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網絡上浩如瀚海的醫學文獻,找到自己最需要的文獻?又怎麼去盡快盡可能征服讓人「頭痛 」的文獻 ?終于摸索出來一條合适的道路,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主要遵循以下這個原則:先泛讀後精讀。
1.泛讀,打地基建輪廓是第一步
所謂的泛讀,就需要較快速地把握一個領域的研究概況。這就好像建房子打地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然外表再好看也是一個"紙老虎",一碰就碎。
閱讀文獻綜述可以讓你更好地認識課題,知道已經做出什麼,還有什麼問題沒有解決,自己要做什麼。對于國内文獻一般批評的聲音很多,但它是你迅速了解你的研究領域的入口,在此之後,你再看外文綜述,會比一開始直接看外文文獻了解的快得多。而國外的綜述多為本學科的資深人士撰寫,涉及範圍廣,可以讓你事半功倍,更加對本領域有了解,顯著提高科研的認知水準。
當然讀文獻時,也要盡可能尋找高水準學者撰寫的論文或高引用次數的文章來讀,這些文獻往往代表代表目前的發展主流,可以把握目前的研究重點。但千萬不能一概唯IF論了。
2.循序漸進,一步一步把文獻吃透
接下來,想要認真了解一篇文獻,學習其思路、設計方案和實用技巧等,我們需要精讀。現在通常存在一個誤區,以為精讀就是認真查懂每個單詞的意思,多讀幾遍就是精讀了。實際上是除了單詞,句子,更重要是讀懂文獻中的邏輯。
精讀又分為以下這些步驟:讀通 —— 讀順 —— 讀懂 —— 讀透。
(1)讀通了解大概:這一遍不要特别着急,通讀一遍,也不需要“逐詞逐詞”地讀,即使中間遇到了不懂的單詞(突然想起那個著名的矽肺病單詞——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也可以先猜一猜含義(pneumono我認識!這是個肺病相關單詞,容我打開電子詞典看看)。根據你擁有上下文的邏輯關系,詞根、前字尾等,大膽猜想。順便在讀的過程中将生字标記,友善日後查找其意思。讀完後,了解文章大緻在講什麼内容即可,對文章了解有個大概,知道文章篇幅多長,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東西是不懂的。
(2)讀順掌握資訊,拓展新詞:從頭開始,對文章中陌生重點詞可立一個關鍵詞清單,避免反複查詢浪費時間,但它們通常具有相當的資訊量,應該盡早檢視。可以根據個人習慣手寫或者word文檔列印,并做到經常複習,積少成多。其實,終點就是起點,閱讀就是提高閱讀速度的最好方法。
(3)讀懂邏輯,學會了解:解決了概念和單詞,接下來就得下手句子和段落了。
醫學文獻的一個特點就是長句、難句多,常常一個句子包含多達三、四十個單詞,從頭讀起往往不知所雲。閱讀這樣的文獻,其痛苦不言而喻。好在雖然論文的句子都長,但每段的句數并不多,可以每一段用一個詞組标一個标題,并進行标注。而且一般論文段落中,學者的套路基本很固定,就是總分總和總分,連分總都是很少見。自己寫文章的時候也可以發現,每一段實驗性描述的開頭,已介紹概念和引入為什麼要這麼做的原因為主,然後描述自己所做實驗結果及讨論其表現出的意義。
你也嘗試劃分每個段落裡的結構,哪一句是總體概括,哪一句是分論點,哪一句是證明分論點的證據。并且你在閱讀的時候,一定要看到大量的關系連詞,他們承上啟下引領了全文。讀每一段落都要找到他的主題,往往是很容易的,大量的無用資訊可以一帶而過,節約你大量的寶貴時間和精力。
最好此輪閱讀時,邊讀邊做筆記。建議文章的重點部分劃線标注,對重要的資料也進行标記。這些不僅對精讀這篇文章有幫助,日後再回顧的時候也能快速聚焦到重點。
同時可以對一些好句進行摘抄或者标亮,畢竟以後寫論文肯定也用得到。如果我覺得這句話對我以後寫作有幫助的話,我還會格外多标注幾個五角星⭐️,畫出其句式,便于以後借鑒。就跟我們國小時候經常需要摘抄好詞好句一樣。
(4) 量變到質變,縱橫比較,讀透方法:
當你整完3遍以後,其實全文基本已經懂了。積極回顧,學會總結,明白作者提供了新的方法技術,還是補充改進或闡述讨論了研究結果及進展,或是把前人的工作彙總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體系,更能發現一篇文獻的真正價值。也可以同時對統一領域多篇文章進行比較,區分不同。
最後讀文獻還有幾個小tips需要注意:
(1)學會挑選有價值的文獻,重視摘要: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花很多小時研讀,摘要可以說是一個文獻的視窗,80%文章隻看摘要,20%要看全文,過分追求全文費時費力。多數文章把标題、摘要、幾個figure及legend一看,大意就明白了。
(2)集中精力看文獻:集中時間看文獻。看文獻的時間越分散,浪費時間越多。集中時間看更容易聯系起來,形成整體印象。
(3)多跟實驗室老師和同學們溝通交流:不同人看同一篇文獻都有自己的心得體會,互相之間多溝通多交流,或許會收獲更多,了解更多。
(4)溫故而知新:不要以為看過一遍就夠了,可以經常複習,以3-4個月為周期溫習一遍,可以根據需要,對比自己的試驗結果看。
醫生不管有多忙,都需要花時間看文獻吧,那麼如何才能花更少地時間更高效地學習呢,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步一步探索的,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本文轉自:鹿辭鑫 文章僅做學術分享
更多學術資訊\論文潤色服務\論文翻譯服務 都在公衆号【艾德思editspr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