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讀數字經濟發展報告 | 中國數實融合50人論壇胡麒牧:數實融合增量空間巨大,終極課題是将資料融入社會再生産

封面新聞記者 歐陽宏宇

眼下,“數實融合”正成為2022年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烏鎮峰會上的熱詞。随着本次峰會上,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提到了數實融合的實踐,政策對産業釋放的信号也更加強調“規範、透明、可預期”。

在近日舉行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七次會議上,《國務院關于數字經濟發展情況的報告》提請審議。《報告》顯示,大陸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的數字化水準加快,企業數字技術應用水準顯著提升。全國具備行業、區域影響力的工業網際網路平台超過150個,重點平台工業裝置連接配接數超過7900萬台套,服務工業企業超過160萬家,助力制造業降本增效;2021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農機應用北鬥終端超過60萬台套。同時也提到,傳統産業數字化發展相對較慢,部分企業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存在 “不願”“不敢”“不會”的困境。

“數實融合需要供給側和需求側同時發力,目前無論是從技術角度還是從市場角度,大力推動數實融合的條件都具備了。”11月11日,中國數實融合50人論壇副秘書長胡麒牧表示,從此前提出建構“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到今年4月釋出《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發展戰略背後其實隐含了以資料打通推動社會再生産的各個環節打通這個邏輯。“數字化轉型在客觀上要求在産業鍊上下遊資料标準化,是以建設全國統一的大市場,數字化就是一個很好的抓手”。

解讀數字經濟發展報告 | 中國數實融合50人論壇胡麒牧:數實融合增量空間巨大,終極課題是将資料融入社會再生産

将資料作為生産要素

能帶來新的産品附加值

“把實體經濟作為發展着力點”早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就已落定錨點。《報告》也提到,要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産業轉型更新。這意味着,在加快建設數字中國,增強實體經濟品質優勢的過程中,對于傳統産業,數實融合是關鍵鑰匙。

“在現有的數字經濟結構中,80%來自産業數字化,增量空間十分巨大。”胡麒牧表示,從供給側看,數字化發端于網際網路行業,最初落地于産業鍊較短的消費、電商、影音娛樂等第三産業的場景,但當這些行業的數字化水準提升起來後,網際網路企業為了尋找新的市場空間,就必須要瞄準産業數字化的增量空間,發力第一、二産業的數字化轉型。在需求側,當傳統産業的成本、效率已經到能力發展的極限後,面對有限的改進空間,要進一步降本增效,也就有了數字化轉型的動力。“當企業把資料作為一種生産要素融入生産營運後,要麼可以降低成本,要麼能夠帶來新的附加值。”

以玩遊戲的方式操作采礦裝置、将無人駕駛運用到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曾經隻屬于虛拟世界的數字技術如今已經在越來越低的實體産業中落地。在胡麒牧看來,很多數字技術都具有很強的通用性。比如,線上消費、影音娛樂等場景的很多技術及解決方案,經過一定調整也完全有可能複制到工業場景中去。

面對轉型困境

要統一短期目标和長期戰略

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背後,是數實融合正走向深水區。談及大陸數字經濟大而不強、快而不優的表現,《報告》指出,傳統産業數字化發展相對較慢,農業、工業等傳統産業數字化還需深化,部分企業數字化轉型存在 “不願”“不敢”“不會”的困境。

“數字化轉型也要考慮規模經濟。”胡麒牧提出,企業數字化轉型困境的問題,在于企業作為市場主體需要平衡盈利的短期目标和發展方向的長期戰略。

“十四五”規劃指出,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驅動、高品質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提升供給體系的韌性和對國内需求的适配性。

“如果沒有供給側改革,繼續走粗放式發展的老路,是不可持續的。”胡麒牧指出,随着各行各業進一步“換擋提速”,新提起來的增長速度就是排除了隐患的、高品質的速度;但對于一些企業而言,這一長期戰略要與盈利的短期目标統一起來難度很大。

同時,企業數字化轉型需要有大量的資金投入到軟硬體上,同時要探索管理方式的變革來适應數字化的生産模式;但企業現有人力資源與數字化營運方式可能不夠配,而且一旦轉型失敗會出現大量沉沒成本,種種擔憂因素的疊加,最終導緻了 “不願”“不敢”“不會”數字化轉型。如果企業無法盈利,則很難加大數字化轉型力度,導緻其隻能繼續以現有的模式發展和經營,最後的結果則可能陷入“價格戰”等低效率的競争。

“之是以再次提請審議‘數字經濟發展報告’,正是因為在目前經濟形勢下,部分企業面對經營困難,可能壓縮數字技術投入,是以需要進一步引導企業協調好短期目标和長期戰略之間的平衡問題。”胡麒牧說。

數實融合實踐

更需要理論的創新

甯波舟山港“港口大腦”,貨網、倉網、雲網“鍊網融合”,“全真互聯”……烏鎮峰會上,阿裡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京東集團首席執行官兼執行董事徐雷等企業家紛紛就網際網路平台型企業如何順應政策,加強合規營運,以自身優勢賦能實體經濟,為整個産業鍊提質增效分享了實踐經驗。

在胡麒牧看來,數實融合的實踐更需要理論的創新,以理論形成共識。“如果有理論指導的話,就企業在内部更容易建構起一套完整的數實融合的架構,包括怎麼進行組織架構調整,怎麼連結上系統,人員怎麼去調整,等等。”他表示,完整的理論體系還将推動政府完善頂層設計,進而映射到政策上指導企業更好地實踐數實融合。同時,高校、院所在開展理論研究和理論創新活動的同時,還能從學科的角度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

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入融合,繞不開網際網路平台企業。針對在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同時,進一步發揮平台經濟的正外部性。《報告》提出,要發揮數字協同平台等公共服務平台以及龍頭骨幹企業的賦能作用,帶動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提升 “上雲用數賦智”水準;支援和引導平台經濟規範健康持續發展,集中推出一批“綠燈”投資案例。

今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目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時強調,要促進平台經濟健康發展,出台支援平台經濟規範健康發展的具體措施。8月2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也特别提到,要“出台措施支援民營企業、平台經濟發展”。

從政策風向的改變到如今的“綠燈”投資案例,導向發生巨大變化。胡麒牧解讀到,在未完成本輪整改之前,監管尺度相對偏嚴,明确告訴企業什麼不能幹、什麼能幹。而“綠燈”投資案例的推出,不再是告訴企業什麼能幹,而是告訴企業這麼幹能夠幹好,給企業提供參考,這說明政策導向是鼓勵平台經濟賦能實體産業發展,鼓勵平台企業創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