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以胡歌古天乐命名昆虫,是一种尝试

作者:光明网

作者:张天调查

近日,一篇题为《中国四川省一种新型叉子属(Fin Eye: Fork)》的学术论文引起了业界的关注。关于新昆虫物种的论文发表在《世界生态学》杂志上。文章称,新昆虫物种是在四川省甘子州海鲁沟冰川森林公园采集的,作者将这种昆虫命名为"虎谷叉",因为"该物种是为了纪念著名演员胡歌先生和顾天乐先生而命名的,以感谢他们为中国西部山区环境保护和基础教育做出的贡献。"

以人的名字命名昆虫并不是一种创新,但使用娱乐名人的名字来命名昆虫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专业人士认为,这篇学术论文存在许多不合规定之处:一是写作风格怪异,在学术期刊《世界生态学》发表的分类论文更是怪异;

事实上,论文有固定的写作规范,包括格式,术语,术语等。然而,写作规范只是评估标准中不太重要的方面之一,问题的本质是论文是否遵循动物命名的学术规范,是否写(解释)研究的内容,方法,过程和结论,以及对结论的理性讨论。

根据这两个标准,这篇科学论文风格的论文遵循这两个标准,并不违反法律。2020年出版的最新版本(第4版)的《国际动物命名守则》规定了动物学家在命名物种和讨论物种命名时必须遵循的原则,语法和礼仪。根据本规约第31.1.2条,提交人将这种昆虫命名为"胡谷叉",以胡歌的名义拼音"胡戈",拼音"Koo Tin-lok"以古田乐的名义命名,拉丁化后缀"-orum"。此外,论文还对整个发现和研究过程及结果进行了解释,并对结果进行了讨论,这些结果大体上符合科学论文的规范。

此外,动物和植物都可以由发现者根据生物分类标准命名。这些标准反过来又源于卡尔·林奈的自然系统建立的生物分类系统。根据生物分类标准,新物种的命名必须采用统一的拉丁语,由三个单词组成。

第一个词是属名,必须根据科学分类命名,不能随意更改;因此,以人的名字命名昆虫是很常见的,例如英国海军将太平洋上的一只鸟翅蝴蝶命名为"维多利亚女王的鸟翅蝴蝶"。此外,美国的学者已经发现了200多种昆虫,一个接一个地以它们的朋友和家人命名。

为什么这篇普遍合规的论文如此有争议?原因是一些研究人员希望加快科学与文化的融合,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学术是学术性的,不应该与文化,社会和其他因素混为一谈。1959年5月7日,英国作家查尔斯·珀西·斯诺(Charles Percy Snow)在剑桥大学关于两次文化和科学革命的芦苇演讲中提出了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这种冲突。经过几十年的讨论和反思,约翰·布罗克曼(John Brockman)在1995年写的《第三文化》(Third Culture)一书中指出,除了人文科学之外,还有另一种文化,这是两者融合的第三种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是,尖端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应该用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达他们的想法和发现,打破纯粹的人文和科学文化,并使普通人能够理解他们的发现。

换言之,研究人员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式解释和解释他们的研究成果,进行科学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理解科学的内容、原理、规律,从而造福全社会。像山一样交错,显然,这是一项更加艰巨的任务。因此,关于"虎谷叉"昆虫的研究存在很大争议。

然而,作者表达了理解和实践第三文化的想法。他指出,平时的昆虫学论文不需要解释那么多的研究背景,而且他打算写得太详细,"主要是因为社会上的读者,提前避免了公众的误解,已经没完没了地写了那么多,反而对个别专业人士有不同观点的误解。"

能让他们的论文让更多的人理解,意向引入文化因素是目前一些研究者的方式,除了运用文学语言,还要运用文艺手法来绘制科学图,才能达到科学与艺术在山中分崩离析,在山顶上师傅的目的, 当然,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科学。

作为世界领先的科学期刊之一,英国《自然》杂志于1999年11月4日,即其130岁生日之际,开设了"未来"专栏,致力于"有趣"的短篇科幻小说。这是一种非常不寻常的越界方法,现实,理性和法律都在108,000英里之外。当然,《自然》杂志上的这种方法也被视为将科学和文化与第三文化相结合的尝试。

科学论文以人名命名昆虫和动物,以及运用文学艺术的技巧和方法表达科学内容和成果,都值得一试,但也有一些领域需要探索,比如怎么做,在多大程度上要更加平衡。(张天轩)

来源:光明网时代频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