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減稅降費力度、拓寬融資管道、加強服務保障……一批針對中小科技型企業的纾困舉措正自上而下全面鋪開。北京、上海、重慶、廣東等30餘省市精準施策,助力企業創新。《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作為“輕資産”的中小科技型企業發展正呈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好态勢。
減稅降費 創新“輕裝上陣”
精準高效的留抵退稅、緩繳和免征階段性稅等,能夠切實解決企業痛點。在稅惠政策紅利的助力下,企業通過積極調整結構,加大科技研發比例,在市場競争中也能獲得更大優勢。
作為一家專注于環境模拟試驗裝置設計及生産的科創企業,重慶哈丁環境試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為了滿足客戶不同的測試需求,每接一筆訂單,就會對産品生産線進行适當改造,再加上生産模具等的研發投入,資金壓力比較大。
“按照最新的稅收政策,2022年預計比去年增加34.6萬元加計扣除額。目前,我們正在研發儲能式快速溫度變化試驗箱、微型溫度沖擊箱等,這筆減稅資金能直接轉變為研發資金。”公司負責人雷正根說。
除了稅收減免,政府下發的穩崗補貼也很實惠。“疫情期間,無錫高新區保障了我們的供應鍊和生産的正常運作。而穩崗補貼,也減輕了企業的負擔,增強了企業的發展信心。”希捷國際科技(無錫)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大力度的稅費優惠政策讓企業在創新的道路上“輕裝上陣”,而研發投入的增加也讓企業發展有了後勁。“受疫情影響,不少中小微企業面臨原料供應緊張、市場訂單減少、資金壓力增大等問題。近來,從中央到地方相繼推出的減稅降費、減租減息政策為中小科技企業解了燃眉之急。”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研究員王磊表示。
拓寬管道 金融“活水”不斷
這幾天,位于西部(重慶)科學城的金剛清泓科技有限公司的員工們一直在熱議擴大生産的事情。“速度真是太快了!這筆錢,就是雪中送炭。受各種因素影響,我們的經營産值隻有前兩年的一半。這次‘高新貸’的獲批對我們擴大生産、加大研發有很重要的意義。”金剛清泓的副總蒲榕生說。
蒲榕生所說的“高新貸”,是重慶高新區創新服務中心等部門針對科學城中小型科技企業數量占比較高、融資需求較大的現狀,與重慶科學城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合作,為科技型企業量身定做的創新金融産品。此前,金剛清泓隻用了5個工作日就收到了300萬元的貸款。
事實上,近來圍繞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和現實需求,中央和地方都在加力施策。截至目前,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東等30多個省市推出助企纾困和支援市場主體發展的系列措施。其中,北京提出,加大對科技創新企業的創業投資、銀行信貸、上市融資等多方式全鍊條金融支援力度,打造多層次、專業化、特色化的科技金融體系。
除了政府部門外,金融機構也在高效對接纾困工作。以興業銀行為例,近日該行更新推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綜合金融服務方案,涵蓋投聯貸、人才貸、科技貸等六大産品。“我們綜合運用‘商行+投行’綜合金融工具,建立适用科創企業的‘技術流’授信管控模式,為中小科技企業纾困服務。截至2022年3月末,我行服務省級及以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逾7000戶,融資餘額近千億元。”興業銀行相關從業人員向記者透露。
助企纾困道路上,資金是邁不開的“坎兒”。由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是推動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它們一般都具有輕資産、高成長、高風險特點,融資難、融資貴、融資面窄一直都是其最大“痛點”。為此,國家知識産權局日前釋出《關于知識産權政策實施提速增效 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要求各地深入開展知識産權質押融資入園惠企行動。
資料顯示,截至5月末,全國用于小微企業的貸款餘額為54.2萬億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20.8萬億元,同比增長22%。今年一季度,通過全國知識産權質押融資金額增長了48.6%。
強化服務 精準打通“堵點”
科技型中小企業多為初創公司,抗風險能力較低。面對疫情期間人流、物流、資訊流、資金流等不暢的沖擊,營運工作很難開展。唯有把服務工作及時、精準做到位,才能從根本上為企業纾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