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去了趟蘇聯,賀子珍失去了孩子和丈夫,其中原因令人唏噓

作者:深度曲藝

#頭條創作挑戰賽#

在毛主席去世的前幾天,李敏終于得以再次見到父親。主席很開心,拉着女兒的手,用微弱的聲音問:“嬌嬌你來看我了?你為什麼不常來看我呢?”

李敏不能将其中的艱辛全都講出來,煩擾病重的父親,隻有默默無言地流淚。

探望時間很快結束,李敏想要站起身,主席卻拉住她,輕輕打開了她的手掌,用另一隻手,在李敏的手心裡慢慢畫下一個圈,嘴裡還喃喃地說了一句話。

當時,李敏和身邊的人都沒有了解主席的意思,也沒有聽清楚那句話,但為了不打擾主席休息,隻好退了出去。

去了趟蘇聯,賀子珍失去了孩子和丈夫,其中原因令人唏噓

直到李敏再次見到母親,才把與父親相見最後一面的情景細細講給她聽。當李敏講到手心裡的圓圈時,強忍悲傷的賀子珍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失聲痛哭起來。

一、最愛我的人是賀子珍

賀子珍出生在一個鄉紳家庭,父親曾經做過安福縣縣長。賀煥文推崇新思想,不僅自己為革命做了不少實事,也讓賀子珍等兄弟姐妹幾人,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1925年,在永新女子學校讀書的賀子珍,第一次觸到了共産主義思想,并加入了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

共産主義像一道光,照進了賀子珍的生命。她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冀,感覺自己正一步步走向心中的太陽。

當然,美好的生活不會從天而降,它需要志同道合的人們付出巨大的努力,甚至付出鮮血和生命的代價,而堅毅勇敢的賀子珍從不懼怕。

去了趟蘇聯,賀子珍失去了孩子和丈夫,其中原因令人唏噓

1927年4月,永新被白色恐怖氛圍所籠罩,不少共産主義積極分子被捕入獄,賀子珍的哥哥也在其中。

她心急如焚,馬上和同志們組織營救,用農民武裝起義勇敢抗争蔣介石的“反革命政變”。

賀子珍帶着簡陋的武器,率領幾十人,堅守永新南門的城牆,面對敵人精銳部隊也毫不退縮,最終成功完成營救任務。

賀子珍一戰成名,永新人人都知道革命隊伍裡有這樣一位美麗而英勇的少女。

這次的成功起義,為賀子珍增添了革命自信,而她也知道,永新已不可久留,于是和哥哥賀敏學一起來到了井岡山。

去了趟蘇聯,賀子珍失去了孩子和丈夫,其中原因令人唏噓

這時的她還不知道,自己即将迎來人生中最大的轉折點,她的一生将注定不凡。

1927年9月,毛主席上司的秋收起義在湘贛地區打響了第一槍,身在井岡山的賀子珍與其他同志們,也關注着這場意義重大的起義,。

在這以前,她就曾讀到過毛主席在《湘江評論》上發表的文章。這位不曾謀面的大人物令她格外好奇。

同年10月,在秋收起義失敗後,毛主席決定帶領隊伍走上井岡山,由此二人的命運軌迹發生了奇妙的重疊。

賀子珍在井岡山格外耀眼,革命隊伍中本來女性就極少,而賀子珍身上的飒爽性格和英勇事迹更令她充滿魅力。

毛主席挺拔的英姿,深邃的目光,言談間的親切感也讓賀子珍印象深刻。

在共同工作一段時間之後,毛主席驚喜地發現,自己與這位爽朗堅毅的革命姑娘有很多共同話題,也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

去了趟蘇聯,賀子珍失去了孩子和丈夫,其中原因令人唏噓

賀子珍在井岡山的革命工作幹得熱火朝天,同時也沒忘記在生活上關心毛主席。

當時的井岡山條件艱苦,賀子珍特有的女性敏感和柔美就更顯得難能可貴,她知道主席愛吃辣,就千方百計積攢辣椒給主席炒菜,還在休息時去抓田螺給毛主席改善夥食。

相處過程中,兩個人越走越近,尤其在共同經曆了塘邊村遇險事件之後,二人感情急劇升溫,終于走到了一起。

1928年的一天,井岡山的“紅色土匪”袁文才開心地炒了幾個好菜,就算是為毛主席和賀子珍擺了“婚宴”。

去了趟蘇聯,賀子珍失去了孩子和丈夫,其中原因令人唏噓

從此之後,身為中共湘贛邊特委機關秘書的賀子珍,更是成為了主席的“賢内助”。

毛主席愛讀書看報,報紙又是當時可以及時了解戰局的有效資訊來源。賀子珍憑借聰慧的頭腦和多年的鬥争經驗,突破敵人的重重封鎖,成功建立了幾條運輸報紙的“貿易線”。

她知道主席每天的工作量巨大,在拿到報紙之後,賀子珍會先仔細閱讀,将有用的資訊和内容做出重點圈選,并從上到下按照重要程度排放整齊。

去了趟蘇聯,賀子珍失去了孩子和丈夫,其中原因令人唏噓

除了照顧主席的工作和生活,賀子珍也在革命工作中也非常積極。

紅軍被迫下山,開始漫長而艱苦的長征之後,同在隊伍中的賀子珍不僅從來不搞特殊,還主動幫忙照料傷員。

1937年4月,紅軍總衛生部休養連輾轉行至滇黔交界的盤縣,在敵人的一次轟炸中,賀子珍不顧個人安危,撲倒在一位傷員身上為他遮擋炮火,自己卻身受重傷,暈倒在血泊之中。

大夫從賀子珍的身體中取出了十餘枚碎彈片,但受醫療條件所限,她的體内還有幾枚彈片無法取出。

去了趟蘇聯,賀子珍失去了孩子和丈夫,其中原因令人唏噓

沒人能想到,這幾枚彈片在賀子珍命運中所埋下的隐患,遠不是身體疼痛那麼簡單。

賀子珍在工作上嚴于律己,雷厲風行,在生活上也有女性的溫婉和柔情,但内裡卻是爽直的“暴脾氣”,她做出的決定十頭牛都拉不回來,主席都曾經打趣地稱呼她為“女司令”。

有一次,賀子珍和主席吵得格外激烈,但事後主席并不以為意,還幽默地說:“你是鐵,我是鋼,碰到一起響叮當。”

小吵小鬧并沒有影響兩人的情感,在1928年至1937年這艱苦的十年中,賀子珍曾與主席生育三子三女。遺憾的是,在極度艱苦的條件下,隻有一個孩子活了下來。

去了趟蘇聯,賀子珍失去了孩子和丈夫,其中原因令人唏噓

可以說,賀子珍做到了一個女性可以對生活與工作付出的一切。

是以,毛主席曾經動情地感慨道:“最愛我的人是賀子珍。”

二、一次轉身,幾乎永别

1936年,賀子珍拖着重傷剛愈的虛弱身體,憑借驚人的韌勁兒和頑強的意志走完了兩萬五千裡長征,最終跟随隊伍來到了陝北。

在那裡,她見到了很多優秀的共産黨員,接觸到了更多的先進思想,同時,她也認識到了自己在學識上的差距和不足。

毛主席來到陝北更加如魚得水,與更多優秀的革命同志不分晝夜的研究鬥争路線,探讨革命思想,經常一忙起來就忘記了時間。

去了趟蘇聯,賀子珍失去了孩子和丈夫,其中原因令人唏噓

賀子珍性格要強、倔強,她和主席的結合,是被彼此身上閃亮的革命意志和志同道合的革命思想所吸引,而現在,她發現自己似乎幫不上忙,插不上話了,這讓她的内心很不舒服。

而另一方面,面對更加繁重的組織工作,賀子珍也經常感到力不從心,尋求機會去好好學習的想法,在賀子珍的心裡生根發芽。她想要學習更多知識,為革命做更多重要的工作。

心态往往能影響一個人對事物的判斷,正在煩悶中的賀子珍漸漸有一些敏感和多疑,正在此時,她卻又迎來了一個更大的考驗。

去了趟蘇聯,賀子珍失去了孩子和丈夫,其中原因令人唏噓

1937年,一位名叫史沫萊特的外國友人在宋慶齡和斯諾的介紹下來到了延安,一同前來的還有一位漂亮的翻譯吳光偉。

史沫萊特是一位美國記者,在她的聯系下,促成了幾件大事件,比如:白求恩援華、節育運動、滅鼠運動等,她的到來受到了極大的重視和歡迎。

毛主席沒有出過國,他很想通過史沫萊特了解國外的生活和觀點,于是在翻譯的陪伴下,經常與記者進行暢談。

去了趟蘇聯,賀子珍失去了孩子和丈夫,其中原因令人唏噓

而此時的賀子珍對史沫萊特發起的“交際舞活動”非常不滿,又加之看到主席經常和她們有說有笑,心裡很别扭。

有一天,沖突終于爆發,賀子珍來到主席和史沫萊特以及翻譯吳光偉的面前,與她們發生了激烈的争吵,甚至到了動手的地步,主席拉開雙方阻止了沖突更新,卻再也沒有交流的興緻,與賀子珍回到了房間。

往常,兩人日常偶有争吵,主席也不會往心裡去,而是主動和賀子珍緩和關系,而這一次,主席沒有繼續和賀子珍争吵,而是非常平靜地說:“你若是嫌這裡不夠好,你想要學習,可以去紅大,也可以去公大,你這麼胡鬧是想要幹什麼?”

賀子珍沒有得到來自主席的安慰,心裡本來就不舒服的她,犯起了倔脾氣。

去了趟蘇聯,賀子珍失去了孩子和丈夫,其中原因令人唏噓

賀子珍雖然沒有立即離開延安,但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她一直與主席較着勁,主席也非常失望地保持了沉默。

賀子珍的這次失态,引起了很不好的影響,此後她再也沒有參加過毛澤東主持的重要會議。

敏感多疑折磨着賀子珍的精神,主席的态度讓她感覺到疏遠和委屈,而埋藏在體内的彈片所帶來的疼痛也常常令她夜不能寐,恰在此時,她又發現自己已經懷孕。

于是,賀子珍下定了決心,她要離開延安,去上海治病、學習。在将決定彙報給組織之後,毛主席曾多次挽留,但以她的倔脾氣絕不會改變想法。

去了趟蘇聯,賀子珍失去了孩子和丈夫,其中原因令人唏噓

1937年,毛主席參加洛川會議的時候,賀子珍收拾好行李,悄悄離開,但是當她來到西安才發現抗日局勢陡然而變,上海已被日軍占領,她身為重要上司人的妻子,去上海太過冒險。

此時,剛剛從洛川回到延安的毛主席,趕忙讓人給賀子珍帶去親筆信:“以後延安的醫療條件,也會好起來的,你的病可以在延安治,你回來吧,子珍。”

賀子珍收藏起這封信,心意卻并沒有回轉。在西安辦事處的日子裡,她發現很多去往延安的人,都是經由蘇聯到新疆,再到西安,最後到達目的地。

于是,賀子珍想既然能由蘇聯回到延安,那麼去蘇聯治病求學就是可行的。

去了趟蘇聯,賀子珍失去了孩子和丈夫,其中原因令人唏噓

她親手給主席做了一床棉被,在一條白手帕上寫了四個字“從此訣别”,之後立即啟程去了蘇聯。

當警衛員把東西帶回延安,毛主席看着那四個大字久久不語,将手帕放在了自己的鐵皮箱中,一生都不曾丢失。

賀子珍本想去蘇聯治好病痛,好好學習,同時養育孩子,然後以全新的自己回到延安,為革命做出更重要的奉獻,也為自己赢得更大的尊重。

但命運就像和她開了一個太大的玩笑,來到蘇聯後發生的一切都令她始料未及。賀子珍的一次轉身,幾乎成為了和主席的永久分别。

三、苦難開始,唏噓一生

剛到蘇聯的時候,賀子珍滿懷希望,一生要強的她,想要好好學習和工作,在未來大展拳腳。

為了不讓别人因為她的特殊身份而多加照顧,她用“文英”作為化名,即便幾個月後孩子就要出生,但賀子珍對學習和工作都沒有絲毫的懈怠。

去了趟蘇聯,賀子珍失去了孩子和丈夫,其中原因令人唏噓

賀子珍來到蘇聯的第一個打擊來自醫院,她本以為取出彈片會很順利,沒想到醫生根本不建議進行手術。此時在她體内的彈片已經和頭骨、肌肉、神經長在一起,這意味着,她的一生都會伴随着疼痛的折磨。

不久之後,賀子珍生下了一個男孩,她一邊自己照料孩子,一邊辛苦地勞作和學習,雖然辛苦,倒也平靜從容。

在她生子之後,主席又給賀子珍送來信件,希望她可以帶着孩子回到國内,但賀子珍不想放棄剛剛開始的學業,依舊拒絕了主席的心意。

她本以為可以安穩地度過兩年學期,但命運似乎沒打算放過她。

在孩子10個月的時候,一場感冒快速發展為肺炎,在惡劣的醫療條件下,沒有得到有效的救治,賀子珍永遠地失去了她的孩子。

母親總是容易将遺憾怪罪到自己身上,賀子珍在自責和巨大的悲傷中,久久走不出來。同時她也意識到,自己當初的決定是多麼的幼稚。

去了趟蘇聯,賀子珍失去了孩子和丈夫,其中原因令人唏噓

她想寫信給主席訴說自己的苦難和思念,想回到他的身邊,但漏屋偏逢連夜雨,賀子珍聽到了來自國内的一條資訊:

“塔斯社記者在延安會見毛主席,雙方在窯洞内交談許久,記者告别時已經是晚上,毛主席和他的妻子江青,踏着月色在窯洞外送行。”

寥寥幾句話勾勒出一副歲月靜好的畫面,而這畫面卻成為賀子珍揮之不去的噩夢。

渾渾噩噩中,她騙自己是聽錯了消息,她拿起筆給主席寫了信,還夾了一張照片。但是,時間一天天過去,賀子珍卻沒有收到來自“丈夫”的回信。

直到1939年,鄧穎超陪同周恩來到蘇聯治傷,才親手将主席回信交給賀子珍。

信上寫道:

“你的照片已經收到,我一切都好,勿念,希望你好好學習,政治上進步.......以後我們就是同志了。”

一聲“同志”,一下子拉開了兩人的距離,遠在蘇聯的賀子珍隻能接受這委婉的“分手信”,一個人在絕望的深夜輾轉難眠。

周恩來夫婦勸賀子珍一起回國,但她還是拒絕了,她無法回到國内面對失去兒子和丈夫的沉痛現實。

去了趟蘇聯,賀子珍失去了孩子和丈夫,其中原因令人唏噓

但賀子珍不知道的是,主席也時常挂念着她的生活狀态,但性格要強的賀子珍從來不接受特殊照顧,毛主席就托朱德把女兒李敏,送到了蘇聯,陪在賀子珍身邊。

勞作依舊辛苦,但有了“小棉襖”的陪伴,賀子珍的身體确實漸漸好了起來。

然而在1941年6月,德蘇戰争爆發了,兵臨城下,莫斯科幾乎斷糧。每人每天隻能分到少量的面包,賀子珍常常省下自己的口糧,分給也在莫斯科的毛岸英和毛岸青吃。

賀子珍面對生活永遠有打不倒的韌性和樂觀精神,她一邊艱苦地勞作,一邊照顧着幾個孩子的生活,苦難中也有一份家庭的歡樂。

去了趟蘇聯,賀子珍失去了孩子和丈夫,其中原因令人唏噓

有一天,賀子珍聽說女兒生病了,但李敏所在的國際兒童院有規定,除了固定的節假日外,不能随便探望孩子,更不能随意将孩子接回家。

當天晚上,李敏的感冒就快速發展成肺炎,醫院通知賀子珍救治成功的可能性不大。

這位母親剛剛經曆了一場喪子之痛,她太害怕再失去李敏,她瘋了一樣地求醫院不要放棄,變賣了所有值錢的東西,一步不離地陪在李敏床前。

在她的精心護理下,女兒的病情終于好轉。但正當賀子珍松下一口氣的時候,國際兒童院的院長找到了她,他通知賀子珍要馬上投入工作,并且将李敏趕快送回院裡過集體生活。

李敏的身體才剛剛好轉,賀子珍拒絕了院長的要求,但院長并不接受她的理由,二人發生了争吵。

沒想到,幾天之後竟然有人強行将賀子珍送進了精神病院。她知道自己沒病,但在精神病院,沒有人會相信一位“病人”的話。

于是,賀子珍換了一種方式鬥争,她積極配合大夫的“治療”,卻悄悄将藥吐掉,大夫們也發現了這位“病人”的精神狀态很穩定,逐漸對她放松警惕,賀子珍才終于找到機會向外界送信。

去了趟蘇聯,賀子珍失去了孩子和丈夫,其中原因令人唏噓

在1946年夏天,賀子珍終于等到了接她出院的人,王稼祥夫婦給主席打了報告,并将賀子珍和李敏、毛岸青接回了國内。

随後的幾年中,毛主席雖然和賀子珍從未通信,卻從其他管道關注着她的狀況,考慮到賀子珍的要強性格,主席特意叮囑要幫她安排工作。

1949年,主席征求了賀子珍的意見,将李敏接到身邊讀書,體諒到賀子珍思念女兒,每次放假都會讓李敏回到母親身邊,還在包裡塞一些特産。

去了趟蘇聯,賀子珍失去了孩子和丈夫,其中原因令人唏噓

1959年,主席來到了廬山,閑聊時得知賀子珍也在附近,就派人将她接來。時隔21年,兩人終于有了這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短暫的見面和交談。

賀子珍見到主席後痛哭不已,訴說了自己的悔恨和自責,如果當年沒有賭氣,如果當年不那麼幼稚……但是人生沒有如果,有些遺憾永遠無法回頭。

曾經傳為美談的“井岡山之戀”,也注定隻能唏噓。

去了趟蘇聯,賀子珍失去了孩子和丈夫,其中原因令人唏噓

1976年是沉痛的一年,毛主席離世的時候,賀子珍沒能去見到最後一面。直到三年後,她才被專機接到北京毛主席紀念堂,看着主席的儀容,賀子珍默默垂淚。

當女兒李敏談到父親臨終前在她手心畫的圓圈,賀子珍忍不住失聲痛哭。原來,隻有最親近的人才知道,她的本名曾叫“桂圓”。

小小一個圓圈,代表了主席心底的深切挂念。

5年後,賀子珍平靜離世,為她跌宕起伏的一生畫下了一個圓圈。而關于她的葬禮規格,又成為了一個難題,上海市委緊急請鄧小平進行批示。

鄧小平果決地說:“我們中央的上司人都要送花圈,賀子珍的骨灰放八寶山一室。”

1984年4月25日,賀子珍的遺體告别儀式在上海龍華殡儀館大廳舉行,多位國家上司人前來敬送花圈,人們懷着敬仰的心情,送别這位偉大的革命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