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年,“祝融”探火、“嫦娥”奔月、“天和”遨遊星辰……
這十年,研發人員總量穩居世界第一、高被引論文數排名世界第二、全球創新指數排名躍升至第12位……
一連串耀眼的成果和資料,勾勒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曆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6月6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釋出會,就“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建設科技強國”介紹有關情況。
實力:中國成功進入創新國家行列
[數說]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2年的1.03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79萬億元,位居世界第二,研發投入強度從1.91%增長到2.44%,接近經合組織國家的平均水準。世界知識産權組織釋出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顯示,中國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
[突破]探月工程、火星探測計劃、載人航天工程等順利實施,悟空、墨子、慧眼等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高性能裝備、智能機器人、增材制造、雷射制造等技術突破有力推動制造業更新發展,新能源汽車、新型顯示産業規模居世界第一;超級計算、大資料、區塊鍊、智能技術等加快應用,推動人工智能、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移動支付、遠端醫療、線上教育等新技術深刻改變生活方式。
▶解讀
科技部部長王志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擺在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立足中國特色,着眼全球發展大勢,把握階段性特征,對新時代科技創新謀篇布局。在目标上,我們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在擺位上,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在戰略上,我們持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路徑上,我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我國科技事業發生了曆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成功進入創新國家行列,走出了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産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道路。中國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新的變化。中國既是國際前沿創新的重要參與者,也是共同解決全球性問題的重要貢獻者。
底氣:基礎研究重大成果持續湧現
[數說]基礎研究經費是十年前的3.4倍,占R&D經費比例預計為6.09%,達到曆史最高值。2021年高被引論文數為42920篇,排名世界第2位,是2012年的5.4倍。
[突破]我國在化學、材料、實體、工程等學科整體水準明顯提升,在量子資訊、幹細胞、腦科學等方向實作重大突破;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首次實作原子級石墨稀可控折疊,研發出世界首款異構融合類腦計算晶片“天機芯”。鐵基高溫超導、納米限域催化、量子計算原型機、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等一批高水準的重大原創成果,引領我國的凝聚态實體、分子科學、納米材料、幹細胞等一批重要前沿方向進入世界第一方陣。
▶解讀
中國科學院院長侯建國:在衡量基礎研究水準的自然指數排名中,中科院已經連續9年位列全球科教機構的首位。十年來,中國科學院科研人員堅守使命定位,踐行“率先實作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準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産出了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領性的重大創新成果:緊扣國家戰略需求,在保障國家重大工程、突破“卡脖子”技術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瞄準科技前沿加強基礎研究,持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加快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推動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近十年累計向社會轉化了約11萬項科技成果,助力我國高品質發展;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努力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項目等要素充分活躍起來,形成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李靜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基礎研究,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深刻認識到深化科學基金改革,不斷提升資助效益,是我們必須肩負的曆史使命和時代責任。為此,我們堅持科學性是根本、公正性是生命的理念,确立了以“建構理念先進、制度規範、公正高效的新時代科學基金治理體系”為目标,以“明确資助導向、完善評審機制、優化學科布局”三項任務為核心的系統性改革方案。通過近五年的持續努力,改革成效逐漸顯現,科研人員選題品質顯著提升,“傑青”項目每年資助量由200項增加到315項,“優青”項目由400項增加到630項,青年項目過去4年間共資助7.5萬項,一大批年輕人在項目的支援下進入了基礎研究領域。
速度:工程科技進步最大、實力提高最快
[數說]中國工程院的旗艦期刊Engineering在全球近百種高水準工程綜合性期刊中排名第一位;2012—2021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由16.98萬億元增長到31.401萬億元,穩居世界首位;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提高到29.31%,在世界各主要經濟體中位居首位。
[突破]特高壓輸電技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北鬥導航衛星全球組網、複興号高速列車投入運作……一系列重大工程由重大技術突破帶動形成;“深海一号”鑽井平台研制成功并正式投産,标志着我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進入1500米超深水時代;中國高鐵、中國大壩、中國橋梁、中國港口成為世界響亮的“中國名片”。
▶解讀
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可以說,這十年是我國工程科技進步最大、科技實力提高最快的十年。由中國科技鑄就的大國工程,發揮了中國獨特的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同時,在助力突破重大科技攻關方面,不管是中國制造、未來車、資料港,還是産業鍊供應、5G、北鬥導航、新能源、先進核能、特高壓等,都有我們工程院院士們的身影。在保障糧食安全、人民生命健康和打赢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有力支撐生态環境持續改善等方面,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氛圍: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大幅提升
[數說]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由2015年的6.2%,提升到2020年的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