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車輛生産準入許可管理新政征求意見:強化網絡資料安全“代工”模式被禁止

為适應行業正在發生的深刻變革,汽車行業主管部門加快了政策更新的頻率。

10月28日,工信部釋出《道路機動車輛生産準入許可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意見回報截止時間為2022年11月27日。

《征求意見稿》的釋出,距上一版政策的實施僅僅過去三年多。對比新舊兩版政策不難發現,“征求意見稿”不僅以管理條例形式釋出,級别和效力高于2018年版管理辦法,在具體政策條文中更強化了車輛網絡安全、資料安全及個人資訊保護。同時,2018版中有關鼓勵“代工”的條文在《征求意見稿》并未出現,這意味着“代工”模式已被禁止。

“這一管理條例是為了适應目前汽車行業‘新四化’的發展趨勢,針對汽車行業發展的新階段和出現的新問題,推出的規範汽車行業準入的新規定。”在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田永秋看來,《征求意見稿》新增的10則條文内容,主要與目前汽車行業發展新階段密切相關的智能網聯汽車等有關,适應了目前汽車行業發展的新趨勢,為未來汽車行業的健康規範發展打下了制度基礎。

“管理條例的立法層級較高,需要經過全國人大立法程式,是以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正式生效施行。”田永秋表示。

智能網聯持續高增長、加強資料安全管理迫在眉睫

《征求意見稿》總則第一條即為車輛生産準入許可管理新政定下了基調。該條文明确:為了保證道路機動車輛具備安全、環保、節能性能,提升道路機動車輛網絡安全和資料安全保護水準,推動道路機動車輛産業高品質發展,制定本條例。

據财聯社記者統計,在這一總計近8000字的《征求意見稿》中,“安全”出現的頻率高達近40次,凸顯了新政在智能電動時代下對産品網絡安全、資料安全、個人資訊保護和車聯網卡安全等的高度重視。

《征求意見稿》提到,智能網聯汽車生産企業應當建立車輛産品網絡安全、資料安全、個人資訊保護、車聯網卡安全管理、軟體更新管理制度,完善安全保障機制,落實安全保障措施,明确責任部門和負責人,落實安全保護責任。智能網聯汽車産品所使用的軟體和硬體應當符合國家網絡安全相關強制性标準要求。智能網聯汽車生産企業在産品銷售、使用等過程中收集和産生的個人資訊和重要資料,應當依法在境記憶體儲。因業務需要确需向境外提供的,應當通過國家網信部門會同工業和資訊化等有關部門組織的安全評估,并向相關部門報備。

随着汽車智能化的深入,車輛網絡安全和資料安全等被置于了空前的高度。據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監測資料顯示,今年年1-8月中國市場(不含進出口)乘用車标配搭載組合式智能網聯(L2級輔助駕駛+數字聯網座艙+OTA)合計上險傳遞210.52萬輛,同比增長111.13%,前裝搭載率為16.89%。

在今年8月舉辦第九屆國際智能網聯技術年會上,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品質發展局二級巡視員李常青表示,發展智能網聯汽車已經成為各國共識,預計2022年大陸智能網聯系統裝配率将達到53.3%,2025年裝配率将達到75.9%,超過全球平均水準。

日漸廣泛的互聯互通使汽車行業的資料庫不斷擴張,保證網絡、資料安全,不僅有利于行業發展,更是保證國家戰略安全的切實需求。

明确自動駕駛說明書制、“代工”模式被禁止

與《征求意見稿》強化網絡、資料安全等資訊安全同樣值得關注的,是車輛的使用安全。 據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資料顯示,今年1-9月,L2級輔助駕駛搭載量為395.19萬輛,同比增長69.53%,前裝搭載率為27.69%。然而,随着輔助駕駛搭載量的提升,因部分廠商的虛假宣傳和消費者對輔助駕駛功能的認知模糊所導緻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也随之上升。

在《征求意見稿》中,特别以二則條文明确了車輛生産企業的義務。其中,第22條規定:具有自動駕駛功能的智能網聯汽車産品,其産品使用說明書應當明确告知消費者使用車輛自動駕駛功能的限制條件、車輛安全和應急裝置使用方法、駕駛員職責、相關人機互動裝置訓示資訊以及車輛自動駕駛功能的激活、退出方法等資訊;第23條則明确,産品廣告宣傳不得含有誇大産品性能、混淆産品實際生産企業等不實或者具有誤導消費者的内容。

此外,《征求意見稿》亦對車輛軟體更新(OTA)作出了需向工信主管部門進行備案的規定;與道路機動車輛産品安全、環保、節能等性能相關的車輛軟體更新,生産企業應當在實施軟體更新、完成産品準入許可變更後方可銷售。

《征求意見稿》中另一項與行業發展密切相關的,是新政中删除了有關“代工”的内容。

2018年版管理辦法第二十八條明确:鼓勵道路機動車輛研發設計企業與生産企業合作,允許符合規定條件的研發設計企業借用生産企業的生産能力申請道路機動車輛生産企業及産品準入。這一條文彼時也被業界解讀為“代工”模式的“合法化”。

“蔚來、小鵬等新勢力都是通過‘代工’模式取得了産品的準入。一定程度上,政策促進了智能電動時代的到來,加快了行業變局。”有不願具名的某新勢力企業内部人士稱,随着行業成熟度的提升,避免造車門檻降低後的無序競争成為必然之舉,“隻是這樣一來,跨界造車将變得更為艱難。”

本文源自财聯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