的研究背景,而且他打算寫得太詳細,"主要是因為社會上的讀者,提前避免了公衆的誤解,已經沒完沒了地寫了那麼多,反而對個别專業人士有不同觀點的誤解。"

能讓他們的論文讓更多的人了解,意向引入文化因素是目前一些研究者的方式,除了運用文學語言,還要運用文藝手法來繪制科學圖,才能達到科學與藝術在山中分崩離析,在山頂上師傅的目的, 當然,也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科學。

作為世界領先的科學期刊之一,英國《自然》雜志于1999年11月4日,即其130歲生日之際,開設了"未來"專欄,緻力于"有趣"的短篇科幻小說。這是一種非常不尋常的越界方法,現實,理性和法律都在108,000英裡之外。當然,《自然》雜志上的這種方法也被視為将科學和文化與第三文化相結合的嘗試。

科學論文以人名命名昆蟲和動物,以及運用文學藝術的技巧和方法表達科學内容和成果,都值得一試,但也有一些領域需要探索,比如怎麼做,在多大程度上要更加平衡。(張天軒)

來源:光明網時代頻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