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建筑文化,探寻历史风俗。
欢迎来到本期「同元讲堂」,跟着小编一起涨姿势~
10月23日,霜降。作为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的到来意味着秋季即将进入尾声,向冬日过渡。
古人总是对“秋天”又爱又恨。有人说“多事之秋”、“伤春悲秋”,也有人说“秋日胜春朝”、“天凉好个秋”。
回溯2000多年前,有哪些限定版活动是秋日专属呢?一降温就被妈妈“安排”的秋裤又是不是因秋天而生呢?
让我们一探究竟~
论享受秋天,古人比我们更欢脱
不得不说,有时候在享受秋天这件事上,几千年前的古人比我们更专业、更欢脱~
如果你正在为秋末出行绞尽脑汁,也许前人们的经验能带给你一些宝贵的灵感。
户外运动派
秋高气爽,此时不出门更待何时?今有徒步露营飞盘,古有登高狩猎泡汤。
登高作为古代普及率较高的秋游活动,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诗人们逢秋必登高,登高必饮酒,饮酒必赋诗,因此关于秋天的诗词不胜枚举。
秋日登高观景前后,人们还会泡汤沐浴,以达到“启蛰气氛氲”,洁净身心的作用。
秋天适合打猎,古代称为“秋狝”。尤其王公贵族,更将此视为每年不能错过的田野乐趣,约上几人,携弓而出,向猎物进发。
清军入关后,为保持八旗子弟精骑善射的传统,清朝皇帝一入秋即率八旗官兵到木兰围场行猎讲武,史称“木兰秋狝”。
亲近自然派
不喜欢老在户外蹦跶?赏花赏红也是极好的。
比起百花盛开的春季,秋季的美是温柔和煦的。大陆是菊的故乡,文人雅客们历来便有养菊、餐菊、咏菊、画菊的习惯。另外早在古代,赏红赏银杏就蔚然成风。
红叶染树,黄叶铺地。只有在金秋才能收获这一种色彩的极致之美。
吃货老饕派
在吃货眼中,一年四季都有大饱口福的理由。但秋天尤其理直气壮,只因一个古今便有的习俗——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瘦了要“补”,即“贴秋膘”,吃各种各样的烧肉炖肉“以肉贴膘”。
螃蟹历来是文人们的挚爱,秋季正是螃蟹最肥美的季节。
北宋吃货苏轼对蟹情有独钟,曾感慨“左手持蟹螯,举觞瞩云汉。天生此神物,为我洗忧患”,还因吃蟹留下“馋太守”的美名。
传说中的秋裤,竟是舶来品?
进入深秋,有一种冷,叫忘穿秋裤。那么秋裤的名称跟秋天有关吗?
其实早在先秦,就有了秋裤的雏形——胫衣。可看作今天的长筒袜,用系带系于腰上,从脚背覆盖到膝盖。
而现代秋裤的雏形则是马裤。公元8世纪,英国贵族为了骑马方便,开始穿着两层裤子,外面一层逐渐成为马裤。
19世纪初,一种紧身的连体内衣出现在美国纽约州,和现在一样,主要为了御寒。它可将人体上下身全部包覆住,是秋衣和秋裤结合体,后来逐渐分开。这便是真正意义上的秋裤。
秋裤的名称与秋天有关吗?我想已经不重要了。毕竟天冷了,你自会默默穿上。
秋风乍起,古城最美是深秋
随着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一种叫做“懒游”的生活方式逐渐被很多人喜爱。
这里的“懒”更像是一种心态:确定了目的地,放慢节奏,随心随性地欣赏、体验目的地周边的各种场景及事物。
而秋日的古城似乎就是“懒游”最好的CP。
秋意浓,一夜落叶满神都。作为十三朝古都的洛阳已经迎来了它最美也最“仙儿”的时节。
穿越大半个洛阳的洛浦公园已是金装素裹,香火袅袅的白马寺在苍松和银杏的衬托下又多了一份禅意。而毗邻白马寺、已于10月1日盛大开街的河洛古城,也迎来了它最具诗意的时刻。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秋天的河洛古城,树木与碧水、古建筑群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丽的油画。
漫步于古城之中,清风拂面,落叶缤纷,掏出手机浅浅一拍,都是一张壁纸大片。
秋风乍起,古城最美是深秋。
大自然用神奇的调色盘,在红墙黛瓦、亭台楼榭之间恣意涂抹,诗意的画卷在眼前一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