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第二屆中國自然圖書獎頒獎典禮在武漢植物園舉行。本屆青年公益獎旨在弘揚自然讀實體念,傳播和諧自然生态和人文關懷,是一個特别選擇以自然為主體的寫作,在傳播自然知識、傳播人類價值觀、踐行社會責任等作品中取得傑出成就的公益圖書獎。此外,對于将在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期間在中國大陸正式出版和公開發行的圖書,以版權頁面的日期為準,則需要參賽作品。
今年的主題是"生命共同體",選書将從這個角度出發,挖掘可以展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旨在傳達人類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注重尊重生命的綠色生态價值和"合體"的生态美學。
讓我們關注新釋出的獲獎書單,并嘗試在書中與大自然親密接觸。
年度國際作品獎:"I'm All-Encompassing"
這是微生物的新自然史。作家Ed Young是《大西洋月刊》的科學記者,也被稱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傑出的科普作家之一。在書名中,他借用了惠特曼的詩句"我是廣闊的,我是包羅萬象的"(我很大,我包含衆多),并在書中指出"我"從來都不是單數的,"我們都是一個軍團。事實上,在我們的一生中,微生物不僅從不缺席,而且是必不可少的。看着一切,斑馬帶着微生物在喜馬拉雅山上空旅行,當海豹潛入深海時,也會帶着它們一起旅行。當尼爾·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和巴茲·奧爾德林(Buzz Aldrin)登陸月球時,他們邁出了一小步,既是人類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
這本書抛出了一個又一個驚人的微生物見解:弧菌導緻夏威夷珊瑚礁上的短尾鱿魚閃爍,但即使去除細菌的短尾鱿魚存活下來,它也無法達到完全成熟 - 微生物如何影響動物發育?沃爾巴克氏體經曆了使用"雄性厭倦"的手段殺死雄性黃蜂,轉身保護蒼蠅,蚊子免受病毒的侵害 - 微生物是宿主的朋友,還是敵人?

《我是包羅萬象》,作者:Ed Young,翻譯:鄭麗,郎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9年7月
年度中國原創獎:《開端:我和我的野生動物朋友》
年輕的攝影師楚琦是一個魔法少女,她2歲時在新疆從事野生動物保護的父親外出野外,7歲拿到相機,從那時起就迷上了登山的田野,用相機記錄了野生動物的狀态,并逐漸走上了野生動物保護的道路, 并成立了自己的自然保護協會。她與野生動物手繪藝術家王偉合作,使用圖像,手繪和文字來呈現初學者探索自然和追求野生動物的故事。
《第一天:我和我的野生動物朋友》,王偉/楚宇,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2月
自然文學獎:《活着的山》
在蘇格蘭作家納安·謝潑德(Naan Shepherd)的眼中,這座山不僅僅是一座高聳在地面上的土堆,更像是日常生活中值得信賴的夥伴,一生的朋友。這可能就是為什麼謝潑德将"活着的山"和"活着的山"命名為他一生中唯一的散文作品。在這本書中,她用十二章描述了她家鄉阿伯丁附近的凱恩戈姆山脈的一切:從光、水、空氣、草和樹木到生活在其中的動物(人類隻是其中之一)。
近年來,謝潑德一直被視為英國自然文學作家。2016年,蘇格蘭皇家銀行(RBS)用五磅重的鈔票列印了這幅肖像,越來越多的旅行者追随她的腳步,走進凱恩戈姆陪伴她,試圖像她一樣,在沒有判斷或征服的情況下進入森林,"就像拜訪一個無意的朋友,隻想和他在一起。"
自然文學獎:《活着的山》,謝潑德著,《煙鬥低語塵埃譯本》,文輝出版社,2018年8月
年度思想:美的進化
2017年,《紐約時報》年度十大書籍中五本非小說類書籍中的第一本是《美的進化》(Evolution of Beauty),作者是耶魯大學鳥類學家理查德·普拉姆(Richard Plum),他見過1萬種已知鳥類中的三分之一以上。
我們通常認為,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解釋了生命之樹的每一個分支:哪些物種會繁殖,哪些物種會滅絕,哪些物種會進化出哪些特征......但是,達爾文說:"每當我看到雄性孔雀的尾屏時,我都會感到難過!""這是因為,在他的自然選擇理論中,雄性孔雀尾巴螢幕上過于迷人的圖案似乎沒有生存價值。對此,傳統科學觀點是:動物擇偶炫耀的特征是為了展示它們的遺傳優勢或品質優勢的"廣告"。
但是,憑借30多年的實地考察和世界各地的觀鳥經驗,Plum挑戰了這一觀點。在熱帶叢林深處是多才多藝,美麗而優雅的鳥類:雄性李子翅膀可以用翅膀唱歌;雄性大眼耀斑蔓延成一個4英尺寬的圓錐體,點綴着三維金棕色球形圖案,明亮;男性紅頂小寮會用太空舞步互相讨好......作者看到了這種動物的許多炫耀性特征,所有這些特征似乎都與自然選擇理論無關。在尋找真正答案的過程中,Plum在150年前發現了達爾文關于擇偶的美學進化理論,這是一個推動進化過程的獨立引擎。
這個美麗的旅程從"生命之樹"開始,以對人類進化和自身的重新了解結束。自然之美填補了我們對進化史和人類起源的認識上的空白,為我們全面客觀地了解達爾文進化論提供了獨特的科學視角。
《美的進化》,作者:Richard M. O. Plum,譯者:任偉,中信出版社,2019年1月
土地護理獎:武漢植物筆記
親近大自然不需要走很長的路,也許從你居住的社群的一片草地開始。作者劉是康地球科學大學地層古生物學專業的學生,目前是該出版社的編輯。多年來,他不斷觀察和記錄武漢城市環境中的700多種植物。在這本書中,他按照二十四節的順序,用近百幅手繪圖檔,介紹了武漢常見的70多種植物,山林中的覆盆子,東湖邊的野椒,路邊的楓楊,苦澀的桉樹,路邊的紙漿草,他會習慣我們和書中完全陌生的生活記錄。
《武漢工廠筆記》,劉從康著,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年11月
自然生命獎:《在野外與蟲子共處》
《與蟲子一起在野外》是一位有着豐富寫作經曆的作者,他嫁接了自己的大學生物素養背景,成為一名"野探"。作者半暑假畢業于雲南大學生物系,長期從事協作工作。在看了人類的兩隻單眼和昆蟲的重新視角之後,她意識到所有的生命都是大自然的傑作,五年來作者俯身在地球上,一邊擡頭看,一邊仰望,一邊發現昆蟲的世界打開了她的眼睛。
這本《昆蟲之書》絕不是一大學學專業的論文,給讀者講知識,搞科學,它用圖文豐富、互相驗證的方式,講述自己熱愛大自然的個人故事。作者特别強調,她不是生态攝影師或分類學家,她花了五年時間在手機上近距離拍攝蟲子,用鏡頭看到小蟲子的生活,看看它們是如何生存的,看到它們的愛和繁殖,看到它們在地球上數億年生活的非凡技能。一切都是奇迹。
《野外有蟲子》,《半夏》,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9月
年度編輯:《隐秘的風景:廣西古代生活化石》
廣西,東臨海,西臨高原,從南海的漳州島到毗鄰京西的雲桂高原,分布着豐富的化石遺址,已成為國内僅次于北京周口店的古代人類研究熱點。在這些遺址周圍,它也是廣西人的家園。三位古生物學家一起走過了廣西寒武紀到第四紀的典型化石的重要起源,他們寫了這本書。本書是廣西最早的區域化石物種和起源地,是自然科學的原創書籍,它以地質年代、叙事散文為體裁,講述了廣西的主要化石遺址。同時,書中還對如何在野外尋找化石、如何收集不同類型的化石、如何在室内處理化石做了簡要介紹。
《隐秘的風景:廣西古代生物化石》,曾光春著,劉偉,廣西美術出版社,201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