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寄生蟲并不讨厭,而是一個奇迹 | 一周新書推薦

作者:酒死了

記者 | 潘文捷

編輯 | 林子人

《白鳥墜入密林》

寄生蟲并不讨厭,而是一個奇迹 | 一周新書推薦

2008年南方雪災裡,一個女孩歸家途中,有去無返,雪地上的腳印在倉房停下。究竟是誰造成了她的失蹤?一樁九年未破的懸案改變了許多人的人生。而其中,被當作嫌疑人的家庭教師梁皓遭遇了數不清的非議和仇恨。

女孩究竟如何從倉房離開,又消失于何處?梁浩和女孩的關系背後究竟有什麼樣的隐情?《白鳥墜入密林》一書不僅關注揭示最後的謎題,也在揭示懸念的過程中,描摹被輕視、邊排擠的小人物的心路曆程,刻畫出一個個看似美滿又千瘡百孔的家庭,揭示親情與鄰裡關系之中的晦暗之處。“常常會聽到親戚朋友、街坊鄰裡以發現驚天密謀般的口吻,描述在當事人看來習以為常的‘暧昧’,我反倒覺得這種将生活細節不斷放大的态度很可貴。”在作者貝客邦看來,“暧昧”是懸疑小說的養分。

《我們所應知道的一切》

寄生蟲并不讨厭,而是一個奇迹 | 一周新書推薦

一個男作家怎麼寫懷孕?愛爾蘭作家多納爾·瑞安的作品有簡短、抒情、口語化的特點,有時又會很殘酷。他常常描繪後現代衰敗狀态中的愛爾蘭小鎮和鄉村,以及在其中居住的悲傷的、希望的人們。

在愛爾蘭離婚需要分居四年,而本書主人公梅洛迪·席伊已經無法忍受自己的丈夫。她婚後懷孕三次流産,丈夫則在外偷腥,于是,33歲,陷入無子而憤怒的婚姻之中的她,選擇在給一個遊民的兒子輔導學習時懷上這個17歲男孩的孩子。小說按照懷孕的程序設計,逐漸向讀者揭示懷胎十月的感受和過往或明或暗的故事。

《人物:文本、舞台、銀幕角色與卡司設計的藝術》

寄生蟲并不讨厭,而是一個奇迹 | 一周新書推薦

麥基曾經憑借連續劇《起訴公民凱恩》獲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BAFTA)。1981年,他受美國南加州大學邀請開辦“故事”教育訓練班。1997年,麥基出版了暢銷書《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他當時覺得,寫完這本書之後就沒必要參加教育訓練班、研讨會了。然而這本書卻産生了相反的效果,他到達世界各個地方時,想聽他說話的人都擠滿了劇院和禮堂。随後他又出版了《對白 : 文字・舞台・銀幕的言語行為藝術》,如今,《人物:文本、舞台、銀幕角色與卡司設計的藝術》也與中國讀者見面了,這本書也是麥基“虛構藝術三部曲”的完結篇。他寫道,這本書的首要目的是要豐富讀者對虛構人物的人性的見解,銳化創作技巧,“助你發明一整套複雜而又見所未見的人物卡司”。在書中,他撷取了從莎士比亞到《絕命毒師》的例子來進行分析。

關于如何寫好虛構故事,雖然已經給出了自己的答卷,但麥基知道,創作過程是專屬于作者的個人特質,沒有人能夠教導誰創造故事和人物。而且,寫作之路是漫長而艱辛的,他曾經在采訪中被要求給新興編劇“最好的建議”,他說:“去健身房鍛煉。寫作會讓你筋疲力盡,但你必須站起來,把劇本放在胳膊下,敲每一扇門,直到指關節流血。這需要五歲孩子的精力、象棋大師的專注、傳道者的信仰和登山者的膽量。是以,保持身材。”

《在場:21個故事講述日本的女性經濟學》

寄生蟲并不讨厭,而是一個奇迹 | 一周新書推薦

今年堪稱出版界的上野千鶴子年,年内就有六本這位日本女性主義者的著作推出中文版。她的作品中對日本女性身處現狀的揭示,也引發了中國讀者的共鳴。究竟,日本女性在工作中的困境是如何形成的?在日本經濟下滑、少子化、老齡化加劇的今天,探讨女性議題有什麼樣的價值?

日本女性過去常常在職場上遇到大材小用的情況。1999年,高盛日本戰略分析師松井凱西提出“女性經濟學”一詞,旨在說明提高日本女性的勞動參與度将促進日本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在本書中,英國《經濟學人》前主編比爾·艾默特采訪了包括政界人士、企業高管等在内的21位日本女性,用她們的人生經驗,講述法律、政策與習俗的轉變是如何促進女性就業的,而女性的思維和工作能力對職場和社會環境又産生了什麼樣的影響。作者認為,在這個仍然厭惡女性的社會中,許多男人并不願意見到此情此景,但無論男性是否高興,日本注定會有一個女性參與度更高的未來(a far more female future),“差別隻在于,日本是否願意擁抱這一未來,并充分利用其中的潛力。”

《碌碌有為:微觀曆史下的中國社會與群眾》

寄生蟲并不讨厭,而是一個奇迹 | 一周新書推薦

澳門大學講席教授王笛在美國教書的時候,有一次和兩個美國同僚吃飯,同僚A說,因為同僚B的父親人不錯,是以他用B父親的名字來命名自己的狗。在場的同僚B非但不認為有問題,還很得意。當時王笛就覺得,要是在中國這件事會被認為是侮辱。另一件事情是,他去參加同僚的追悼會,會上不少人都在回憶與逝者相處時的趣事,笑聲不斷。他想在中國,追悼會上笑是絕對不行的,以前村子裡甚至還要專門雇人哭喪呢。

從這些親身經曆中,王笛感受到,不同的社會和文化有許多不同的社會實踐。問題是,這些不同究竟是怎樣産生的呢?這就是社會史要回答的問題。這本書就是講解中國尤其是宋元以來社會的方方面面,同時展示社會的演變。全書分為上、下兩卷。上卷“人、日常和文化”聚焦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與文化。下卷“家、群體和法律”,則講述家族、群體和法律。使用了前沿的中國社會史研究成果,并且兼具宏觀微觀視角,不過作者在其中采用了通俗易懂的方式來向普通讀者進行說明。

《富庶的窘境:黃金時代荷蘭文化解析》

寄生蟲并不讨厭,而是一個奇迹 | 一周新書推薦

荷蘭人曾經被描述為歐洲的中國人,意思是說荷蘭人像中國人一樣善于經商。究竟是什麼讓他們變成這樣?英國曆史學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曆史學和藝術史教授西蒙·沙瑪認為,“荷蘭世界真正的特殊性不在于單個人的态度或行為,而是集體意識中使他們彼此相連的方式。”

震驚于荷蘭人的“早熟”——僅僅經曆了兩代人就變成了世界帝國,沙瑪借鑒格爾茨“深描”的文化解釋理論,用曆史文物、文獻和精美的藝術作品,描繪了荷蘭黃金時代的文化與社會。他詳細介紹了荷蘭人擁有的财富和他們的炫耀性消費,也同時關注他們如何受到加爾文主義的束縛,懷有着被幸福腐蝕的恐懼。也有批評稱此書忽略了荷蘭的大部分殖民曆史。

《魚不存在》

寄生蟲并不讨厭,而是一個奇迹 | 一周新書推薦

大衛·斯塔爾·喬丹是斯坦福大學的建校校長,也是一位分類學家。他相信博物學家路易斯·阿加西的理念:自然内部有一架梯子,細菌在下、人類在上。魚類就是一個警示,告誡着人們,沉溺于基本的生存需求會是什麼樣。喬丹也積極地收集魚類,相信人們如果對魚類進行研究,就能夠明白哪種生物是值得效仿的,哪種則不是。這樣一來,人們就可以找到通往梯子頂端的正确路徑。奉行這一點的喬丹找到了生活的秩序,并不斷地取得事業的成功,随後,他還加入了弘揚優生學的行列。

與阿加西的觀點不同,達爾文的想法令當時的分類學家感到難以接受——達爾文認為,物種,即分類學家認定的永恒不變的分類等級,不過是人類自己的創造,他相信自然沒有邊界和固定的界限。對達爾文來說,寄生蟲并不讨厭,而是一個奇迹,是一個絕妙的适應案例。這個世界上的生物豐富多彩,證明有無數種存活和繁衍的方式。在20世紀80年代,達爾文的觀點得到了更多的認同。後世的分類學家意識到,魚的分類掩蓋了細微的差别,它們實際上截然不同,而魚這個概念不過是人類的幻象,魚類真的不存在。意識到魚不存在,給作者露露·米勒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米勒通過自己關于大衛·斯塔爾·喬丹的人生軌迹和思想的追尋,來揭示人生哲理與生命的意義。

《等待周末:雙休日的起源與意義》

寄生蟲并不讨厭,而是一個奇迹 | 一周新書推薦

《聖經》中記載上帝創造世界用了七天,第一天有了光,第二天造空氣和水,第三天造陸地、海洋和植物,第四天造日月星辰、晝夜、節令、日子和年歲,第五天造各類動物,第六天上帝造了人。第七天,天地萬物都造齊了,上帝休息了,并賜福給這一天,定為聖日。是以人們至今還是在每星期的第七天休息。從宗教到今天我們奉行的雙休日,看起來約定俗成的周末是如何形成的?本書作者維托爾德·雷布琴斯基看到,一個人可以有多少休閑時間,要視其所在地的風俗習慣和所屬工會力量的強弱而定。不過有太多人被排除在外。最窮的窮人并沒有社會的富裕,必須持續不斷地工作,一天往往得工作12-14小時,星期日是唯一休息的機會。不過有些人卻連這種喘口氣的機會都不可得,必須一星期工作七天。

但是,“隻要是在這件事情上有選擇權的人,生活模式就會以工作與休閑的不規則交替為特色”,這種模式,曆史學家湯普森(E.P.Thompson)稱之為“一回合工作與一回合閑散的來回交替”。亞裡士多德也曾經說:“我們工作,是為了得享休閑。”他的觀點得到了廣泛的認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