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力:古今字,異體字、繁體字

作者:書法密碼

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

一個字原則上隻應有一個形體,不需要兩種以上的寫法。但是漢字是一種具有幾千年歷史的文字,使用漢字的人又非常多,在漢字發展過程中,有些字出現了兩種以上的寫法,那是很自然的。古書上常常可以見到一些形體分歧的字。現在漢字簡化以後,字的形體統一起來了,這給人民羣衆學習文化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對一般人來說,隻要掌握了簡化後的漢字就夠了;但對我們學習古代漢語的人來說,如果隻掌握現在通行的形體劃一的簡化字,而不瞭解那些形體分歧的字,閱讀古書時就會遇到不少困難。

【當當】王力:詩詞格律(暢銷50餘年的古詩詞鑒賞和寫作的經典 ¥37.3 購買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 商務印書館 古代漢語詞典新版王力古漢語 ¥39.9 購買

不同形體的字可以分爲三大類:1.古今字;2.異體字;3.繁簡字。下面分加以叙述。

1.古今字

在上古時代,特別是先秦時代,漢字的數量比後代要少得多。許慎的《說文解字》隻收了9353個字,其中有許多是僻字,常用字實際上隻有三四千個。例如《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總共隻用了4466個字。宋代編輯的《廣韻》收字26194個,清代成書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個,這並不能說明宋代、清代使用的漢字要比漢代多好幾倍,其實,各個時代一般使用的漢字很可能一直在五六千個左右。漢字增多的原因有三:(一)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不斷產生新字;(二)各個時代逐漸衰亡的字仍然儲存在字典中;(三)上古漢字"兼職"現象多,後代不斷分化。例如一個"辟"字就兼有後代的避、闢、僻、嬖、譬等字的意義:

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左傳宣公二年)

(後來寫作避。)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國,而撫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後來寫作闢(注:現在“闢”又簡化爲“辟”。)。)

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爲已。(同上)

(後來寫作僻。)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

(後來寫作嬖。)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後來寫作譬。)

再舉兩個字來看:《說文》裏沒有"債"字,這不等於說上古沒有"債"這個概念,這個概念當時是由"責"字表示的(見《戰國策·齊策》)。《說文》裏有"捨"字,但是十三經裏完全沒有"捨"字,這也不等於說先秦沒有"捨"這個概念,這個概念當時是由"舍"字表示的(見《左傳》僖公三十年)。

由此看來,"責"、"舍"等是較古的字,"債"、"捨"等是比較後起的字。我們可以把"責債"、"舍捨"等稱爲古今字(注:現在"捨"又簡化爲"舍"。)。但是,我們不要誤會,以爲"責"、"舍"等字已經被廢棄了,它們的職務已經完全由"債"、"捨等字代替了。要知道,"責"、"舍"所移交給"債"、"捨"的隻是它們所擔任的幾個職務當中的一個,它們還有別的職務(責任,房舍等)並沒有卸掉。

古今字很多,現在再舉一些例子(古字在前,今字在後,今字不見於《說文》的歸a組,見於《說文》的歸b組)如下:

a.大太 弟悌 閒間 說悅 孰熟 竟境 隊墜 塗塗 赴訃 馮憑 賈價 屬囑 厭饜 縣懸 陳陣

b.共供 辟避 知智 昏婚 田畋 戚慼 反返 錯措 卷捲 屍屍

(注:"悌"、"境"、"墜"、"塗"、"價"等是《說文》新附字。許慎《說文解字》540部共收9353字,重文1163字。宋代徐鉉等校定《說文》,增補400多字,分別附在有關的各部之後,其中大都是"經典相承傳寫及時俗要用,而《說文》不載者",這便是所謂新附字。)

一般人常常以後世所習用的字去衡量古書中的字,以爲上面兩組中的第二個字才是"正字"或"本字"。譬如說,人們總以爲先有一個"悅"字作爲本字,隻是經常寫一個"說"字來代替它。這是一種誤解。既然是先有一個本字"悅",爲什麼上古的經書中不用,倒反寫成"說"字呢?合理的解釋隻能是:上古沒有"悅"字。戰國時代有些書(如《莊子》),"說"、"悅"並用,可能是後人改的;經書不見"悅"字,是因爲後人認爲它是"經",不敢改,是以才維持了原樣。《孟子》有"悅"字,那是因爲《孟子》到宋代才被尊稱爲經。許慎《說文》沒有收"悅"字,這說明許慎時代"悅"字或者還沒有產生,或者是產生了,但因它是"俗字",是以沒有收。凡是《說文》所不收的(a類),文字學家們都承認是後起字(今字),這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從前的文字學家們由於迷信《說文》,對於《說文》所收的字(b類),不但不敢認爲是後起字,反而認爲是本字,同時認爲第一個字是假借字。例如"舍"字,朱駿聲在《說文通訓定聲》裏說它假借爲"捨";而在"捨"字條下說:"經傳皆以舍爲之。"既然"皆以舍爲之",可見"舍"才是本字,"捨"顯然是後起字。又如"嘗"字,本來是從旨尚聲的形聲字,以旨爲意符,旨的意符是甘,甘旨是美味,是以《說文》"嘗"字下說"口味之也"。又因"嘗"字經常用作"何嘗"、"未嘗"的"嘗",是以人們又在"嘗"字旁邊加了個意符"口",用來表示"嚐滋味"的"嚐"。假如不瞭解這種情況,就會對"未嘗君之羹"這類的用法發生誤解。其實"嚐"字的歷史很短,是以一般字典沒有收錄,最近漢字簡化,又把它給簡化掉了。由此可知,所謂"本字",實際上有許多都是後起字。

我們對於古今字的態度應該是:(1)瞭解古今字的關係,從而掌握古書的詞義;(2)承認文字發展的事實,不要厚古薄今和是古非今。從前有些文人專寫"本字",不寫後起字,那是不值得提倡的。

2.異體字

異體字跟古今字的分別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的意義完全相同,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互相代替。

在古代,同一個詞造出兩個或更多的字來代表,那是難免的。例如:

棄棄 齎賫 睹覩 廐廄 詒貽 諭喻 鷄雞 蚓螾 照炤 憑憑 罪辠

從前文字學家們根據《說文》,把異體字分爲正體、變體、"俗體"等。《說文》所載的,被認爲正體;《說文》所不載的,被認爲變體或"俗體"。這種分別往往是武斷的。

異體字有下列幾種情況:

一、會意字與形聲字之差。如"淚"是會意字,"淚"是形聲字;"岩"是會意字,"巖"是形聲字。

二、改換意義相近的意符。如從攴束聲的"敕",變成了從力束聲的"勅"。從欠的"歎",變成了從口的"嘆"。從糸的"絝",變成了從衣的"袴"。

三、改換聲音相近的聲符。如"綫"從戔得聲,而"線"卻是從泉得聲了。"袴"從誇得聲,後來改成從庫得聲了。

四、改換各成分的位置。有的是改變聲符和意符的位置,如"慚慙"、"和咊"、"鵝䳘鵞"等。有的隻是改變了聲符或意符的寫法,如"花"又寫作"芲"。

有一件事值得注意:有些異體字最初是完全同義的,但是後來有了分工。例如"諭喻",先秦兩漢都通用: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

寡人諭矣!(戰國策·魏策)

乃使人與秦吏行縣鄉邑,告諭之。(史記·高祖本紀)

王好戰,請以戰喻。(孟子·梁惠王上)

誼追傷之,因以自諭。(漢書·賈誼傳)

前三例中的"喻"和"諭"都是懂得、曉諭的意思,後二例中的"喻"和"諭"都是比喻的意思。可見這兩個字通用。但到了後代,"詔諭"、"曉諭"的"諭"不能寫作"喻",而"比喻"的"喻"也不能寫作"諭"。原來是異體字,後來不是異體字了。

有三種情況不能認爲是異體字:

第一,有些字,雖然意義相近,後代讀音也相同,但不能把它們當作異體字。例如"寘"和"置",就"放置"這一意義說,二者相通,可是"置"還有一些別的意義是"寘"所沒有的,況且這兩個字的古音也不一樣,是以"寘"和"置"不是異體字。同樣的情況還有一些字,例如"寔"和"實"。

第二,有些字,它們之間的關係交錯複雜,有相通之處,也有不通之處,也不能把它們看作異體字。例如"雕"、"彫"、"凋",雕的本義是鳥名(又寫作鵰),彫的本義是彫琢、繪飾,凋的本義是凋傷、凋零。在《說文》裏,它們是分爲三個字的。由於它們是同音字,是以在某一意義上常常通用。拿雕字來說,彫飾的彫可以寫作雕,《左傳》宣公二年:"厚斂以彫牆",一本作雕。彫琢的彫更經常寫作雕,例如《文心雕龍》、"雕蟲小技"等。至於凋傷一義,上古也曾寫作雕,例如《國語·周語》:"民力雕盡",但後來就不通用了。拿彫字來說,它曾經和凋傷、凋零的凋通用,《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一本作彫;《荀子·子道》:"故勞苦彫瘁而能無失其敬",就寫作彫;但後代也很少這樣通用了。再拿凋字來說,它的意義最窄,隻表示凋傷、凋零,不能表示雕刻、彫飾。而凋和彫都不能表示雕鳥的雕。由此看來,這三個字之間的關係是很複雜的,它們不是異體字。其它像遊和遊,修和脩都是這樣。

第三,有些字通用是有條件的,更不能認爲是異體字。例如"亡"和"無"相通,《論語·雍也》:"今也則亡"(如今就沒有了)。但並不是所有用"無"的地方都可以換成"亡"。後來這種用法隻限于"亡何"、"亡慮"等少數固定形式。又如"沽"和"酤",在買酒或賣酒這個意義上是相通的,看來似乎像異體字,可是酤的物件隻能是酒,而沽的物件可以是酒,可以是玉,也可以是別的東西。意義廣狹不同,嚴格地說,這不能算是異體字。

3.繁簡字

台灣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時代。漢代民間應用的台灣字就有不少;北魏時代,亂字已經簡化爲亂,和現在公佈的簡化字相同;宋元以來台灣字在廣大人民羣衆中間又有進一步的發展。今天我國通行的簡化字,絕大部分都是歷代相傳下來的。

我們學習古代漢語既要掌握簡化字,又要掌握繁體字;因爲一般古書都用的是繁體字。學習繁體字,要注意繁體字和簡化字之間的三種關係:

第一,絕大多數的簡化字跟繁體字是一對一的關係,我們隻要把繁體字記住就行了。例如:

愛:愛 罷:罷 辦:辦 達:達 遞:遞 礬:礬

繭:繭 籴:糴 竊:竊 竈:竈 隸:隸 糞:糞

隻有少數是一對二、一對三或一對四的關係。例如:

當:當噹 盡:盡儘 壇:壇罎

幹:幹幹亁 系:系係繫 台:台臺檯颱

第二,有些簡化字是可以從古書中找出根據來的。其中有些是本字,有些是異體字或通用字。例如:

舍:捨 古今字。

薦:薦 古通用。

誇:誇 古通用。

踴:踴 古通用。

啟:啟 開啟的啟本作啟。

網:網 網是網的本字。

氣:氣 氣本作氣,餼本作氣。

禮:禮 古異體字。

糧:糧 異體字。

了解這些關係,我們可由此知道古代已經有了這些字,今天簡化,隻是選擇了筆畫較少的,放棄了筆畫較繁的。我們切不要以爲現在的“舍”字在古代都該是“捨”,現在的“薦”字在古代都該是“薦”。這樣,反而是弄錯了。

第三,有些簡化字和繁體字本來在詞義上是毫不相幹的,或顯然有區别,僅僅因爲是同音的關係,簡化時就採用了那個筆畫較簡的。這就是說,在古書中,本來是有分别的兩個字(或三個字),經過簡化之後,混爲一個了。這種情況最值得注意。如果用現在簡化字所代表的那個詞義去解釋古書,就會發生誤解。現在舉些例字分别加以說明。

(1)後後 在先秦少數古籍中曾以“後”代“後”,但不普遍,後代一般不再通用。至於“君主”、“皇後”的意思,決不能寫作“後”。《孟子·梁惠王下》:“書曰:'徯我後,後來其蘇'!”兩個“後”字都是指商湯而言。《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夏後皐之墓也”中的“後”,也是指君,這些“後”字決不能寫作“後”。

(2)适適 在古代漢語中“适”和“適”是根本不同的兩個字。“适”音kuò,適音shì。《論語·憲問》:“南宮适問於孔子曰……”這裏“适”不是“適”字。又宋代有人叫洪适。這種地方如果不知道它和“適”的區别,就會弄錯了。

(3)征徵 這兩個字在古代漢語中,除了在徵賦(稅)的意義上有時相通之外,決不混同。“征”是旅行(特指在外服役)、征伐。徵是證驗、徵兆、徵辟、徵求;又是音樂中的五聲之一(用於這個意義時讀zhǐ)。像《論語·八佾》的“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中的“徵”,決不能寫作“征”;《戰國策·燕策》中的“爲變徵之聲”的“徵”,決不能換成“征”。反過來看,《左傳》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復”中的“征”,不能改作“徵”;《周易》的“征夫不復”,也不能寫作“徵夫”。

(4)餘餘 “餘”是第一人稱代詞,“餘”是剩餘的意思。在古籍中兩個字如果都寫作“餘”,或都寫作“餘”,許多話就會無法解釋。如屈原《離騷》“僕夫悲餘馬懷兮”中的“餘”,如果換成“餘”,“ 餘馬”就不通了;杜甫“隔籬呼取盡餘杯”的詩句,如果把“餘”換作“餘”,那就成了“盡我的杯”了。

像這種情況還非常多,我們隻能舉其一隅。總之,我們學習古代漢語,隻有懂得了台灣字與繁體字之間的這種分合關係,才能有效地掌握它們,才能正確地了解古代作品。

——摘自 王力 《古代漢語》

王力:古今字,異體字、繁體字

對于研究古代漢語和古代漢文化的學者來說,也常常需要将台灣字轉換成繁體字。絕大多數台灣字同繁體字是一一對應的,但也有一些台灣字同繁體字并非簡單的一一對應關系,因為有的繁體字簡化時借用了筆畫較少的另一個現成的同音字,或幾個繁體字合并簡化成一個台灣字。

沒有系統學過繁體字的人往往不了解這些情況,以為隻要筆畫多的就一定是對應的繁體字,于是在由簡變繁時發生錯誤,例如把“皇後”轉換成“皇後”,把“準許”轉換成“準許”,把“理發”轉換成“理發”,鬧出不懂裝懂的笑話。

繁體、異體、古今字用法

● 並,并,併:——古代完全不通用。并,併是同義詞,“兼并”的意義寫作并、併,不寫作並;“一起”的意義寫作並,並排;很少寫并、併;“依傍”的意義隻寫作並;“抛棄”的意義隻寫作并、併。

●“為”統一替換為“爲”,爲、為為古異體字。

● 才,纔:“才能”之意,用才;“剛剛”、“方才”、“僅僅”之意,用纔。

●采,採,寀,埰,棌:“摘取”的意義寫作採;“卿大夫受封土地”的意義寫作寀,埰 例詞:寀地,寀邑;“栎樹”,又叫“柞樹”的意義寫作棌。例詞:棌椽。

● 彩,綵:——古代是兩個字;綵僅用于彩色絲織品;“彩色”、“光彩”用彩。

●抄,鈔,杪:“掠奪”,“抄寫”之意用抄;“末尾”、“最後”之意用鈔(杪),讀miao3聲 例詞:教行于鈔;

●沈,沉:沉古代寫作沈,但沈沒一般寫作沉沒。

●沖,衝:——古代是兩個字:空虛、謙虛、年幼之意用沖(沖)。例詞:大盈若沖;謙沖節儉;方年沖貌……交通要道、沖擊、向着、對着之意用衝。例詞:天下之衝;衝撞;首衝南方,要衝,衝水,衝動,衝撃。

●醜,醜: “地支”用醜,子醜寅卯;美醜、厭惡、醜角等時用醜,醜陋,醜悪。

●仇、讎: 地名、姓氏用仇;仇恨、仇敵可用讎,報讎,讎人。

●鬥,鬥(鬦,鬭):古代盛酒器、容量單位、星宿名用鬥,例字:北鬥星、車載鬥量、煙鬥、鬥膽、漏鬥;争鬥、戰鬥用鬥:鬥牛士、鬥智鬥勇。

●厄(戹)、阨、轭(軛):——古代是三個字,厄,困苦意,厄運;阻塞、險要地勢、狹隘等一般寫作阨;轭(軛),牛馬拉車架在脖子上的器具。

● 範,範:——古代是兩個字,作姓時隻能用範,範仲淹;模範、範例則用範。

●豐,豐:——古代是兩個字,豐一般隻用于形容容貌和神态,例詞:豐采、豐姿、豐韻、豐儀;豐可以用于形容各種事物,豐産,豐收,豐富。

●復,複,覆:複,有“夾衣”,“繁複”,“重複”之意;復,有“回來,回去”,“報複”,“再,又”,“回答”,“免除賦稅”之意;覆,有“遮蓋”,覆寫,“翻轉過來”,“颠覆”之意;複的“夾層的”,“重複的”意思,覆的“翻過來”的意思,可以寫作復;復的義項不能寫作複。

●幹,乾,幹,榦:“天幹地支”用幹;“冒犯”“幹預”用幹 ,例詞:幹戈;“幹濕”用乾 例詞:乾杯、乾旱,乾淨,乾燥;“樹幹”用榦 例詞:樹榦 、骨榦、榦流;“才幹”用幹 例詞:才幹、幹活、幹練、幹部、骨幹。

●谷,穀:“山谷”用谷, 姓氏用谷;“糧食”、“俸祿”用穀,穀子,稻穀。

●館,舘:“飯店,客舍”用舘,圖書舘、旅舘、博物舘;“飯館”用館。

●盡,儘:“盡頭”、“頂點”、“全部”,用盡 ,例如:盡可能,盡善盡美,滿城盡帶黃金甲,盡心盡力,盡頭,物盡其用;表示以某個範圍為極限,不得超過;儘着三天把活幹完;先儘舊衣服穿,儘着老人先上車;用在表示方位的詞前面,和“最”相似的意思,儘北邊、儘南頭。

●歷、曆:歷:例字:歷史、經歷、閱歷、歷代、歷年、歷歷在目;曆:例字:曆法、曆書、日曆、曆象,慶曆四年春。

●志、誌:“志氣”之意時用志;“雜誌”、“墓誌”等用誌。

●憑、憑(凴):“靠着”義項時用 憑,其餘義項用憑 。例字:怒發沖冠,憑欄處;憑借用憑,例字:憑據,憑証,文憑。

●升、昇、陞:“容量名”用升;“太陽升起”用昇、升;“升官、提拔升遷”在唐以前用昇、升,唐以後用陞。

●萬、萬:複姓“萬俟”(mo qi) 寫作萬;其它一律寫作萬,例字:萬歳,萬花筒。

●系、係、繫:“世系”、“系統”的意義一般寫作系,農業農業系統,歴史系;在“關聯”、“連結”的意義上,一般寫作係、繫,如:維係,聨係等,係、繫可以通用;但作“提”講,如把水從井中“繫”上來,作栓、綁講的,如繫馬,作拘禁講,繫獄,則不能通用,隻能用繫;“係”在書面用語中作“是”講,如魯迅係浙江人、確係實情,也不可與繫通用。

●遊、遊:凡有關水中的活動,一般隻能用遊;而有關陸地上活動的,遊、逰可以通用。遊覽、旅遊則應用遊。

●于、於:作為姓氏時隻能用于;《詩經》、《尚書》、《周易》多用作于,其他書多用作於。動詞詞頭用于,歎詞用於,不能相混。例詞:關于、屬于、青出于藍、樂于助人、輕于鴻毛、易于了解。

==========

●餘、餘:表示第一人稱用餘,表示剩下的、業餘等,用餘,業餘愛好、富餘、寬餘。

●郁、鬱:郁,有文采的樣子/ 雲、汽濃盛的樣子,濃郁;鬱,樹木叢生、茂盛 /憂愁,愁悶,鬱鬱蔥蔥;作人名時,如李郁周,用郁而不用鬱;作姓氏時隻用郁。

●劄、劄:劄,書信、書寫的小木片;劄,奏劄、宋朝中央機構釋出指令的文書。

●制、製:制:制作、制造;禁止、遏制;規定、制定;規章、制度;帝王指令;規模;製:制作、制造;裁制衣服;寫作。

●鍾、鐘:鍾:酒器;量器;積聚;鍾情;鐘:鐘錶;一種樂器, 鐘磬,通鍾。注意人名中的用法:鍾繇、鍾子期、錢鍾書、張鍾麟。

●後、後:皇後、博士後用“後”;後來、以後用後。

●發(發、髮):發展、發生;頭髮。

●跡、蹟:異體字,雜志中統一用“跡”。

●裡、裏、裡:鄰裡、公裡、裡程、國外人名地名譯音中用“裡”;“裏”和“裡”是異體字,雜志中統一用“裏”。

●鹹、鹹:作“全”、“都”講時用鹹,如少長鹹集、鹹受其益;年号(鹹亨、鹹豐)、地名(鹹甯)中用鹹;作姓氏用鹹;表示鹹淡用鹹,鹹菜。

●嶽、嶽:姓氏為嶽,嶽飛;山嶽為嶽。

●欲、慾:表示“想要”、“希望”、“需要”、“将要”之意時用欲,如:暢所欲言、從心所欲,膽欲大而心欲細,搖搖欲墜、山雨欲來風滿樓;表示“欲望”則用慾,如食慾、性慾、占有慾、求知慾。

●溪、谿:為異體字,可互用。

●闆、闆:木闆,老闆。

●表、錶:外表,表現,表演;手錶。

●刮、颳:搜刮,颳風。

●胡、鬍:胡閙,胡亂;鬍鬚。

●須、鬚:必須、鬍鬚。

●回、迴:回頭,回報,回族;迴旋。

●夥、夥:夥食,夥房;夥計,團夥。

●姜、薑:姜子牙[注:姓氏]; 生薑。

●借、藉:借錢;藉口,藉題發揮。

●克、剋:千克,克勤克儉;攻剋,剋期。

●困、睏:困苦,圍困;睏倦,睏覺。

●漓、灕:淋漓;灕江。

●簾、簾:酒簾[注:舊時酒家作店招的旗子];窗簾,垂簾聽政。

●面、麵:當面,表面,反面;麵粉,麵條。

●蔑、衊:蔑視;污衊。

●千、韆:一千,千秋基業;鞦韆[注:台灣:秋千]。

●秋、鞦:秋季;鞦韆。

●松、鬆:松樹;鬆散,蓬鬆。

●鹹、鹹:老少鹹宜;鹹菜;

●向、嚮:方向,導向;嚮前走。

●禦、禦:禦(指皇帝)駕親征;抵禦。

●雲、雲:子曰詩雲;雲彩,雲南省。

●芸、蕓:芸香,芸芸衆生;蕓薹。

●緻、緻:緻敬,緻力;細緻。

●朱、硃:朱紅色;硃[注:名詞,硃砂]。

●築、築:築[注:古代樂器];建築,築巢。

●準、準:準許,準将,準此;準則,瞄準,标準。

●辟、闢:複辟;開闢,精闢。

●别、彆:告別,別人,差別;彆扭。

●蔔、蔔:占蔔,前程未蔔;蘿蔔。

●種、種:種[注:姓];物種起源,種田。

●蟲、虺、蟲:昆蟲,毛蟲;長蟲[注: “虺”的本字,毒蛇]。

●黨、黨:黨項[注:姓氏],黨員。

●谷、穀:山谷,進退維谷;五穀雜糧,稻穀。

●劃、劃:劃船,劃得來;刻劃。

● 幾、幾:茶幾,幾乎,幾個。

●家、傢:家庭,家鄉,科學家;傢具,傢什。

●據、據:拮據;占據,據點,慿據。

●卷、捲:讀書破萬卷,試卷;風捲殘雲,捲起千堆雪。

●了、瞭:了卻,受不了;瞭解、一目瞭然、不甚瞭瞭;瞭望。

●累、纍:連累;勞累;纍贅,罪行纍纍,纍計。

●樸、樸:樸刀,樸素,樸實。

●仆、僕:“向前倒下”之意用仆,前仆後繼;“仆人、奴仆”之意用。僕,僕人,公僕;古官名仆射,用僕射。

==========

●曲、麯:彎曲,戲曲;麯酒,大麯。

● 舍、捨:宿舍;捨棄,施捨。

● 術、術:蒼術[注:中草藥],白術[注:中草藥];術業有専攻,技術。

●台、臺、檯、颱: 1.天台[注:山名又地名];2.第一人稱代詞,星宿名。三台、兄台、台甫兄台、台鑒;3.亭臺樓閣,舞臺;4.寫字檯; 5.颱風。

●夫、伕:丈夫、姐夫、夫人;舊指用為夫役的專字,車伕、火伕、挑伕。

●苔、薹:苔藓、青苔;蒜薹、抽薹;

●體、體:體(音同笨)夫[注:舊指擡靈柩的人伕];身體,體育,體諒。

●塗、塗: 1.塗[注:水名;姓],塗月[注:農曆十二月],塗吾[注:水名(見《山海經北山經》)];2.道路的意義一般用塗,與“途”通用;3. 生靈塗炭,塗改,塗抹、塗鴉、塗擦。

● 籲、籲:長籲短歎;呼籲,籲請。

●傭、傭:傭金;雇傭,傭人。

●折、摺:折本,折斷;奏摺 ,摺疊,曲摺。

●征、徵:征,出征、遠征、征伐、征稅;徵,追究、證明、應驗、迹象預兆,徵聘、徵稅、徵求、徵詢、 象徵、特徵,無徵不信。

●症、癥:症候,癥[注:腹中結塊之病]結。

●匯、彙:匯合,匯款;彙聚,詞彙,彙報。

●蘇、甦:姓氏,蘇東坡;紫蘇,江蘇,蘇維埃;甦醒。

●壇、罎:天壇,花壇,設壇,論壇,體壇;罎罎罐罐,罎子。

●團、糰:團結,團體,師團,團員,團長;湯糰,飯糰。

●髒、臟:肮髒;內臟,五臟六腑。

●隻、衹:隻言片語,一隻;衹不過,衹有。

附:繁簡轉換易錯字43例

在一些特殊場合,如書法作品、仿古建築、對港澳台和海外交流、影視作品中的曆史場景等場合确需使用某些繁體字。

對于研究古代漢語和古代漢文化的學者來說,也常常需要将台灣字轉換成繁體字。絕大多數台灣字同繁體字是一一對應的,但也有一些台灣字同繁體字并非簡單的一一對應關系,因為有的繁體字簡化時借用了筆畫較少的另一個現成的同音字,或幾個繁體字合并簡化成一個台灣字。

沒有系統學過繁體字的人往往不了解這些情況,以為隻要筆畫多的就一定是對應的繁體字,于是在由簡變繁時發生錯誤,例如把“皇後”轉換成“皇後”,把“準許”轉換成“準許”,把“理發”轉換成“理發”,鬧出不懂裝懂的笑話。這裡就常見的繁簡字轉換43例給對繁體字不熟悉的編輯提個醒。

bēi、bèi

1. 背(背、揹)

讀bēi時,意義是用脊背承載,其對應繁體字是“揹”,如“背負、背包、背帶、背包袱、背着老人趟過河”。

讀bèi時的所有意義都沒有對應繁體字,“背”就是本字,如“背面、背離、背井離鄉、背光、背風、背影、背誦、背台詞、背着人(偷偷地、隐瞞地)、耳背、後背、脊背、背山面海”。

bǔ、bo(輕聲)

2.蔔(蔔、蔔)

讀bǔ時意義有二:一是姓氏,如“蔔桂英”;二是“占蔔、蔔卦”。作這兩個意義解釋時“蔔”就是本字,沒有對應繁體字。

隻有在“蘿蔔”裡讀bo(輕聲)時才有對應的繁體字“蘿蔔”。

cái

3.才(才、纔)

作“能力或指稱有一定能力的人”講時,“才”就是本字,沒有對應繁體字,如“才幹、才能、才學、才華、才藝、才力、才氣、才子、才女、人才、天才、庸才、口才、才子佳人、德才兼備、才思靈活、才貌雙全、才高八鬥、才疏學淺”。

“才”表以下意義時的對應繁體字是“纔”,表示剛剛發生:“她才來,顧不上去看你”;或表示原來不是這樣,現在出現了新情況:“他說了三遍,我才明白他的意思”;或表示僅僅、數量少:“這個小村總共才有十幾戶人家”;或表示強調:“我才是班長呢!”或表示事情實作很晚:“到老才享上清福”;或與“必須、隻有”等連用,表示處于某種原因而産生的情況:“隻有堅持到底,才能取得勝利”。隻有這類意義中的“才”才可以轉換成“纔”。

chǒu

4.醜(醜、醜)

原是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的第二個字和戲曲角色的一種,用于“醜時(淩晨1-3時)、醜年(如辛醜年)、醜牛”以及“醜角、小醜、文醜、武醜、名醜”等詞語。這些意義的“醜”就是本字,沒有對應的繁體字。

表示“面貌難看、令人生厭、不體面”等意義的繁體字“醜”簡化時借用了筆畫少的同音字“醜”,是以隻有“醜事、醜聞、醜陋、醜八怪、醜女、醜态、出醜、獻醜、家醜不可外揚”等這類意義的詞的“醜”才能轉換成“醜”。

chū

5.出(出、齣)

用于戲曲段落和劇本的量詞時,“出”有對應的繁體字“齣”,如“《沙家浜》裡最精彩的一出是《智鬥》”,這裡的“出”可以轉換成“齣”。

而表示其他意義的“出”如“出來、出現、出版、出場、出手、出擊、出汗、出産、出品、出口、出山、出題、出名、出動、演出、産出、獻出、進出”等詞語則不能把“出”字變成“齣”。

diàn

6.澱(澱、澱)

這個字有兩個意義:作較淺的湖泊講時,“澱”就是本字,沒有對應繁體字,如北京市的“海澱區”、河北省的“白洋澱”。

作“澱粉、沉澱”講的對應繁體字是“澱”。有人在自己名片上把“海澱區”印成了“海澱區”,這就錯了。

dǒu、dòu

7.鬥(鬥、鬥)

讀dǒu時,“鬥”就是本字,沒有對應繁體字,如作容量詞“合(gě)、升、鬥、石(dàn)”,舊時量糧食用的容器“鬥”以及與此相關的“鬥方、鬥車、鬥笠、鬥膽、鬥拱、鬥篷、挎鬥、星鬥、才高八鬥、北鬥星、鬥轉星移”等詞語中的“鬥”都不能寫成“鬥”。

隻有讀dòu,作“鬥争、打鬥、競争”等意義解時才能寫成“鬥”,這樣的詞語有“鬥争、鬥法、鬥雞、鬥牛、鬥毆、鬥氣、鬥士、鬥志、鬥智、鬥嘴、鬥心眼兒、争奇鬥豔、戰鬥、打鬥、争鬥、格鬥、搏鬥、智鬥、明争暗鬥”等。“鬥”的被淘汰異體字還有“閗、闘、鬭”。

è、wù、ě

8.惡(惡、噁)

讀è和wù時,對應繁體字是“惡”,如“惡人、惡霸、惡棍、惡感、惡化、惡劣、惡病、惡果、惡魔、惡習、惡少、惡性、惡濁、惡意、惡作劇、惡語傷人、惡貫滿盈、兇惡、作惡多端、窮兇極惡”和“好惡、厭惡、好逸惡勞、深惡痛絕”。

讀ě時,對應繁體字是“惡”或“噁”,如“惡心”。

fā、fà

9.發(發、髮)

“發”對應的詞語有“發展、發動、發現、發明、發财、發瘋、發表、發病、發行、發面、發薪、發達、發芽、發射、發電、發生、發火、發愁、發車、釋出、發抖、發射、頒發、散發、印發、引發、撥發、分發、奮發、出發、生機勃發、發憤圖強”等。

“髮”對應的都是與頭發有關的詞語如“頭發、長發、短發、發型、鬈發、秃發、美發、理發、發夾、發夾(qiǎ)、令人發指、發油、發蠟、發乳、發式、發妻、發小(兒時的好友)、發廊、假發、染發”等。一些小店把“美容美發”寫成“美容美發”就令人恥笑了。

fàn

10.範(範、範)

“範”本是姓氏用字,即當姓氏講時沒有對應繁體字。

“範”字簡化時借用了同音字“範”,是以“模範、規範、師範、示範、就範、防範、範疇、範本、範圍、範例、範文、範性”中的“範”都可以轉換成“範”,隻要注意别把姓氏的“範”寫成“範”就行了,否則姓範的先生小姐就會對你有意見。

11.複(復、複)

“複”的對應繁體字有兩個:“復”和“複”。

“復”表示“回來、回去、還原、再次”。對應繁體字為“復”的詞語有“反複、往複、答複、批複、回複、恢複、複興、複辟、複出、複仇、影印、複學、複習、複讀、複明、複函、複工、複古、複審、複查、複活、複制、複職、複交、一去不複返、複發、複課、複舊、複刊、複婚、複興、複旦大學”等。

“複”表示非單一的、多數的,對應繁體字為“複”的詞語有“複合、複方、複雜、複句、複數、複線、複寫紙、複音、複眼、複葉、複姓、繁複、複式教學班、複式住宅”等。

将“複”轉換成“復”還是“複”,需要辨識其意義是什麼,萬不可想當然。注意,“覆”與“複”不相幹。“覆寫、颠覆、天翻地覆”的“覆”不能寫成“複”。

gān、gàn

12.幹(幹、乾、幹)

“幹”讀gān時有多方面意義:其一是“天幹”的“幹”,相關詞語有“天幹地支、幹支紀年”;其二是“觸犯、擾亂或關聯”,相關詞語有“幹涉、幹擾、相幹、幹犯、幹預、幹政、幹系”;其三是“盾牌”,如“幹戈、幹城”。這些意義的“幹”就是本字,沒有對應繁體字。戰國吳國的鑄劍名匠“幹将”讀作Gānjiāng,這個“幹”也是沒有對應繁體字的。

“幹”讀gān時,還有“幹燥、水分少、枯竭、白白地、空無内容、拜認的親屬關系”等意義,這些意義的“幹”的對應繁體字是“乾”,相關詞語有“幹燥、幹枯、幹旱、幹涸、幹淨、幹杯、幹糧、幹菜、幹草、幹果、幹電池、幹爹、幹姐妹、餅幹、肉幹、杏幹、老白幹(酒)、幹紅或幹白(葡萄酒)、幹坐兩個小時”等。

“幹”讀gàn時,對應的繁體字是“幹”。常見的相關詞語有“幹部、幹練、幹事、幹将(辦事能力強的人)、幹活兒、幹勁、幹道、幹線、幹渠、幹流、樹幹、主幹、精幹”等。

順便指出,“乾”字在“乾坤、乾隆”和人名裡讀qián,且不能簡化為“幹”。

13.谷(谷、穀)

“谷”有三方面意義:

其一是兩山之間的狹長夾道或類似意義,如“山谷、河谷、深谷、低谷、波谷、谷地、谷底”;其二是姓氏,如“谷文月”。以上兩種意義的“谷”沒有對應繁體字。

其三是指糧食作物,這個意義的對應繁體字是“穀”,如“五谷、稻谷、谷物、谷子、谷穗、谷殼、谷草、谷粒兒、谷倉、谷苗、谷糠、谷雨(節氣)”等。

hòu

14.後(後、後)

“後”有兩方面意義:

其一是君主或帝王的正妻,如“後羿、三後(指夏禹、商湯、周文王)、皇後、王後、太後、後妃”。這個意義的“後”沒有對應繁體字,是不能寫成“後”的。

其二是指在時間、方位等順序靠後面的,這個意義的“後”本字是“後”,簡化時借用了筆畫較少的同音字“後”,相關意義的詞語有“後面、後頭、後來、後手、後首、後宮、後院、後備、後輩、後生、後援、後勤、後背、後天、後媽、後代、後怕、絕後、後世、後事、事後、過後、善後、飯後、日後、嗣後、身後(指死後)、人前人後、思前想後”等。

15.胡(胡、鬍)

“胡須、胡子、山羊胡、連鬓胡、仁丹胡、刮胡刀”等的對應繁體字是“鬍”。

其他意義的“胡”都不能寫成“鬍”,例如“胡琴、二胡、京胡、高胡、闆胡、革胡、胡地、胡麻、胡豆、胡椒、胡桃、胡蘿蔔、胡說、胡亂、胡話、胡扯、胡鬧、胡作非為、胡吃海塞”等的“胡”都沒有對應繁體字。

huǒ

16.夥(夥、夥)

其基本意義有二:

其一是與“夥食”有關的意義,如“夥食、夥房、夥夫、包夥、起夥”,這個意義是沒有對應繁體字的。

其二是與“多數、合作”有關的意義,如“合夥、同夥、團夥、散夥、夥同、拉幫結夥、仨一群倆一夥”,這方面意義的“夥”的對應繁體字是“夥”。

注意,“入夥”有兩個義項。當表示加入一個“夥食集體”時,隻能寫成“入夥”,如“他中午在學校食堂入夥”;當表示加入某個“幹事的團夥”時,可以寫成“入夥”,如“林沖被高俅逼得走投無路,終于上梁山入夥”。“夥計”也可以寫成“夥計”。

huò

17.獲(穫、獲)

“獲”有兩個對應繁體字:一個是“穫”,一個是“獲”。

“穫”與收割莊稼有關,如“收獲”。

“獲”與狩獵有關,如“捕獲、擒獲、俘獲”;表示“得到”意義的“獲得、獲利、獲知、獲罪、獲益非淺、獲悉、獲釋、獲救、獲勝、獲獎、獲準”的“獲”也都應轉換成“獲”。

jī、jǐ

18.幾(幾、幾)

讀jī時,表“矮小的桌子”時,這些意義的“幾”是本字,沒有對應繁體字,相關詞語有“幾案、茶幾、窗明幾淨、庶幾、幾近、幾率”。

表“接近”時,如“幾乎”的“幾”對應的繁體字是“幾”。

讀jǐ時,意思為“詢問數目多少”,這個意義的對應繁體字是“幾”,相關詞語有“幾個、幾何、幾時、幾分、幾天、幾年、幾點、幾度、幾許、幾次三番”。

jiè

19.借(借、藉)

“借”有兩方面意義:作“臨時使用别人的财物,事後應歸還”講時,“借”就是本字,沒有對應繁體字,如“借代、借貸、借債、借款、借書、借用、借讀、借調、借光、借道、轉借、租借、出借、借刀殺人”。

另當“假托、利用”講時,其對應繁體字是“藉”,如“借口、借故、憑借”可以轉換成“藉口、藉故、憑藉”。

注意,“藉”自己有兩讀音,jiè和jí。讀jiè作“墊子”義如“草藉”時不能簡化為“借”,讀jí作“雜亂”義,如“杯盤狼藉、狼藉一片”更不能簡化為“借”。

juǎn、juàn

20.卷(卷、捲)

讀juǎn時,對應繁體字是“捲”,意思是把平、直的東西卷成圓形,相關詞語有“卷曲、卷煙、卷尺、卷簾、卷發(fà)、行李卷、卷鋪蓋、卷子(一種蒸熟的面食)、卷須、卷心菜、卷土重來、卷逃、龍卷風、卷縮、卷舌音、膠卷、雞蛋卷、煙卷兒、一卷(量詞)紙、卷起風浪、卷入糾紛、卷揚機、把席子卷起來”等。

讀juàn時,沒有對應繁體字,意思是紙張和紙制品的量詞,不能寫成“捲”。相關詞語有“試卷、考卷、交卷、白卷、案卷、閉卷、開卷、閱卷、畫卷、卷次、卷子(試卷)、卷軸、卷首、卷面、卷宗、第二卷、開卷有益、手不釋卷”等。

21.裡(裡、裏)

“裡”有兩方面意義:

其一是“衆人聚居的地方、古代戶籍管理的基層組織和大陸市制長度機關”,這方面意義的“裡”就是本字,沒有對應繁體字。相關詞語有“鄰裡、鄉裡、故裡、裡巷、裡弄、裡正(古代基層居民組織負責人)、和平裡(地名)、公裡、裡程、裡程碑、兩村相距八裡地”等。一些國家的貨币機關“裡拉”和音譯的外國人名如“居裡夫人”也不能寫成繁體字。

其二是“衣服的内層或紡織品的反面或一定範圍、一定容器以内”,這方面意義的“裡”有對應繁體字“裏”(“裡”是被淘汰的異體字)。相關詞語有“裡層、衣服裡子、裡兒和面兒、裡邊、裡面、裡屋、裡間、裡院、裡帶(内胎)、裡弦、裡脊、裡手、裡外串通、裡通外國、這裡、那裡、哪裡、内裡、屋裡、心裡、内裡、不明就裡、有裡有面、裡三層外三層、吃着碗裡看着鍋裡”等。

liǎo、le(輕聲)

22.了(了、瞭)

讀輕聲le時,“了”是助詞,沒有對應的繁體字,如“他喝了杯茶、看了一會兒報紙、打了兩個電話,就起身回家了”。

讀liǎo時,隻有表示“清楚地知道”這個意義時才能轉換成對應繁體字“瞭”,如“了解、明了事理、了如指掌、一目了然”。注意“瞭(liào)望”隻能寫成“瞭望”,不能寫成“了望”。

“了(liǎo)”的其他意義如“完結、全然、表示可能和不可能”,是沒有對應繁體字的,如“了得、了不得、了不起、了當、了斷、了結、了賬、一了百了、不了了之、了無興緻”等。

me(輕聲)

23.麼(麽)

“麼”的對應繁體字是“麽”。這個字是虛詞,用于某些詞的字尾,如“這麼、那麼、怎麼、什麼、多麼、要麼”(這個用法過去也有寫作“末”的)。“麼”有時還用于歌詞中無實際意義的襯字,如“二呀麼二郎山呀高呀麼高萬丈”。

注意,“麼”的寫法與“幺(yāo)”不同。“麼”另有讀音mó,用于“幺麽”,讀作yāomó,意思是“微小或指小人”。

mēng、méng、měng

24.蒙(蒙、矇、濛、懞)

這個字比較複雜,讀音有三種。

讀mēng時,表欺騙、胡亂猜測意時,對應的繁體字是“矇”;表昏迷、神志不清時,仍寫作“蒙”。

讀méng時,有三個對應繁體字。第一,形容雨點小,對應繁體字是“濛”;第二,形容樸實敦厚和不懂事理、沒有文化,“蒙昧、啟蒙、開蒙、發蒙、蒙館、蒙學、蒙童”,這裡“蒙”的對應繁體字是“懞”;第三,眼睛失明叫“蒙”,對應繁體字是“矇”。

讀méng時還有四種意義是沒有對應繁體字的,即(1)覆寫,如“蒙上眼睛、蒙頭蓋臉、蒙上棉被發汗”;(2)遭受,如“蒙冤、蒙難、蒙塵、蒙垢、蒙受”;(3)表示得到别人的好處,如“承蒙、蒙您指點”;(4)隐瞞、遮蓋,如“蒙蔽、蒙混、欺蒙、(被)蒙在鼓裡”。

讀měng時,沒有對應繁體字,用于“與蒙古族有關的事物”,如“蒙古族、蒙古語、蒙古文、内蒙古、蒙族、蒙語、蒙文、蒙醫、蒙古包、蒙漢兼通”。

miàn

25.面(面、麵)

除了“面粉”和“像面粉一樣”的意義有對應繁體字“麵”(“麪”是被淘汰的異體字)外,其他意義的“面”沒有對應繁體字。

可以轉換成“麵”的相關詞語有“面粉、面湯、面片、面條、面包、面闆、面案、擀面杖、面食、面糊、面點、面茶、面皮兒、面塑、面團、面筋、磨面、面袋、白面、荞麥面、莜麥面、黃米面、黃豆面、綠豆面、青稞面、雜面、粘面、發面、死面、切面、挂面、手擀面、拉面、抻面、湯面、鹵面、炸醬面、幹面、肉絲面、陽春面、炒面、胡椒面兒、粉筆面兒、藥面兒、白面兒(指海洛因)”,這些詞語中的“面”都可以轉換成“麵”。

沒有對應繁體字的“面”的意義有:

(1)臉部,如“面部、面相、面孔、面龐、面貌、面善、面熟、面生、面具、臉面、相面、蒙面人、頭面人物”;

(2)面對面、當場、會面,如“面試、面談、面商、見面、會面、謀面”;

(3)會見的次數,如“一面之交、我和他隻見過兩面”;

(4)朝着,如“面向未來、面壁、愚公面山而居”;

(5)建築物的正面,如“門面、店面”;

(6)方面,如“正面、背面、反面、側面、底面、頂面、方方面面、獨當一面、面面俱到”;

(7)方位詞的字尾,如“裡面、外面、東面、南面、上面、下面、右面、左面、前面、後面”;

(8)物體的外面,如“表面、平面、畫面、水面、地面、海面、鏡面、牆面、(宴)席面、凹面鏡、凸面鏡”;

(9)衣服或被褥的正面,如“夾襖面、被面、褥面、鞋面、大衣面”;

(10)幾何學指有長、寬但沒有厚度的圖形,如“點線面、面積、六面體”,力學中的“斜面”;

(11)量詞,如“兩面錦旗、一面鏡子、一面銅鑼”。

從(1)到(11)這些意義中的“面”都是本字,沒有對應繁體字。

qiàn、xiān

26.纖(縴、纖)

“纖”的對應繁體字分别是“縴”和“纖”。

讀qiàn時,對應繁體字是“縴”,相關詞語有“纖夫、纖繩、纖手、保媒拉纖、背(bēi)纖”。

讀xiān時,對應繁體字是“纖”,相關詞語有“纖維、纖細、纖柔、纖巧、纖毛、纖毫、纖塵、纖小、纖維素、化纖”等。

qū、qǔ

27.曲(曲、麯)

讀qū時,有三種情況:

(1)作“彎曲”義解,沒有對應繁體字,如“彎曲、扭曲、曲折、曲線、曲尺、曲軸、曲解、曲筆、曲别針、曲率、曲面、曲柄、曲棍球、是非曲直、曲意逢迎、曲盡其妙”等;

(2)作姓氏解(Qū),如“曲雲霞”。以上兩種情況的“曲”都是本字,沒有對應繁體字。

(3)與釀酒有關的“曲”的對應繁體字是“麯”,如“酒曲、大曲、小曲、紅曲、黃曲、頭曲、曲酒、曲黴、(酒)曲子、(釀酒用的)曲種”等。

讀qǔ時,作“音樂”義解,“曲”就是本字,沒有對應繁體字,如“歌曲、樂曲、戲曲、昆曲、古曲、小曲(指民歌小調)、三部曲、小夜曲、曲藝、曲譜、曲種(指曲藝的品種)”等。

shě、shè

28.舍(舍、捨)

讀shě時,意思是“放棄”或“送給”,對應繁體字是“捨”,相關詞語有“舍棄、舍粥、舍飯、舍得、舍不得、舍本求末、舍己救人、舍生取義、舍近求遠、舍身、舍生忘死、舍卒保車、舍命、舍己為公、施舍、窮追不舍、戀戀不舍、難舍難分、難以取舍”等。

讀shè時,意思是“房屋”或“自稱比自己年輕的親屬”,“舍”就是本字,沒有對應繁體字,相關詞語有“房舍、宿舍、校舍、寒舍、雞舍、牛舍、豬舍、舍親、舍弟、舍妹、舍侄、舍下、舍間”。佛教用語“舍利”讀作shèlì。

老舍原名舒慶春,其字舍予系其姓“舒”字拆開而得,故筆名老舍。當時讀shě的“捨”尚未簡化為“舍”,是以“老舍”當讀作“老shè”。

29.蘇(蘇、囌)

對應繁體字為“蘇”的意義較多:

(1)作“植物名”,如“蘇子、紫蘇、白蘇”;

(2)作“下垂的飾物”解,如“流蘇”;

(3)作“昏迷中複醒”解,如“蘇醒、複蘇”;

(4)作地名解(Sū),如“江蘇、蘇州、蘇北、蘇南、蘇繡”;

(5)作“蘇聯、蘇維埃”解(Sū),如“蘇區、留蘇學生、中蘇兩國”,以及其他音譯名,如“蘇打、蘇丹、阿克蘇、蘇門達臘、蘇木(内蒙古自治區牧區的鄉)”;

(6)姓氏(Sū),如“三蘇(指蘇洵、蘇轼、蘇轍)”。

作“昏迷中複醒”解時,“複蘇、蘇醒”還可寫成“復甦、甦醒”。“噜蘇”的“蘇”,繁體字作“囌”。

tái

30.台(台、臺、檯、颱)

作“台風(大陸東南海的熱帶飓風)”解時,對應繁體字是“颱”。

用于以下意義時,對應繁體字是“臺”:

(1)一種建築物,如“台階、瞭望台、觀禮台、亭台樓閣”;

(2)放置物體的底座,如“蠟台、燈台、展台”;

(3)課堂或會場上便于主持、講話、表演用的高台以及與表演有關的事物,如“講台、舞台、主席台、頒獎台、台詞、台步、台風(指舞台作風)、台口、上台、下台、轉台”;

(4)像台子的建築物,如“井台、窗台、竈台、陽台、站台、月台”;

(5)量詞,如“一台拖拉機、一台旋床、一台歌舞節目、三個女人一台戲”;

(6)簡稱台灣,如“台海地區、港澳台、台胞、台商、台資”;

(7)具有較大平面的家具、用具,如“寫字台、梳妝台、櫃台、手術台、撞球、台面、台曆、台燈”,這個意義的“台”還可以寫作“檯”。

注意:用于敬稱對方,如“兄台、台甫、台啟、台鑒”時,“台”就是本字,沒有對應繁體字。

tán

31.壇(壇、罎)

這個字作土台、高台及其相關意義解時,其對應繁體字是“壇”。例如“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社稷壇、先農壇、祭壇、花壇、棋壇、乒壇、論壇、影壇、講壇”等。

“壇”作陶瓷瓦器意義解時,其對應繁體字是“罎”。如“壇子、酒壇子、醋壇子、壇壇罐罐”。

tuán

32.團(團、糰)

凡作與面類食品有關意義解時,其對應繁體字是“糰”,如“團子、菜團子、面團子、麻團、湯團、團粉(澱粉)”等。

其他意義的對應繁體字是“團”,如“團扇、團魚、團音、團圓、團結、團聚、團拜、團練、團粒、團長、團員、團體、團體操、線團、抱團、組團、團團圍住、把膠泥團成球、兵團、炮兵團、劇團、共青團、文工團、歌舞團、旅行團、代表團”等。

jì、xì

33.系(系、係、繫)

這個字比較複雜,它有兩個對應繁體字“繫”和“係”,但作某些意義解時“系”就是本字,沒有對應繁體字。

讀jì時,隻有一個意義,就是用線繩打結捆綁物件,如“系鞋帶、系扣、系個死結、用繩子系得緊緊的、解鈴還待系鈴人”。這裡的對應繁體字是“繫”。

讀xì時,“系”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系”就是本字,沒有對應繁體字。表示“系統、高校的教學行政機關”意義時,“系”就是本字,不能寫成“係”和“繫”,如“系統、系列、派系、(海河)水系、(漢藏)語系、直系親屬、旁系親屬、桂系軍閥、實體系、系主任”。

第二種情況,用于動詞意義,表示聯結、牽挂、拴、綁、用繩子向上提或向下送以及拘禁等意義時,“系”的對應繁體字是“繫”,如“維系、聯系、成敗系于此舉、系念、系戀、把水桶從井下系上來、用繩子把他系到井下去、系獄、系于囹圄”。

第三種情況,用于表示抽象事物的聯結、聯系的意義時,對應繁體字可以是“係”,也可以是“繫”,如“聯系、維系、成敗系于此舉”。

此外,在書面語中表示“是”意義時,“系”的對應繁體字是“係”。如“孔子系山東人、确系如此”。

yè、xié

34.葉(葉、葉)

讀yè時,其對應繁體字是“葉”,如“葉子、葉片、葉綠素、樹葉、針葉林、闊葉樹、肺葉、百葉窗、葉公好龍”等。

讀xié時,“葉”是本字,沒有對應繁體字,如“葉韻”。

35.餘(餘、餘)

作文言中第一人稱和姓氏解時,“餘”就是本字,沒有對應繁體字。作“多餘”等意義解時“餘”的對應繁體字是“餘”,如“餘下、餘額、餘糧、餘存、餘黨、餘毒、餘弦、餘切、餘割、餘數、餘熱、餘悸、餘波、餘光、餘震、餘閑、餘生、餘孽、餘缺、餘年、餘音繞梁、餘暇、餘燼、其餘、富餘、多餘、業餘、工餘、結餘、三十餘斤、一百餘人”。

xū、yù、yū

36.籲(籲、籲)

讀xū時,意義是歎氣或形容出氣的聲音,如“長籲短歎、氣喘籲籲”。

讀yū時,表喝止牲口的聲音。它們都沒有對應繁體字。

讀yù時,意義是呼喊,其對應繁體字是“籲”,如“呼籲、籲請”。

yún

37.雲(雲、雲)

作文言中“說、語助詞”和姓氏解時,“雲”就是本字,沒有對應繁體字,如“子曰詩雲、人雲亦雲、不知所雲”等。

作雲霧和雲南省解時,其對應繁體字是“雲”,如“雲層、雲端、雲海、雲雨、雲霞、雲彩、雲煙、雲遊、雲集、雲霄、雲翳、煙消雲散、烏雲、白雲、積雨雲、火燒雲、雲蒸霞蔚、雲南省、雲貴高原”以及“雲鑼、雲錦、雲母”等。

zāng、zàng

38.髒(髒、臟)

讀zāng時,其對應繁體字是“髒”,如“肮髒、髒物(不是贓物)、不髒不淨、袖子弄髒了“。

讀zàng時,其對應繁體字是“臟”,如“心髒、肝髒、髒器、五髒六腑”。

zhēng

39.征(征、徵)

作軍隊行軍打仗意義解時,“征”就是本字,沒有對應繁體字,如“征途、征讨、征程、征塵、征服、出征、長征、南征北戰”。

作“征集、征收、征求”解時,其對應繁體字是“徵”,如“征兵、征募、征召、征稅、征文、征集、征詢、征聘、征地、征用、征調、征象、征兆、征候、表征、象征”。

注意,在大陸古代音樂記譜中,“徵”是五音之一。五音是“宮、商、角、徵、羽”,相當于今樂譜中的do、re、mi、sol、la。這個意義的“徵”沒有對應台灣字,讀作zhǐ,不讀zhēng。

zhī、zhǐ

40.隻(隻、衹)

讀zhī時,其對應繁體字是“隻”,如“隻身、隻言片語、船隻、一隻兔子、兩隻手、兩隻小船”。

讀zhǐ時,其對應繁體字是“衹”,如“隻有、隻得、隻許、隻要、隻是、隻好、隻顧、隻管”。

zhì

41.制(制、製)

作“造、做”意義解時,其對應繁體字是“製”,如“製造、製衣、製版、粗製濫造”。

作“拟訂、規定或限定”意義解時,“制”就是本字,沒有對應繁體字,如“制定、制度、制止、制空權、法制、管制、牽制、學分制、百分制、工分制”。

zhōng

42.鐘(鍾、鐘)

作“鐘表、鐘點”和懸鐘意義講的時候,如“鐘聲、挂鐘、座鐘、時鐘、八點鐘、晨鐘暮鼓、夜半鐘聲到客船”的“鐘”,其對應繁體字是“鐘”。

作“集中”意義講的時候,“鐘”的對應繁體字是“鍾”,常見的詞語有“一見鐘情、鐘靈毓秀”,南京的鐘山(紫金山)的繁體字寫法是“鍾山”不是“鐘山”,學者錢锺書的繁體字寫法是“錢鍾書”不是“錢鐘書”。

zhǔn

43.準(準、準)

作“标準、依據、準确、一定”以及“可當作某類事物看待的”等意義解時,“準”的對應繁體字是“準”,如“标準、基準、水準、定準、準星、準繩、準則、準确、準備、準保、準譜兒、沒準兒、有準兒、準尉、準将”。

但要特别注意,作同意、允許解時,“準”就是本字,沒有對應繁體字,如“準許、準允、準予、準入、準許、核準、不準”。

中國文字是象形文字,漢字的演變也是書法書體的演變,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再由小篆簡化成隸書,由隸書簡化成草、行、楷三種書體。

書法多寫繁體,原因在于我們學習書法,臨帖、入古,才能得其精髓,古人多寫繁體,還有從審美角度看,書法寫繁體要比寫簡體更具有更豐富的内含。但并不是所有的字都寫繁體,那樣意思就不同了。

易混淆繁體字表

建議收藏到朋友圈,

有了這張圖,

再也不怕寫錯繁體字了!

王力:古今字,異體字、繁體字
王力:古今字,異體字、繁體字
王力:古今字,異體字、繁體字
王力:古今字,異體字、繁體字
王力:古今字,異體字、繁體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