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莺莺貌美,傾迷衆僧;梵王宮混亂,勝似元宵。
大美女崔莺莺的絕世美貌,到底該有多美?
竟然連六根清淨的出家人,都為之傾迷不已?
她的絕色,又如何使得一場正式、莊重的佛事活動,熱鬧、混亂地像慶祝元宵佳節似的?
王實甫筆下,又如何另辟蹊徑,通過側面特寫,來描繪出崔莺莺那難以形容的驚人容貌的?
此折、此情節,有着以上這幾個問題的答案。
此折、此情節,應該算是《西廂記》前半部分當中,最精彩的一幕了。
首先,我們借着被崔莺莺迷得七葷八素的張生的眼睛,看到了期待已久的崔莺莺,終于閃亮登場。
崔莺莺跟随着母親崔夫人,遠遠地往佛事大殿走來,就被張生的賊眼給盯上了。
張生這個人,言語輕浮,油腔滑調,開玩笑不分場合,不分對象。
前面,張生先後拿普救寺住持、紅娘開玩笑後,分别被二人訓斥後,依然不改本色。
這不,他剛看到崔莺莺走來,就又直接拿和他站在一起的小和尚法聰,開玩笑了。
他跟法聰說,遠遠走過來的崔莺莺,是天上的一位仙子,因為法聰的用心虔誠,仙子就下凡間來了。
小和尚法聰回怼道,張生你不是來得更早,不是比我更虔誠嗎!
法聰的話,倒确實說中了張生的心思。
于是,張生開始感歎,那位哪裡是離開天宮、下到凡間的仙子,那不正是他日日夜夜思念的心上人嘛!
接下來,張生有一句話,很有名氣:“小子多愁多病身,怎當他傾國傾城貌。”
———“小子我身虛體弱,多愁多病,怎能頂得住,心上人那傾國傾城的絕世姿容?”
說起來,也有意思。這句話有名,很多人知道這句話,并非通過王實甫的劇作《西廂記》,而是通過曹雪芹的小說《紅樓夢》。
《紅樓夢》中,賈寶玉和林黛玉偷看了《西廂記》後,賈寶玉曾化用了這句話,以向林黛玉表白心意。
《紅樓夢》對《西廂記》中與此類似的精美句子,借鑒頗多。
我們前面閱讀《西廂記》時,也遇到過,以後還會有。
至于《紅樓夢》對《西廂記》的主題思想的态度如何,這不是我們本折所關心的重點,留待他說。
我們接着看張生,他發完感慨之後,随着崔莺莺逐漸走近,他也開始好好地、更加清楚細緻地觀看他的心上人了。
之前,張生一共見過崔莺莺兩次,不過都不是通過正面看,也不細緻。
第一次相遇,是在崔莺莺遊覽佛殿的時候,張生隻是隔着牆,遠遠偷看。
第二次見面是夜間,崔莺莺在花園燒夜香,張生吟詩證情後,走向崔莺莺,她隻看了張生一眼,就跑走了。
這一次,張生雖是第三次見到崔莺莺,卻是第一次,正面細緻地觀看她。
崔莺莺一邊往佛事現場走來,張生就面向她,很是仔仔細細看個了夠。
崔莺莺在張生的眼中,着實是美豔,不可方物:
那紅豔如櫻桃的嘴唇,如美玉雕琢而成的鼻子,淡白如梨花一樣的臉蛋,輕盈像楊柳枝條一樣的細腰。
嬌豔多姿,滿臉上堆滿了俊俏;瘦高柔美,整個人兒無處不嬌美。
等崔氏母女走近後,張生在住持的引薦下,拜見了崔夫人。
然後,随着崔莺莺來到佛事現場,來到滿是衆僧的佛殿,熱鬧、混亂的場面,就出現了。
崔莺莺太美了,美貌絕倫,傾國傾城,美到衆僧看到崔莺莺,都做出了各種逗笑、嬉鬧的情态舉動。
接下來就是,衆僧被崔莺莺之美傾迷颠倒的、不淡定的、失态的具體場景。
年紀很大的住持,坐在做佛事時的座位上,無法安心,隻得凝神遠看。
主持佛事的和尚,一下子被驚呆了,癡傻的厲害,看着法聰的頭頂,當成金屬制做的響器,就敲擊下去了。
老的、小的,粗俗的、機靈的和尚們,都因貪看崔莺莺,而神魂颠倒;鄭重莊嚴的佛事現場,熱鬧得就像是在慶祝元宵節一樣。
面對着整個佛殿的僧人們的癡看,美女崔莺莺是什麼反應呢?
她怕人貪看她的美色,她看别人的時候,都是用淚眼,偷偷地看。
張生看崔莺莺,更是心神不定,心癢難撓。
他聽崔莺莺禱祝亡父的哭聲兒,就覺得像是在聽,黃莺鳥在樹林裡婉轉鳴叫。
他看崔莺莺臉上挂着的淚珠兒,就覺得像花梢上的露珠兒一樣,滴落個不停。
年長的住持,也是難以模仿崔莺莺傷心哭泣時的模樣,一張發慈悲的臉,迷糊着。
擊磬的僧人,很是煩惱;添香的和尚,很是焦躁。
風吹着燭影搖動,燒香的煙霧,随着雲朵,一起飄動。
結果,大家都因為貪圖看崔莺莺,時時走神,處處出錯,佛事也進行不下去了。
這場面,這情景,連燃燒着的蠟燭,都看不下去,兀自滅了;煙霧也消失、看不見了。
好一幅生動形象、醜态百出的畫面!
看到這一幕如此畫面感十足的細節描寫,不禁讓人對王實甫下筆,漸生佩服之感。
他通過一衆僧人,看到崔莺莺的美貌後,不淡定的反應,以及梵王宮殿,混亂勝似鬧元宵節的細緻刻畫,僅僅是為了從側面,襯托表現絕代佳人崔莺莺,确實是美得超凡脫俗嗎?
他不是也同時直接刻畫出,在住持法本老和尚的帶領下的合院僧衆的,那一群不堪入目的醜陋形象嗎?
這哪裡是神聖莊嚴的寺院佛殿!
這哪裡是超度亡靈的佛事現場!
這分明是市井村口、街頭巷尾、普通市民聚集的集會場嘛!
我們再結合作者王實甫生活、寫作的時代背景看,作為統治代表的僧侶集團,他們雖穿着僧衣、住着寺院,可是他們卻六根不淨、心猿意馬。
作者具體形象地描畫那一幅幅醜陋嘴臉,不正是作者發自内心地,對他們集團,所進行的強烈控訴嗎?!
也許,正因為此,作者王實甫的心聲,代表了被壓迫的底層群體的心聲,這種戲劇的創作、表達,才有了廣大的心理認同,才得到了巨大的情感推送。
也許,正因為此,張生和崔莺莺沖破禁忌的愛情故事,才容易有發生、發展和成長的合适的土壤,以及合适的環境。
也正因為此,在舞台,在劇場,在民間,在讀書人的書房,在小市民人群當中,《西廂記》一作,才得以經久不衰,幾百年間廣泛流傳。
時至今日,該故事依然喜聞樂道,該劇作依然交口稱譽。
品讀《西廂記》:第一本·第四折·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