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财經新勢力#
著名導演張藝謀與享有“中國網際網路公益教父”之美譽的騰訊聯合創始人陳一丹等3位,近日獲香港教育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引發極大的關注,與張藝謀同台的更有港商馬介欽等五位,頒授香港教大榮譽院士。
教大校長張仁良說:他們雖然來自不同背景和界别,卻同樣擁有無比的熱誠、堅毅的意志,以及深厚的家國情懷,實為後輩楷模。
與張藝謀同台,香港教育大學頒授港商馬介欽榮譽院士
香港教育大學頒授張藝謀榮譽博士學位
香港教育大學10月28日在該校大埔校園舉行了2022年榮譽博士及榮譽院士頒授典禮,表揚八位傑出人士的卓越成就,以及對教大、教育界和社會所作的貢獻。
獲頒授榮譽博士包括著名導演張藝謀、“中國網際網路公益教父”、騰訊聯合創始人陳一丹、以及複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曆史系特聘資深教授葛兆光等三位;同時,李耀輝、馬介欽、鮑吳愛岑、史立德、蘇桦偉等五位,頒授榮譽院士。
頒授典禮由教大校董會主席黃友嘉博士主持。教大校長張仁良教授在緻辭時,向八位傑出人士緻敬,并歡迎他們加入教大的大家庭。
張仁良校長在緻辭時,向八位傑出人士緻敬,并歡迎他們加入教大的大家庭。他說:“他們雖然來自不同背景和界别,卻同樣擁有無比的熱誠、堅毅的意志,以及深厚的家國情懷,實為後輩楷模。他們在所屬的領域成就超卓,充分展現令人佩服的素質,值得大家肯定和表彰。”
香港教大校長張仁良稱贊張藝謀榮譽博士:“張博士才華洋溢,創意無限,卻謙稱自己的成功一半來自天分,一半來自後天訓練 與培養,不斷尋求突破,力求卓越。”
頒授榮譽院士的佳甯娜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主席馬介欽(中)
“潮州人的拼搏精神和運籌帷幄,素來為人津津樂道。佳甯娜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執行董事 馬介欽博士正是當中的佼佼者。豐富的從商經驗,使他深明不斷求進,擁抱考驗,往往可以轉危為機,由是茁壯成長。”在頒授佳甯娜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主席馬介欽香港教育大學榮譽院士時,張仁良校長如此給予如此稱贊。
馬介欽今年71歲,他的兄長,就是現年80歲的佳甯娜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榮譽主席馬介璋,倆兄弟同為佳甯娜集團創始人。“兄弟同心,其利斷金”,馬介璋退隐後,就讓小他9歲的胞弟馬介欽出任集團掌門人,與之同時,包括馬介璋二個兒子馬鴻銘、馬鴻文在内的家族第三代,也在加速疊代傳承中。
1967年,馬介欽與兄長白手起家,創立家族首間公司,後來倆兄弟成功帶領公司由一所制衣工廠,逐漸轉型成為業務多元的跨國集團,實為商界楷模。祖籍潮汕的他們,對對家鄉菜情有獨鐘,決定收購佳甯娜潮州酒樓,1991年,佳甯娜(00126.HK)在香港挂牌上市,集資進軍内地房地産和酒店市場,其後集團易名佳甯娜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産業包括地産、商貿、酒店和餐飲食品業。
馬介欽也是香港潮屬社團總會常務副主席,多年來他一直代表表潮屬公會,投入不少資源于青年教育,他現為港九潮州公會中學校監。特别推崇中國曆史教育,盼青年藉此建立家國觀念的馬介欽,慷慨支援香港教大成立獎學金,教大更将其中的一座演講廳以其命名。
2004年,馬介欽榮獲世界傑出華人獎, 并獲美國摩利臣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此番香港教育大學頒授他榮譽院士,也是表彰他對社會以及熱心教育的貢獻。
投資内地37年經曆說明一個道理:國運興則家運興
佳甯娜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主席馬介欽
馬介欽與兄長馬介璋,出身清貧家庭,幼時居于香港的徙置區,祖籍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成田鎮家美村。與兄長馬介璋生于家鄉不一樣,馬介欽是父母從潮汕遷入香港後才出生的。
1949年,其父親馬明耀帶着一家人從成田老家來香港謀生,生于1942年的馬介璋到香港定居時,年僅7歲。馬明耀初到香港,做的是小販生意,每天早出晚歸,常常入不敷出,一家人擠在徙置區小木屋閣樓上。馬介璋下巴有道疤痕,就是小時候睡夢中從閣樓摔下留下來的傷疤。後來,有點積蓄的馬明耀,與人合夥開了間米鋪,生意雖艱難,但勉勉強強也能養家糊口了。
馬明耀夫婦有5個子女,馬介璋是家中長子,15歲時,他為了幫家庭分憂,中途退學出來到制衣廠做學徒賺錢。生于1951年的馬介欽。則是中學修業後,他也到制衣廠工作。
兄長馬介璋初入社會打拼時,是到母親打工的毛衣廠,做一名“抓毛”學徒工,由于他沒有經驗,跑去向母親請教時,老闆以為他貪玩偷懶,第一天就把他“炒鱿魚”了。當時,他走出廠門,對母親發誓:“總有一日,我要開比他大十倍的工廠。”
佳甯娜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榮譽主席馬介璋(左)
馬介璋後來找到一家生産牛仔褲的工廠做工,他從學徒工很快就轉入熟練工,白天工廠上班,晚上又做裁縫,也慢慢攢了點錢。1967年,馬介璋與弟弟馬介欽同心協力,創立了“達成制衣廠”。起步時,這間家庭式管理的工廠,僅有兩部二手的衣車,從大廠接單拿材料代加工。慢慢的,雇工也從最早的數名家庭主婦,增至250人,馬介璋昆仲賺德人生第一桶金。
再到後來,他們直接繞過大廠與外商接洽,少了中間環節,利潤也豐厚了。到工廠遷到香港新蒲崗區時,已是初具規模的制衣廠商。後來,深愛家鄉菜的馬介璋、馬介欽昆仲,收購了佳甯娜潮州酒樓,為公司轉型奠下契機,他們也乘着改革開放春風,先後在多個内地一線城市開辦佳甯娜酒樓分店。
1991年,達成成功在香港挂牌上市,集資進軍内地房地産和酒店業。2008年,馬介璋昆仲告别紡織業,2013年也将集團正式更名為佳甯娜;除了房地産,集團旗下産業包括商貿、酒店和餐飲食品業,成了一間業務多元的上市集團。
上陣父子兵,打虎親兄弟。馬介欽與兄長馬介璋均為佳甯娜集團創辦人,他也一直是兄長身邊的得力助手。在上世紀80年代,為了打入美國市場,他們與身在美國的設計師合作,由對方負責設計,達成負責生産。由于銷量平平,親自到美國考察一線市場的馬介欽,發現再怎麼挽救也是白費心思;于是他決定“壯士斷臂”,以不到10%價錢打折出售成衣,再重整旗鼓,才站穩腳跟。馬介欽後來也說,人生每一次挫折和難關,都是促進成長的“磨刀石”。
馬介璋
粵港澳大灣區是香港青年創業的熱門話題,去年,從深圳回香港的馬介璋,寄語香港青年,以自己36年投資内地的親身經曆說明一個道理:國運興,家運興。他更殷切地告訴香港青年,“國運蒸蒸日上,機遇就在我們這邊”,“現在國家發展勢不可當,在時代的轉折點上,一定要踏準節拍!”
馬介璋是1985年到深圳投資服裝廠,如此算來,到現在他們到内地投資已是37個年頭了。
馬介璋說,早期他遇到的困難很多,“但我心裡始終有個想法,這塊土地是我們國家的,路多難走也要堅持下去。”如今的深圳,已從昔日塵土飛揚的邊陲小鎮,發展成一個國際化城市,佳甯娜在内地的産業,亦從最早時的服裝廠,銳變為彙集餐飲、食品、房地産、商貿物流等多闆塊的大型集團。馬介璋無限感慨地說:“那時的深圳跟現在怎麼比?完全想不像到會發展成今天這個樣子!”
馬介璋也道出了令他永生難忘的恥辱,幾十年前他前往美國、英國跑訂單,沒有人認可你是中國人。“都是骨子裡的歧視!”有一次,他入境英國,填表時寫的是“中國香港”,移民官當場就把“中國”劃掉,填上“無國籍”,然後再加上“香港”。
馬介璋、馬介欽昆仲回潮南成田老家
多年來馬介璋、馬介欽昆仲盼香港青年,建立家國觀念,認為年輕人不能忘本,要時刻記挂自己的“根”,對祖國要有客觀和全面的認識。
1984年春,7歲離鄉去香港的馬介璋,再次回到了闊别30餘載的潮汕故土,“富貴不忘本”,也讓他萌生了回内地投資的念頭。次年,他在深圳南頭收購了一家簡陋的制衣廠,經過數次增資改造,建成了一家現代化的制衣廠,也成就了他“香港牛仔褲大王”稱号。
異地潮菜的根,源于潮汕,也是外出潮汕人對祖地的留戀。1988年,馬介璋、馬介欽昆仲收購佳甯娜潮州酒樓,這是深圳市第一家大型外資潮汕菜酒樓。“佳甯娜”,在馬介璋心中有一番獨特的含義,因為這三個字就是潮汕話“自己人”之諧音。
深圳,是40餘年改革開放的視窗,也是許多潮汕人創業和生活“第二故鄉”,與特區一起成長。很多人可能不曉得,潮菜在深圳的推廣,并非來自本土,而是一水之隔的香港,佳甯娜集團馬介璋、馬介欽昆仲就有不少功勞。
版權聲明:《一波說》所釋出文章及圖檔之版權屬作者本人及/或相關權利人所有,未經作者及/或相關權利人單獨授權,任何網站、平面媒體不得予以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