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DRAM記憶體技術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作者:返樸

撰文 | 實體學博士

DRAM這種技術,已經是現代人離不開的了。相信您是通過手機、PAD或電腦來閱讀這篇文章的。您可能看到過自己手機配置是8G/128G,前面那個8G說的就是手機的記憶體。您的筆記本電腦可能配備了8-32G的記憶體。所有的電子産品,但凡需要一點點資訊處理能力、裡面有個小CPU的,都需要記憶體。您家裡的電視、機頂盒、智能電冰箱、智能空調、掃地機器人,都需要記憶體。記憶體晶片,對于電子産業,就像糧食一樣不可或缺。今天所有的記憶體,除了少數容量很低的場景,都使用同一種技術,這就是DRAM。

我們這個世界,對DRAM的需求是相當大的,光是一個手機市場就不得了。字母“G”是一個很大的機關,代表10億Byte。也就是說,您的一台小小的智能手機,就需要能存80億個Byte,比全世界的人口還要多。而手機已經非常普及,差不多全世界人手一個了。

DRAM這四個字母,其中RAM就是記憶體的意思。RAM是Random Access Memory的縮寫,意思是随機讀寫存儲器。記憶體晶片執行的任務很簡單,就是存儲資訊;CPU可以随便給出一個位址,它必須能夠非常快速地(通常在10納秒左右,一億分之一秒)在這個位址存入或取出資料。您手機上後面的那個128G,指的是閃存存儲,它不具備快速随機讀寫能力,不能夠用來直接支援CPU的計算,隻能用來長期儲存資訊。

那麼這個“D”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下面來解釋。

DRAM的基本原理

常見的資訊存儲機關有Byte和bit(比特)兩種,1Byte=8bit。

比特是最小的資訊機關,也就是‘0’和‘1’兩種可能性二選一。在DRAM中,每一個比特需要一個存儲單元來存儲。您的8GB手機中,有640億個DRAM存儲單元。

這個存儲單元是由一個電容器和一個半導體組成,資訊以電荷的形式存儲在電容器上。

DRAM記憶體技術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如上圖,半導體在這裡是作為開關使用的。當我們把控制信号加上一個高電壓,開關就打開了。此時我們可以在輸入端加一個高電壓,導緻一部分電荷存儲到電容器上,代表‘1’;或者加一個0電壓,把電容器上的電荷放幹淨,代表‘0’。然後,我們把控制信号變成0電壓或者稍微負一點兒的電壓,開關就關上了,電荷被鎖在裡面,資訊就儲存下來了。就好像給氣球打氣然後結紮起來。

你可能會說:這也太簡單了吧?說實話,DRAM的基本原理的确很簡單。但使用起來,還是有些麻煩。

首先我們讀取資料時需要檢測電容器上的電壓,此時隻能把開關再打開。打開開關時,電容器上的電荷自然都跑掉了,這種特性叫破壞性讀取。就好像我們想知道氣球是圓的還是癟的,但眼睛看不見,隻能松開系住它的繩子用耳朵聽。DRAM必須在完成檢測後,根據讀取的結果,重新把電容器上的電荷充滿或放空。好在,工程師們發明了一個聰明的電路,讓這個過程自動地、高速地完成。

其次,任何閥門都無法不漏氣,一個氣球到第二天,很可能會漏掉一半氣。我們DRAM這個氣球隻有不到20納米(一億分之2米),這點兒微薄的容量,即便極小的漏氣,也足以瞬間把它放空。自DRAM在1966年被發明的50多年來,雖然業界持續不斷地改進那個半導體,減少漏電,DRAM中的電荷也撐不到1秒鐘。是以每隔幾十毫秒,DRAM晶片必須做一件事:自重新整理。就是把趁着漏電的影響還不足以改變結果,把所有單元的資料讀出來,再寫回去。DRAM中的'D'是英文Dynamic(動态)的縮寫,因為DRAM需要自己不斷地運動。DRAM的中文大名是“動态随機存儲器”,這個名字太拗口,大家不愛用,還是喜歡英文縮寫。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這個DRAM,不僅簡單而且土氣。

我相信,這項技術剛被發明出來的時候,一定有很多人覺得它太土氣。但時間太久遠,難以考證了。您手機裡的128G,用的是一種叫NAND閃存的技術。這是1987年發明的,業界的老人們還記得,當年不少專家嫌它簡單土氣(NAND閃存壞塊和錯誤率很高),告訴自己的公司,這種技術沒有前途,不值得投入研發。然而,他!們!都!錯!了!

簡單土氣,才可以10億、100億地複制,低成本地制造。低成本,才可以在市場上取得勝利。

DRAM的存儲單元,還必須排成一個陣列,加上一些外圍電路,成為一個晶片。所有各種記憶體和存儲都是需要排成陣列。

DRAM記憶體技術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就像上圖所示意的,在同一行裡,把控制接口連城一條線,叫字線;在同一列裡,把輸入輸出端連成一條線,叫位線。如果要選擇寫入到某一個存儲單元,就打開它所在的那條字線,給它所在的位線加上高電壓或低電壓就可以了。一個陣列,通常都有一千行、一千列或更多,百萬級的存儲單元。一塊晶片,則有大量的陣列。

還有一點兒麻煩:一個字線打開,這一行上的存儲單元全部會丢失記憶,是以DRAM必須整行一千到幾千個單元一起讀寫。不過現代的CPU基本都适應了這種操作方式,會把整行DRAM資料放進自己的緩存(Cache)裡。既然必須也能夠同時讀寫大量存儲單元,那麼高速地把這些比特從晶片中輸入輸出,就能夠提高整個産品的性能。過去幾十年,雖然DRAM的工作原理沒有過變化,但為了提高輸入輸出速度,接口技術進行了一代又一代的改進。您購買電腦時可能會看到DDR3、DDR4這樣的詞彙,這就是DRAM接口技術的标準。另外,手機使用的DRAM要求有所不同,可以犧牲一點兒性能但必須省電,DRAM晶片會按這個要求去優化。手機使用的DRAM往往使用LPDDR3\4這樣的标準,“LP”就是低功耗的意思。

DRAM市場

DRAM的市場有多大?不妨看看下面這張圖:

DRAM記憶體技術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我們可以看到,全球DRAM的市場好的時候可以高達近千億美元。不過波動很大,有周期性。要知道2021年全球晶片的市場總額也就是約5500億美元,包含着成千上萬種晶片,DRAM這一種晶片就有近1000億,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DRAM記憶體技術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DRAM都用在什麼地方呢?看上圖,最大的市場是在終端和雲端。終端就是您手裡的智能手機,當你用手機打開微網誌、微信、抖音等服務時,它就需要連接配接到雲端的伺服器,那裡也需要大量的DRAM。至于原來驅動DRAM發展的個人電腦,今天已經退居到第三位了。

那麼大的一個市場,那麼簡單土氣的技術,都有誰做得好呢?看下圖:

DRAM記憶體技術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吃驚嗎?世界上做DRAM的國家,基本上隻有兩個:南韓和美國。三家公司:南韓的三星和海力士,美國的美光,就像三國演義那樣三分天下。其實DRAM何嘗沒有過東漢末年群雄競起的時代,但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血雨腥風,基本隻剩下這三家了。作為科技強國的日本,曾經輝煌的DRAM産業現在一家不剩;歐洲有那麼多發達國家,今天沒有任何一個能夠生産DRAM。

內建電路行業有一個特點,一個行業基本隻有最強的三家公司能夠賺錢。老大可以大塊吃肉,老二老三分剩下的,其他人能有點兒湯喝就不錯了。DRAM的老大是三星,接近一半的市場佔有率,大半的行業利潤,就像三國時的曹魏。海力士和美光就像孫吳和蜀漢。三星的産線,簡直等于印鈔機。

三家以外的其他人裡,有着中國台灣和中國大陸的廠家。值得一提的是,經過幾年的奮鬥,中國大陸實作了DRAM零的突破,建立了自主研發能力。不過馬上引來了美國人的封鎖。

講到這裡,要誇誇DRAM的老大三星。要說世界上哪家公司最有狼性,那就是中國的華為、南韓的三星了。狼性的公司對客戶可一點兒也沒有狼性。筆者曾作為國内一家大手機廠代表團的一員通路三星,那一路的歡迎智語、會場的精心布置,讓人極度舒服。晚宴上,各個銷售經理紛紛要求關照,端起深水炸彈一口悶。人家是對客戶像春天一樣的溫暖,對工作像夏天一樣的火熱;但對供應商像嚴冬一樣殘酷剝削壓迫,對競争對手像秋風掃落葉力求一個不剩。

三星是在1983年建成首個晶片廠開始進行DRAM生産的,在這個行業不算早。當時它是從美光和日本夏普引進的技術。但它有南韓政府做靠山,敢投錢做研發、對人才敢給高薪,它使用逆周期投資戰略打敗了所有對手。所謂逆周期投資,就是趁着産業低迷,大家都不賺錢的時候,加大投資建産線,同時打價格戰。對于競争對手,這是趁你病要你命;而行業好轉的時候,你沒産能我有!

DRAM難在什麼地方?

這種簡單土氣的技術有什麼難的?為什麼地球上隻有少數幾家公司能做?兩個字:密度。

一塊指甲蓋大小的矽晶片上,通常有80-160億個存儲單元;也就是1-2GB。您手機裡的8GB,還需要好幾個晶片磨到極薄,疊在一起封裝在一個殼子裡。DRAM的難度,首先就在于把這麼多的存儲單元擠在一個小晶片上。

每個存儲單元首先要有一個半導體。你可能聽說過,邏輯計算晶片(如CPU、手機主要晶片等等)現在最先進的工藝是7納米。DRAM現在最先進的工藝大約是17納米,但你可能不知道DRAM晶片上半導體的密度,比7納米邏輯晶片還要高。

用xx微米、xx納米代表內建電路工藝水準,原意是半導體中栅極的寬度。但邏輯晶片的14納米、7納米早已淪為一個商标,隻要代工廠想到辦法把晶片的總體密度提高一代,他們就把這個數字減小一級。DRAM工藝的标定要更誠實一些。

并且,7納米的邏輯工藝是使用極紫外(EUV)光刻機制造的,而DRAM是使用上一代深紫外(DUV)光刻機開發出來的,做到更高半導體密度的難度可想而知。

公平地講,存儲晶片做到同樣密度的難度比邏輯晶片小。因為存儲晶片的光刻圖案是千篇一律的方格子,邏輯晶片圖案必須根據電路的需要千變萬化。存儲晶片中如果有極少數單元做壞了,還有辦法替換;邏輯晶片基本上就不可能了。

半導體密度變高,尺寸變小,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之前提到過的漏電。如下圖左所示:半導體(這種半導體叫場效應管)的栅極是負責打開和關上導電溝道。栅極太窄這個閘門就關不嚴實,導緻存儲在電容器中的資訊過早丢失。是以DRAM産業發展了下圖右中的埋入式栅極,可以在寬度很小、占面積很小的情況下制造一個很長的溝道,大幅度降低漏電。這個重要的發明對DRAM存儲單元的小型化作了很大的貢獻。

DRAM記憶體技術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邏輯計算晶片在器件小型化時有更多的難題,它還必須保證很高的開關速度。是以邏輯晶片生産工藝在14納米以下發明了FINFET以及GAA這些技術。這兩種內建電路的生産工藝早已分化,已經走得很遠,需要完全不同的産線。大部分能夠制造邏輯晶片的公司是不懂得生産DRAM的。世界上也隻有三星一家公司,兩種工藝都做得很好。

做出DRAM中的半導體難,做出那個電容器就更難了。請回憶一下您的中學實體,電容器是兩片導體夾着一層絕緣材料(或者叫電媒體),電容的大小正比于導體的面積。在存儲器件小型化的情況下,每一個電容占晶片的面積已經很小,但電容如果太小,電荷就會過早洩露掉,或者讀取時信号太弱發生錯誤。電容必須在垂直方向發展以取得更大的面積。DRAM的電容器有兩類,一類是在晶圓上鑽一個深井,更多的是在半導體上面做一層桶形結構。

DRAM記憶體技術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現代DRAM電容器高度和直徑的比達到幾十比一,像個煙囪。看上圖左:為了取得更大的電容面積,要把煙囪的外壁和内壁都用上。上圖右是橫截面,深藍和淺藍代表電容兩極的導電材料,肉色代表電媒體。

想象一下:在指甲蓋大小的一塊地方,雕刻上百億個非常細高、殼薄的煙囪,不能弄碎、不能倒;再在煙囪的外壁和内壁塗上電媒體,厚度必需均勻;再填上另外的導電材料。想象一下這有多難!

這上百億個存儲單元還必須高度可靠。一個記憶體晶片中上的百億比特中哪怕出了一個比特的錯誤,輕則産生不正确的計算結果,重則導緻手機、計算機的當機、重新開機。每一個DRAM存儲單元,都要求讀寫一億億次(10的16次方)不出錯。

做到高密度、高可靠性的同時,還必須低成本。成本是晶片公司的核心競争力,關乎存亡。電路設計和生産工藝必須做到最優,産品良率必須高。

讀到這裡,你就明白世界上為什麼隻有三家公司能夠做好DRAM。真是: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

DRAM的未來

這項快60歲的技術,發展到今天這樣的程度,再往前進步是非常困難的。業界曾經斷定,DRAM工藝走到20納米就到頭了,絕對不能再改進了。然而後來又有了19、18、17納米,現在業界還在規劃一步步向着10納米前進。工程師們總能想到辦法。

但這畢竟隻是小步前進,不是摩爾定律那樣兩年翻番、從28到14到7納米那樣的速度了。

很多年來,各種有可能取代DRAM的記憶體技術都被研究了。比如考慮到那個電容器太難做,就有一種技術用一種鐵磁結構作為資訊存儲媒體叫MRAM,還有一種技術用一塊鐵電材料作為存儲媒體叫FeRAM。但要超越這麼高的密度,談何容易?

NAND閃存技術率先實作了三維突破,存儲單元可以有很多層,進而讓存儲容量快速增長。現在已經超過200層了,而DRAM仍然在試圖讓一層半導體變得更擁擠。3D-NAND的發明得益于多晶矽的半導體技術,DRAM和邏輯電路一樣使用單晶矽半導體。可惜多晶矽材料的載流子速度太慢,隻能用在慢速的閃存晶片上。

PCRAM是首先實作3D突破的新興存儲器技術,這得益于英特爾公司開發的新材料,他們把這種技術命名為3DXPoint,後來又使用了Octane的商标。但很可惜,材料的特性決定了這種技術無法取代DRAM。并且,在大力宣傳和多年投入後,英特爾似乎要放棄這種技術了。

3D-DRAM仍然是目前熱門的研究課題。以氧化铟镓鋅為代表的第四代半導體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這種材料有可能用來制成多層半導體,并且速度夠快而漏電極低,很适合DRAM中的角色。各國都在投入研究,去年,中科院微電子所的劉明院士發表了一種很酷的結構,在業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雖然講彎道超車、換道超車人裡面忽悠的不少,但DRAM這條道路恐怕早晚要換掉的。我們已經進入了大資料時代,視訊應用、物聯網、人工智能造成資料量爆炸,閃存的容量快速增長,DRAM的容量如蝸牛般地前進,拖了新時代技術的後腿。

等這條康莊大道走到盡頭的時候,業界也許又要進入三國演義那樣英雄輩出的亂世了。讓我們希望,未來的新三國中,能至少有一個中國廠家。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衆号“實體博士看天下”,原題目為《介紹一下DRAM》。

特 别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衆号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提供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衆号,回複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