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揭榜挂帥!單個項目最高支援2000萬元,河套釋出6項科技攻關榜單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劉虹辰

圍繞民用工業通信等多領域,需研制能夠精确評判傳輸系統性能的關鍵核心器件;圍繞多場景智能語音互動領域,需解決多語言、重口音等技術難題;圍繞智慧儲能燃料電池電堆材料,需有效提升零部件功率延長壽命……

近日,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以下簡稱“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面向全國釋出“揭榜挂帥”6個項目需求,單個項目最高可獲2000萬元資助資金支援。項目聚焦微電子、大資料及人工智能、醫療科技及新材料等重點科研領域重大關鍵問題,均征集自行業領軍企業,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研發型企業、科研團隊積聚力量、群策群力、破解難題。此舉是落實國家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推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重要舉措,聚焦重要産業領域迫切需求,攻克一批“卡脖子”技術問題,突破一批标志性技術産品,加速新技術、新産品落地應用,助力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

6個榜單任務分别是“64G Baud高性能誤碼測試儀”、“新一代面陣DTOF感光晶片及其系統設計與研發”、“面向5G/6G通訊系統的高性能微聲學濾波器晶片”、“智能語音神經網絡晶片異構內建的關鍵技術研究”、“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生物分子模組化和藥物研發應用”、“國産化高功率、長壽命燃料電池電堆關鍵技術開發”。

揭榜挂帥能者上鋪設科研新路

據悉,今年3月,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産業前沿企業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揭榜挂帥”重大技術需求征集工作,廣泛征集産業共性難題、行業亟需破解的技術需求,力求通過“需求方出題,科技界答題”的方式,解決産業發展中的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經各産業領域專家評審,遴選出第一批6項聚焦産業共性難題、行業亟待破解技術的榜單題目,包括微電子領域3個、大資料及人工智能領域1個、醫療科技領域1個、新材料領域1個。

此次團隊揭榜不設門檻,鼓勵有能力、有意願的高校、科研院所、研發型企業、科研團隊獨立或聯合競聘揭榜,能者上。不論出身、資曆,隻論實力、能力,鼓勵創新資源最優結合,共同攻克技術難關,以市場“賽馬”和競争機制,遴選和教育訓練創新尖兵。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激發創新活力

2022年,福田區出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科研及創新創業若幹支援措施若幹實施細則》,推出選題征集制、團隊揭榜制、項目經理制、政企關聯制、同行評議制五大創新政策等5項創新機制,堅持從市場實際需求和政府戰略出發,解決産業關鍵共性的卡脖子問題。整合政企資源,建立“政産學研”深度融合的科研生态,從科研管理制度層面,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權,讓科研人員潛心研究,進一步激發創新活力,助力在核心技術和基礎研究上實作關鍵突破。

河套合作區作為國家“十四五”規劃建設的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中唯一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特色平台,近年來不斷拓展制度創新的深度和廣度,出台了首個由内地和香港共同編制的“聯合政策包”,今年以來還陸續出台了河套合作區“産業政策包”、港澳支援計劃等,持續釋放“條條疊加”的政策效應,支援深港産學研協同,為新時期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探索“河套模式”。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2022年第一批選題揭榜榜單:

微電子方面:

1.64G Baud高性能誤碼測試儀:深入挖掘民用、工業、通信等領域多場景客戶需求。研發成功将通過核心晶片研發、關鍵技術開發等,進一步保障電子通信、航空航天産業領域供應鍊穩定。

2.新一代面陣DTOF感光晶片及其系統設計與研發。面陣DTOF技術有望成為下一代3D視覺技術重要方向之一,研發成功将實作智能裝置在3D視覺感覺技術中識别、互動、測量等功能的重大應用需求。

揭榜挂帥!單個項目最高支援2000萬元,河套釋出6項科技攻關榜單

3.面向5G/6G通訊系統的高性能微聲學濾波器晶片。國産濾波器在全球市占率中不足2%。研發成功将實作大陸在該領域自主技術的突破及規模量産目标,進一步提高同賽道國産化産品的國際競争力。

揭榜挂帥!單個項目最高支援2000萬元,河套釋出6項科技攻關榜單

大資料及人工智能方面:

4.智能語音神經網絡晶片異構內建的關鍵技術研究。對于語音識别産業有較強的促進作用,有利于解決在不同領域、不同場景中使用者多語言、重口音等技術難題,提供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關鍵技術國産方案。

揭榜挂帥!單個項目最高支援2000萬元,河套釋出6項科技攻關榜單

醫療科技方面:

5.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生物分子模組化和藥物研發應用。研發成功将有助于解決現有蛋白質三維結構預測模型在複合物結構預測、缺少同源序列的結構預測等方面所存在的短闆難題,全面革新開發與建立新藥研發程序。

新材料方面:

6.國産化高功率、長壽命燃料電池電堆關鍵技術開發。選題有助于解決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電堆關鍵材料國産化程度低等問題,助力縮小大陸燃料電池電堆零部件性能與國外的差距。

審讀:孫世建 蔣祝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