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灰頭鹀,中國鹀科鳥類,您認識嗎?

灰頭鳥(名稱:Emberiza spodocephala):是一種小型鳴禽。重14-26克,長125-161毫米。雄性成年鳥(春羽):口基,眼先,臉頰和斑塊灰黑色;頭全,頸部和胸部綠色灰色,略帶黃色,有時有黑點;上背部,肩部橄榄綠色,略帶紅褐色,羽毛中心有寬闊的黑色條紋,羽毛黃褐色;下背部,腰部和尾巴覆寫着淺橄榄褐色;尾羽黑褐色,中央尾羽有黃褐色的羽毛邊緣,其餘的尾羽綠色鮮豔,第二對尾羽外側有白色楔形斑點,最外側的一對尾羽幾乎全是白色的,隻有内側有一個傾斜的黑色斑點,外側羽毛末端有褐色斑點 小覆寫羽毛淺紅褐色, 中和大羽毛黑褐色,外觀沙褐色,羽毛色淺羽毛末端為牛皮白色;内大覆寫羽和内次級羽毛棕黑色,外羽毛邊緣紅褐色;小翅膀羽毛和初級羽毛棕色;飛羽深褐色,外緣淺紅褐色;胸部淡硫磺黃色,以環形和尾巴為掩護羽成黃白色;胸部和兩條淺棕色和黑棕色條紋;羽毛淡黃色;翅膀下覆寫羽毛黃白色,羽毛基底深色。雄性成年鳥(秋羽):頭頸部橄榄綠色較明顯,頭頸部羽毛有部分尖端為黑色和棕色,其他體羽與春羽相似;雌鳥(春羽):第一隻眼睛,眼周和牛皮黃色的眉毛不清晰;臉頰線淺黃色延伸到脖子的側面;耳羽褐色,帶黃色軸;頭部顔色較雄性棕色,臉頰和臉頰不黑色;喉嚨和下半身淡硫黃,喉嚨和上胸部呈橄榄綠色;由深黑色斑點形成的獨特漣漪;側面有黑色條紋,兩個棕色;下腹部和尾巴上黃色和白色;其餘的與男性,但較輕。雌鳥(秋羽):頭褐色,有棕褐色和黑色條紋,上半身淺褐色,帶有厚厚的黑色軸,背部和肩部羽毛特别明顯,喉嚨淡橄榄黃色,胸部棕色,常有黑斑,下半身白色,胸部和腋窩黃色,其餘為春季羽流。鸢尾棕色;口褐色,下口除第一端外,顔色淺;腳是白色的。

灰頭鹀,中國鹀科鳥類,您認識嗎?
灰頭鹀,中國鹀科鳥類,您認識嗎?

中國分别位于甯夏(玉源、中衛、銀川)、甘肅(西北)、四川(灌溉縣、和山)、湖北、雲南(西北、南方)、貴州、江蘇、廣西、廣東、台灣、青海(玉水谷)。

在長白山6月初看到家族,8月形成了一大群混雜,一個接一個地南下。在移動之前,它們經常飛向天空,然後向後落。遷移在10月底左右結束。經常進入小團體活動,除了生殖期進入外部外,還有個體活動,性愛不膽怯,容易讓人靠近往往非常靠近飛走。當受到驚吓時,會發出一個簡短的"晶片"聲音。在繁殖期間,雄鳥像三根眉毛一樣吠叫,但音節較少,超過4-5個音節,不大聲。雜食性,早春和晚秋以雜草、植物果實和各種谷物為食,在夏季繁殖季節大量以鱗翅昆蟲的幼蟲和其他昆蟲為食。

灰頭鹀,中國鹀科鳥類,您認識嗎?

繁殖期 5-7月。5月中旬,許多群體從中國南部遷徙到東北,一些繼續向北移動,一些留在山區繁殖。繁殖期成對活動,通常在樹上運動不多的位置,不像一般的鳥兒跳來跳去那麼活躍,但經常顫抖着尾羽,不斷展現出白色的部分。在華北和東北地區5月下旬和6月上旬的營地築巢,巢築在低矮的灌木叢中或不高的樹枝上,而很少在地面較高的樹枝上,巢是杯狀的,由幹草莖制成,葉子細根,結構緊密,内墊薄一層馬毛, 薄根、草莖等。橢圓形、奶油狀、淺綠色或淺藍色,帶有紅褐色斑點、棕紫色斑點或黑色條紋,尖端較薄,鈍端較緻密。巢穴僅由雌性巢組成,4-5天後,每年産生兩個巢,每個産卵4-6個。兩性之間的共同生育。每天給寶寶喂食15個小時,即使在小雨中也是如此。雛鳥在巢中停留12-1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