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一個人擺脫原生家庭,需要經曆3次逃離

作者:富書

#頭條創作挑戰賽#

作者:紅衣(富書專欄作者)

2018年,一本名叫《Educated》的書在美國發售,上市第一周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全美銷量破百萬冊。

2019年,國内圖書編輯們試圖将該書引進,卻一直沒有找到合适的中文譯名,直到編輯們看到一篇推特:

紐約時報書評向作家們公開征集:如果把一本書納入高中課程,你會推薦哪本書?

塔拉回答道:“《聖經》擁有文學作品所有的一切。”

于是,編輯們茅塞頓開,決定采用《聖經·詩篇》的一句話作為其中文譯名: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

這句話本身含有雙重解釋,一種是“逃離”,一種是“找到新的信仰”,而它也完美地契合了書的内容。

這本書就是後來被大衆熟知的《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是美國作家塔拉·韋斯特弗創作的自傳體小說,詳細地記述了她整個成長蛻變的過程。

出生在美國愛達荷州山區的姑娘塔拉,通過學習,成功走出大山,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哈佛大學,改寫了自己的人生。

原來,一個人想要擺脫自己的原生家庭,需要經曆3次逃離。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一個人擺脫原生家庭,需要經曆3次逃離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一個人擺脫原生家庭,需要經曆3次逃離

逃離封閉的環境,觸摸外面世界

塔拉出生在巴克峰山下。

那裡與世隔絕,當地人愚昧、無知,他們相信隻要組成人鍊,就可以從别人身上擷取能量治愈自己。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塔拉,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也沒有想過離開巴克峰。

直到學成歸來的哥哥泰勒告訴塔拉:離開巴克峰,就能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于是,塔拉開始自學,她購買了相關書籍,一有時間就練習數學運算,仔細研究泰勒留下的筆記。

經過不懈努力,塔拉通過考試,獲得楊百翰大學的入學資格。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一個人擺脫原生家庭,需要經曆3次逃離

塔拉第一次走出大山,走進大學校園。在那裡,她看到了不一樣的生活方式:

室友會穿吊帶,露出赤裸的肩膀,會在安息日去購物,看電影。

同學們懂得各種地理常識,還能接受繪畫、文學等藝術的熏陶。

巨大的差異,讓塔拉的三觀受到了沖擊:原來,人還可以這麼活!

然而,第一學期結束後,當她帶着改變回到巴克峰,父親卻認為她脫離了自己的掌控,便強制要求她去廢料場幹活,想讓她重新回到原先的生活軌道。

因為在父親看來,塔拉就應該留在巴克峰,待在廚房裡,那才是一個女人正确的歸宿。

父親的專制讓塔拉下定決心,哪怕在外面打工掙錢養活自己,也不回去過沒有希望的餘生。

其實,在收到哥哥的鼓勵之前,塔拉覺得外面的世界與自己無關,因為自己的人生早已被規劃好:

十八九歲結婚生子,住在父親分給她的農場,将來接替母親,成為一名助産士,世世代代延續父母的生活。

可是,從巴科峰到楊百翰大學,塔拉看到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

當一個人見過了美,便知道了醜;

見過了大海的寬闊,便知道了湖泊的狹窄。

見過外面世界的開放和有趣,對塔拉而言,想逃離閉塞、落後的巴克峰,便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

塔拉曾說:“我們成長在各自的家庭,被塑造成既定的模樣,我們總以為能夠擺脫束縛,重新塑造自己。可一旦我們回到舊的環境,又會回到死循環。”

擺脫死循環的方式,就是趁早離開錯誤的環境。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一個人擺脫原生家庭,需要經曆3次逃離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一個人擺脫原生家庭,需要經曆3次逃離

逃離老舊的思想,實作自我解放

塔拉雖然離開了錯誤的環境,但是并沒有擺脫父親老舊思想的控制。

在楊百翰大學時,她依舊堅守着父親教導她的每一條真理、每一條教義:

不舍得扔掉腐爛的桃子,把它們放冰箱;

每周隻洗一兩次澡,從不用香皂;

上完廁所不洗手、不沖水,也不扔垃圾;

甚至,她窮到付不了房租,牙疼付不起醫藥費,都不肯去申請助學金,因為父親說過那是政府的陰謀。

她并沒有覺得自己的行為有什麼不對,甚至覺得本該如此。

到了劍橋之後,她依舊與那裡格格不入,她沒有想過去積極地改變這一切,而是消極地選擇了逃避。

直到有一天,好友德魯給塔拉發來了一首歌,歌詞寫道:

将自己從精神奴役中解放出來,隻有我們自己才能解放我們的思想。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一個人擺脫原生家庭,需要經曆3次逃離

這一刻,塔拉才頓悟:盡管自己的軀體已離開父親的控制,但她的思想依然活在父親的控制之下。

終于,她決定解放自己,做一個擁有積極自由的人:

扔掉高領衫,嘗試不那麼規矩的衣服;

主動打電話給護士,要求接種疫苗;

試着和同學們交往,讓更多人了解自己;

不再避諱談論家鄉,向他們講述巴克峰的奇聞轶事;

她一點點地打破自己,慢慢地走出了父親的“教條”,開始真正融入劍橋。

很多人,或多或少,都受到過父母思想的控制,自己可能并未察覺,但是實實在在的存在。

有些人從小被教育離婚是不光彩的,是以,哪怕在婚姻裡一直受盡委屈也仍要維持;

有些人從小被迫接受打擊式教育,是以,長大後,在很多事情上都會習慣性否定自己。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理論誘導的盲區”,即一旦一個人接受了某個理論并将其作為一個思考工具,就很難注意到其錯誤。

一個人從小就接受某種思想的熏陶,不代表那些就一定是正确的。人總會成長,當有一天發現,自己的思想仍被原生家庭束縛時,便開始覺醒,進而進行逃離。

沒有思想上的逃離,你走得再遠,依舊會活在原生家庭的控制之下,一輩子無法掙脫。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一個人擺脫原生家庭,需要經曆3次逃離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一個人擺脫原生家庭,需要經曆3次逃離

逃離變質的親情,完成人生救贖

塔拉在追求自己人生路上,也曾有過糾結,會為自己在大學找到歸屬感而開心,也會因覺得自己“背叛”了家人而感到内疚。

是以,當父母漂洋過海找到她,并表示隻要她回到巴克峰就原諒她時,塔拉心動了。

雖然理智告訴她不該回去,但情感上,她割舍不下對家人的愛,覺得回去也是值得的。

最終,她不顧男友的勸阻,坐上飛機,重新回到父母身邊。

父親要求塔拉,無論肖恩過去怎樣傷害過她,甚至拿刀子威脅過她,都要選擇原諒。

而母親則告訴山谷裡的每個親戚:塔拉存在錯誤的認知,她被魔鬼控制了,是個危險人物,并且有很大可能性,她會對自己的家人造成威脅……

父母的做法,讓塔拉徹底心死。

她本以為,隻要自己重新回到這個家,就可以挽回一切,但實際上,這個家一丁點也不值得自己留戀了。

那一刻,塔拉意識到,要想真正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還需要一次逃離,要從情感上與自己的家人做一次剝離。

她帶走了留在家裡的日記本,清理了自己在這個家留下的最後一絲痕迹,把巴克峰的生活徹底地留在回憶裡,自此之後,她再也沒有回過家,也沒有見過父母。

也許有人會說,塔拉是絕情的、冷漠的,但那些缺少了解、包容和愛的親情,或許早已算不上是親情,不過是變了質的親情滋生出的各種綁架罷了。

塔拉是勇敢的、幸運的,但現實中,不知道還有多少人活在親情的綁架中:明知道需要做出割舍,卻總讓感情戰勝理智,一而再再而三地對專制、壓抑、不堪的親情選擇忍耐和原諒。

你要記住:不是所有的親情都需要維持,不是所有的親人都有來往的必要,要有當斷則斷的勇氣。

一個人越早逃離變質的親情,才能越早完成救贖,奔向自己想要的人生。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一個人擺脫原生家庭,需要經曆3次逃離

塔拉在書中寫道:

小時候,我等待思想成熟,等待經驗積累,等待抉擇堅定,等待成為一個成年人的樣子。

隻是随着年齡的增長,我開始思考,我的起點是否就是我的終點——一個人初具的雛形是否就是他唯一真實的樣貌。

每個人決定不了自己的出生,選擇不了自己的家庭,但是可以選擇擁有怎樣的未來,選擇成為怎樣的人。

擺脫原生家庭的确很難,因為這意味着,你需要和他們劃清界限,成為家庭的 “背叛者”。

但是,在愛家人之前,請先學會愛自己。

如果原生家庭已經給你帶來傷害與束縛,請你拿出堅毅的精神,勇敢地選擇逃離。

願每個人都能擺脫原生家庭,活出屬于自己的精彩。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一個人擺脫原生家庭,需要經曆3次逃離

作者簡介:紅衣,富書作者,熱愛可抵歲月漫長,本文: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圖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中,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注:本文章圖檔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