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很久終于放假,于是開始放開自己,上網、追劇、玩遊戲、搖神在2點.m。如果我明天不去上班,我可以睡到12點。然後睜開眼睛,到第七月初,到工作日,感覺整個人虛弱,乏味,郁悶......

此時,2017年諾貝爾獎得主的聲音似乎在他耳邊回蕩。是的,這是老式的,但密切相關的話題,生物鐘。1984年,三位科學家發現果蠅有一個與生物鐘相關的基因,該基因合成了一種名為PER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在夜間變得更多,在白天變得更少,進而産生了"晝夜節律"。Young在1994年發現果蠅有另一個基因可以合成相應的TIM蛋白,當與先前的蛋白質結合時,它會阻止該基因合成PRE蛋白,PRE蛋白調節PER蛋白的量,這被稱為生物鐘。
1. 曆史與時間生物學
顧名思義,生物鐘就像生物體中一個看不見的時鐘。它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内在節奏,由生物體的時間結構順序決定。它像一個非常複雜的儀器一樣滴答作響,控制着我們身體的方方面面。
1.在18世紀和19世紀,植物學家發現害羞的草葉的運動是有周期性的。在20世紀,科學家Wilhelm Pfeffer和Anthonia Kleinhoonte将植物北韓薊置于黑暗條件下,發現北韓薊的葉子保持有節奏,這表明葉子運動是由植物内源性控制的。
後來,科學家Erwin Bünning,Hans Kalmus和Pittendrigh在果蠅中發現,在連續光照下孵化的時間保持在相同的時間點,進一步證明了這種節奏是内生的。此後在其他物種中發現了這種現象,這表明晝夜節律是普遍的。2. 1954年,科學家Pittendrigh将果蠅置于不同的溫度下,發現它們的孵化周期不依賴于環境溫度,揭示了晝夜節律的溫度補償效應。
2. 節後潰敗:生物鐘的力量
1.除了精神困擾,生物鐘紊亂還會引起很多問題,比如記憶力減退。2014年,斯坦福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表了一篇論文,即視交叉上核亞斯基克的心律失常,他們将其用作模型,發現晝夜節律紊亂可導緻記憶喪失。
2.該團隊模拟了人類的節律紊亂,而SCN的遺傳和生理結構在短尾侏儒倉鼠的"相移幹擾"下保持完整,然後通過"T-Maze"測試和"新對象識别"測試測試它們的記憶力。
生物鐘紊亂的後果也可能包括糖尿病,抑郁症,肥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