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建築文化,探尋曆史風俗。
歡迎來到本期「同元講堂」,跟着小編一起漲姿勢~
10月23日,霜降。作為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霜降的到來意味着秋季即将進入尾聲,向冬日過渡。
古人總是對“秋天”又愛又恨。有人說“多事之秋”、“傷春悲秋”,也有人說“秋日勝春朝”、“天涼好個秋”。
回溯2000多年前,有哪些限定版活動是秋日專屬呢?一降溫就被媽媽“安排”的秋褲又是不是因秋天而生呢?
讓我們一探究竟~
論享受秋天,古人比我們更歡脫
不得不說,有時候在享受秋天這件事上,幾千年前的古人比我們更專業、更歡脫~
如果你正在為秋末出行絞盡腦汁,也許前人們的經驗能帶給你一些寶貴的靈感。
戶外運動派
秋高氣爽,此時不出門更待何時?今有徒步露營飛盤,古有登高狩獵泡湯。
登高作為古代普及率較高的秋遊活動,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曆史。詩人們逢秋必登高,登高必飲酒,飲酒必賦詩,是以關于秋天的詩詞不勝枚舉。
秋日登高觀景前後,人們還會泡湯沐浴,以達到“啟蟄氣氛氲”,潔淨身心的作用。
秋天适合打獵,古代稱為“秋狝”。尤其王公貴族,更将此視為每年不能錯過的田野樂趣,約上幾人,攜弓而出,向獵物進發。
清軍入關後,為保持八旗子弟精騎善射的傳統,清朝皇帝一入秋即率八旗官兵到木蘭圍場行獵講武,史稱“木蘭秋狝”。
親近自然派
不喜歡老在戶外蹦跶?賞花賞紅也是極好的。
比起百花盛開的春季,秋季的美是溫柔和煦的。大陸是菊的故鄉,文人雅客們曆來便有養菊、餐菊、詠菊、畫菊的習慣。另外早在古代,賞紅賞銀杏就蔚然成風。
紅葉染樹,黃葉鋪地。隻有在金秋才能收獲這一種色彩的極緻之美。
吃貨老饕派
在吃貨眼中,一年四季都有大飽口福的理由。但秋天尤其理直氣壯,隻因一個古今便有的習俗——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将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瘦了要“補”,即“貼秋膘”,吃各種各樣的燒肉炖肉“以肉貼膘”。
螃蟹曆來是文人們的摯愛,秋季正是螃蟹最肥美的季節。
北宋吃貨蘇轼對蟹情有獨鐘,曾感慨“左手持蟹螯,舉觞矚雲漢。天生此神物,為我洗憂患”,還因吃蟹留下“饞太守”的美名。
傳說中的秋褲,竟是舶來品?
進入深秋,有一種冷,叫忘穿秋褲。那麼秋褲的名稱跟秋天有關嗎?
其實早在先秦,就有了秋褲的雛形——胫衣。可看作今天的長筒襪,用系帶系于腰上,從腳背覆寫到膝蓋。
而現代秋褲的雛形則是馬褲。公元8世紀,英國貴族為了騎馬友善,開始穿着兩層褲子,外面一層逐漸成為馬褲。
19世紀初,一種緊身的連體内衣出現在美國紐約州,和現在一樣,主要為了禦寒。它可将人體上下身全部包覆住,是秋衣和秋褲結合體,後來逐漸分開。這便是真正意義上的秋褲。
秋褲的名稱與秋天有關嗎?我想已經不重要了。畢竟天冷了,你自會默默穿上。
秋風乍起,古城最美是深秋
随着生活節奏的逐漸加快,一種叫做“懶遊”的生活方式逐漸被很多人喜愛。
這裡的“懶”更像是一種心态:确定了目的地,放慢節奏,随心随性地欣賞、體驗目的地周邊的各種場景及事物。
而秋日的古城似乎就是“懶遊”最好的CP。
秋意濃,一夜落葉滿神都。作為十三朝古都的洛陽已經迎來了它最美也最“仙兒”的時節。
穿越大半個洛陽的洛浦公園已是金裝素裹,香火袅袅的白馬寺在蒼松和銀杏的襯托下又多了一份禅意。而毗鄰白馬寺、已于10月1日盛大開街的河洛古城,也迎來了它最具詩意的時刻。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秋天的河洛古城,樹木與碧水、古建築群相映成趣,構成一幅美麗的油畫。
漫步于古城之中,清風拂面,落葉缤紛,掏出手機淺淺一拍,都是一張桌面大片。
秋風乍起,古城最美是深秋。
大自然用神奇的調色盤,在紅牆黛瓦、亭台樓榭之間恣意塗抹,詩意的畫卷在眼前一一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