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微衆銀行馬智濤:解放資料生産力,以金融科技助力數字經濟發展|數字思考者50人

作者:钛媒體APP
微衆銀行馬智濤:解放資料生産力,以金融科技助力數字經濟發展|數字思考者50人

在數字經濟時代背景與世紀疫情的交織作用下,數字化轉型已成為各行業共識,國内各領域數字化轉型步伐也在逐漸加快,依托于網際網路、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鍊等新技術,金融領域數字化發展也正呈現爆發态勢。據銀保監會資料,2020年銀行機構和保險機構資訊科技資金總投入分别為2078億元和351億元,同比分比增長20%和27%。

今年初,央行印發《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提出新時期金融科技發展指導意見,明确金融數字化轉型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标、重點任務和實施保障。《規劃》将進一步推動金融科技邁入高品質發展的新階段,更充分發揮金融科技賦能作用,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效率。

毫無疑問,金融科技正在成為驅動金融行業數字化變革的新動能。作為國内首家數字銀行,微衆銀行自成立之初就将科技創新理念深刻在基因裡,正如微衆銀行副行長兼首席資訊官馬智濤表示,科技是微衆銀行驅動業務發展的核心引擎。在對科技創新極緻追求與近八年的行業深耕道路上,微衆銀行沉澱了諸多關于區塊鍊技術與金融科技賦能實體經濟的思考與探索。以下内容整理自微衆銀行副行長兼首席資訊官馬智濤近兩年專訪及公開演講:

推進區塊鍊技術應用于産業數字化

國家政策和戰略方針已進一步指明金融科技的使命方向,發揮好區塊鍊、隐私計算等創新科技的優勢,深化開源生态共創,聚合生态衆力推動産業數字化高品質發展,推動各行業的公平、可持續和綠色發展。”

區塊鍊作為金融科技的核心技術之一,助力提升數字普惠金融的效率,并将技術能力延伸到政務、監管科技、農業、醫療等重點産業領域,提升多方協作效率,降低協作成本。

“金融機構在應用區塊鍊技術時,需要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選擇技術和生态建設适合自己的區塊鍊發展路線。”

一直以來,區塊鍊技術在金融場景的應用主要起到了“三升兩降”的作用,即通過它提升營運效率、改善使用者體驗、擴充業務規模,同時降低成本、控制風險。近年來,各家金融機構在借助區塊鍊技術“三升兩降”方面也進行了不少的探索實踐。比如鄉村振興業務中,銀行通過供應鍊金融的應收應付資料,可以為涉農企業、農戶等進行精準資料畫像,評估授信額度。

過去的兩年,區塊鍊的應用更加多樣化,且區塊鍊加各行各業的場景應用普遍落地。在這一過程中,更有不少大規模的應用開始真正成長起來。而資訊技術與産業應用的結合,更多展現在擴充性上面。金融機構需要提前做好準備,進而更好地支撐産業發展。要實作擴充性,就需要對區塊鍊平台的體系架構進行分層分子產品拆分,實作計算網絡存儲的無限擴充和自由組合。

區塊鍊構築ESG可信基礎設施

目前,公平與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國家戰略,區塊鍊技術作為傳遞信任的機器,在新的機遇下,将緻力于踐行ESG理念,構築ESG可信基礎設施,為産業數字化提速,為可持續發展助力。”

區塊鍊天然就是解決信任問題的技術。數字金融在ESG的領域,還在逐漸普及階段。

“ESG産業應用中,仍普遍存在信任傳遞的挑戰,區塊鍊可以有效解決其中的可信資料與隐私保護、可信協作與激勵機制、可信治理等問題。”

憑借區塊鍊助力實作“雙碳”目标,是區塊鍊前沿技術研究的又一重要方向。

近幾年,我們看到整個社會的大趨勢、大環境的變化,就包括全球各地對于ESG的倡議,也包括國内重點讨論的經濟高品質發展。近年來,政府部門也希望能夠通過行業優化,促進公平性,以及可持續發展。我們也認為金融科技本身除了能夠帶來“三升兩降”的效果以外,它在促進公平、可持續方面也具備價值。

對于區塊鍊技術帶來的回報率問題,作為一個商業銀行,商業價值當然也是我們所追求的一個方向。但确實我們也認為,區塊鍊産生商業價值有一個前置條件,就是它首先要成為大家普遍使用的一套基礎設施。是以,我們一步一步走來,希望能把區塊鍊的價值全面展現出來。打造資料新基建非常重要的技術能力。當這些技術能力建起來以後,更多使用方在上面真正能夠擷取價值,商業機遇自然會随之而來。這也是我們提出把微衆區塊鍊打造成ESG可信基礎設施的一個重要思考點。

微衆銀行馬智濤:解放資料生産力,以金融科技助力數字經濟發展|數字思考者50人

解放資料生産力 以金融科技助力數字經濟發展

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創新一直是金融業發展程序中的獨特印記,随着技術的不斷進步,金融科技也經曆了從金融電子化時代到金融資訊化時代再到金融數字化時代的跨越。在當下的金融數字化時代中,以大資料為原材料的一系列金融科技技術,正推動金融服務走向資料化、精準化、可信化、靈活化和智能化。

以區塊鍊、大資料等資訊技術為代表的金融科技推動下,傳統金融機構正在加速向數字化、智能化、開放化轉型。資料層面的應用,已經成為金融科技尤其區塊鍊領域非常重要的實踐方向。

在數字經濟時代,資料是數字化的前提。是以,釋放蘊藏在資料要素中的生産力,充分發揮資料的價值,是加快數字化發展的重要工作。資料要作為生産要素在市場經濟中流通、交換、應用以釋放生産力、最大化自身價值,需要滿足産權可界定、價值可評估、價值可流通、價值可存儲四個基本條件。

數字經濟時代,資料如何确權、安全存儲、可信傳輸和協同生産以發揮其價值,是發展數字經濟的一大挑戰。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更新完善‘數字新基建’,數字新基建的關鍵底層技術包括區塊鍊、隐私計算和人工智能、大資料、雲計算,它們可以根據具體場景中的不同需求,進行靈活組合,來解決資料的安全存儲、可信傳輸、協同生産三大核心問題,最終推動釋放資料要素中的生産力。”

未來,金融科技的使命應該由銀行自身的效率提升,轉變為促進公平與可持續發展。而在金融、科技、資料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以金融科技彌合數字鴻溝、助力數字經濟發展将是一大重點。

金融科技在助力數字普惠金融方面極具價值,通過解決以往普惠金融發展面臨的成本較高、收益不足、觸達範圍較窄和體驗較差等問題,更好地服務了更廣泛的普羅大衆和小微企業。金融立足于服務實體經濟,金融科技的本質是更大程度發揮技術和資料等新型生産要素的價值,是以金融科技也應該助力産業數字化及其他國家戰略,發揮更大的用武之地。

資料基建缺失 DDTP應運而生

未來數字經濟,資料就是最有價值的資源,是最重要的生産要素。随着個保法推出以後,資料要素的流通,以及價值轉換,還有很多壁壘。要應對壁壘,必須要有技術手段。這也是為什麼觸發了DDTP,以及我們認為它能夠應用在新一代數字基建上的由來。

未來的基礎設施很關鍵,因為它變成了整個交換的樞紐,當然它是分布式樞紐。還是要權衡托管大量資料的平台,以及有機會運用這個資料的使用方——不管金融機構,還是其他——到底他們利益如何劃分。

資料基礎建設的缺失,需要有一個市場參與者來彌補。全新的DDTP分布式資料傳輸協定,能夠延用同樣的方法進行合法合規的資料交換,回到真正以資料、以使用者為中心的形态。

分布式資料傳輸協定(DDTP)旨在讓使用者成為關鍵參與者,由使用者主動發起個人資訊資料傳輸并自行上傳,進而實踐個人資料可攜帶權。

從應用效果來看,通過引入使用者作為核心參與者,DDTP建立了使用者主動行使個人資訊可攜帶權的模式。由于是使用者直接向接收者傳輸資料,按照《個保法》相關條款,接收者不能索取不必要的資料,是以也不會出現過度授權和資訊濫用,成功保障了使用者行使個人資訊可攜帶權;通過使用區塊鍊技術,DDTP将個人資訊存儲、傳輸和驗證分離,成功解決了驗真、溯源、審計、信任機制傳遞等方面的問題;而使用者自主發起并結合基于哈希值的可驗證數字憑證——“資料指紋”上鍊驗證的方式,既符合政策的合規要求,又能解決跨機構、跨行業、跨場景資料協同生産的問題,是可以履行個人資訊可攜帶權的中國實踐。

未來,DDTP對于金融機構合法合規擷取資料,進而優化業務流程将會有幫助。對于金融機構來講,在授信、獲客過程中,合法合規地擷取更多資料将會很有幫助。

對于DDTP這種模式的應用來說,技術隻能解決一部分的問題,除了技術還需要很多商業布局。建立起與合作機構的互信,以及商業模式的摸索,将會是更大的挑戰。

DDTP可以真正把資料解放出來。這種模式做法,會比南韓、印度、新加坡他們做的更有生命力。也包括我們看到美國的DTP模式,他們有一點小圈子,都是老大在玩,一些小玩家在外面。但往往有價值的資料,不見得隻有大平台的資料。

DDTP這種分布式協定,可以落到每個場景當中,由場景來決定,到底供數方、用數方他們之間的利益怎麼去分割。因為并沒有所謂中心方來限制大家的分成的方法,不同場景可以用不同方式來切分利益,這個具備了比較強的可行性。

銀行數字化轉型應促進金融科技與産業融合

銀行數字化轉型雖然講了很多,但大家對于數字化轉型的了解,還是不太一緻。銀行未來将會有很多跨業态合作、深入到産業的機會。銀行金融科技不應該僅服務銀行本身,還要服務于它服務的産業。這也符合整個國家大方針的要求——金融要服務實體經濟。是以銀行的數字化,應該是促進金融和産業之間的融合,而不是簡單地更新系統。的确,很多銀行核心系統都比較老舊了,需要更新換代。但更重要的問題是,如何數字化銀行服務,進而與它所服務的産業更有效融合。

區域性銀行未來機會還是很多的。很多銀行也都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但方向上都是希望把金融科技服務于本行或者同業。其實,銀行們更應該思考怎麼用金融科技去跟産業結合。銀行業的産業科技能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銀行業應該持續應用一系列金融科技技術,推動金融服務走向資料化、精準化、可信化、靈活化和智能化。但數字經濟的發展不僅需要銀行持續投入,研究創新技術,也需要非常開放地聯合衆多合作夥伴一起群策群力、積極探索、建立合作互信的關系。

近年來,區塊鍊技術等分布式技術逐漸走向成熟,分布式架構逐漸成為了主流。這種技術的革新也推動了商業模式的更新。我們将更新後的商業模式稱為分布式商業,它相較于過去資源集中壟斷的模式,更公平,具備多方參與、共享資源、模式透明、松散耦合、智能協同、跨越國界等生态特點。

對于金融機構來說,面對這種變化,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曾經以銀行為中心的,以産品和流程為導向的封閉生态将無法适應更新後的商業生态。我們認為,未來的銀行生态,應該是以使用者為中心,而銀行成為基礎設施提供者的開放生态。

以開源聯盟鍊的方式服務實體經濟,與生态合作夥伴共創分布式商業未來。這樣的選擇,意味着短期很難取得商業收益,這需要金融機構具備長期的戰略定力和服務實體經濟的初心。

《個保法》對數字經濟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數字經濟發展階段,資料是重要的生産要素,資料的流通尤為關鍵。但在以往法律法規不完善的情況下,監管不足,各領域資料運用呈現無序發展狀态,存在資料洩露、隐私保護等諸多風險和挑戰。

近年來,各領域對資料隐私保護、資料安全問題越來越重視。日前釋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資訊保護法》,明确了資料使用邊界和資料資産交易規則,為個人資訊保護和資料安全使用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撐。

機構間來進行所謂資料交易,是比較困難的。有了可攜帶權的保障,使用者可以自己驅動資料在提供方和應用方之間的流動,進而産生價值。未來的資料交換模式,應該以使用者為主導的、個人為主導的。

在所有類型的資料中,個人資料占比最高,面臨的挑戰也最大,個人資料雖然由個人建立,但很多情況下卻需要在企業之間流轉,責任主體和利益主體不一緻,導緻個人資料流轉困難。個人資訊可攜帶權的立法,明确了個人擁有主動在企業間流轉個人資訊的權利,為個人資料的流轉和使用提供了新的機遇,也将為行業帶來新的機遇。

充分有效地發揮個人資訊可攜帶權的作用,重點在于通過區塊鍊等數字新基建等技術解決安全存儲、可信傳輸、協同生産這三方面的挑戰,并激發多方參與的積極性。

《個保法》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定義清晰資料的權利和義務。金融行業的業務模式非常依托于資料。不管面向個人,還是這幾年重點發展的小微企業,金融機構都是基于資料來進行授信,如何用好這些資料,并結合《個保法》讓資料的使用變得更加合規,同時也能夠開拓更多應用的資料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随着《個人資訊保護法》的實施,金融機構應加強資料治理和科技倫理體系建設,明晰資料使用的邊界,才能讓資料要素的作用可持續地發揮。在當下的金融數字化時代中,以大資料為原材料的一系列金融科技技術,正推動金融服務走向資料化、精準化、可信化、靈活化和智能化。

文章參考:

對話微衆銀行馬智濤:資料可攜帶權對金融意味着什麼

微衆銀行馬智濤:釋放資料生産力,以數字化推動普惠金融

微衆銀行副行長馬智濤:深化開源生态共創,聚合生态衆力推動産業數字化高品質發展

微衆銀行副行長馬智濤:科技為驅動核心,助力實作可持續發展

微衆銀行馬智濤:解放資料生産力的三大核心問題

微衆銀行副行長兼首席資訊官馬智濤:探索區塊鍊技術創新 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專訪微衆銀行副行長馬智濤:用區塊鍊構築ESG可信基礎設施

區塊鍊驅動銀行數字化産業布局 訪微衆銀行副行長馬智濤

「專訪」微衆銀行馬智濤:個人資訊保護法推動金融科技分布式變革,未來銀行生态長什麼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