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個前所未有”,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 新京報專欄

作者:Beiqing.com

關注二十大系列評論

“三個前所未有”,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 新京報專欄

2022年10月9日,藍天白雲下的北京北海公園。 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到,我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生态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生态環境保護發生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這也成為未來一個時期開展生态環境保護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10月21日,黨的二十大代表、生态環境部黨組成員翟青副部長在以“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為主題的記者招待會上表示,過去十年,大陸生态文明建設和生态環境保護發生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這些變化主要展現在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三個前所未有”上。

決心之大:嚴格的生态環境執法始終如一

十年前,大陸經濟總量就已經超越日本,并穩居世界第二。

然而,世界發展格局也進入了快速變化和重組過程當中,大陸經濟社會發展不僅要應對國際環境風雲變幻、危機層出不窮的外部壓力,還要面臨國内資源環境限制趨緊、生态退化嚴重、各類社會沖突集中爆發的内在挑戰。發達國家兩百餘年工業化程序中相繼出現的環境問題,在大陸以結構型、複合型、壓縮型态勢密集發生。

2012年以來,黨和國家上司人準确把握新的世情、國情、黨情,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審時度勢提出大力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強調要把生态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并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

縱觀世界各國執政黨的施政報告,将環境保護、污染治理、生态建設、綠色發展等上升為生态文明理論,并成為執政黨的施政路線和指導方針,其戰略高度絕無僅有,其決心之大前所未有。

十年間,尤其是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大規模投資期,嚴格生态環境執法不可避免會給一些地方的經濟發展帶來壓力。特别是最近幾年,受國際地緣政治和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嚴峻挑戰。不少人擔心,污染防治和生态環境保護會加劇經濟下行壓力,提出環境執法是否可以放一放,緩一緩,松口氣。

針對此類聲音,黨中央、國務院及生态環境部等相關部門多次明确回應,“生态環境保護工作将保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的戰略定力”;三令五申重申“絕不重走以犧牲生态環境為代價、搞一時一地發展的老路” 。

正是全國上下這種堅決态度,讓心存僥幸或妄圖松懈者不敢越雷池一步。思想是行動的指南,前所未有的巨大決心,激發出前所未有的推動生态環境品質持續改善的巨大力量。

“三個前所未有”,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 新京報專欄

2022年4月26日,遊船駛過北京市通州區運河商務區。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古老的大運河煥發出新的生機。圖/新華社

力度之大:生态環境保護能力已全面加強

為回應公衆對美好環境品質的期盼,大陸從思想、法律、體制、組織、作風上全面發力,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态環境保護。

國家層面,修訂出台多部生态環境法律法規,讓環保法真正“長出牙齒”。2015年新修訂的《環保法》引入了按日計罰、關停整改、污染入刑等強有力的處罰措施,極大增加了環境違法成本,有力遏制了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态勢。

在地方,全面實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管發展必須管環保、管行業必須管環保”,從思想上解決各級上司幹部過去不重視環保的問題,堅決落實地方黨委政府的環保責任。

與此同時,全面打響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打赢“柴油貨車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渤海綜合治理、長江保護修複、水源地保護、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等七場标志性重大戰役,開展“禁止洋垃圾入境、打擊危險廢物非法轉移和傾倒、強化垃圾焚燒發電行業達标排放、‘綠盾’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四大專項行動。

在創新生态環境保護機制群組織形式方面,圍繞污染防治攻堅戰重點任務和其他重點領域統籌開展多輪中央環保督察,推動解決了一大批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生态環境“老大難”問題。

而且,從環保機構垂改、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環境監測執法能力建設、生态環境科技支撐及環保執法硬體設施改善等方面,全面強化環境保護能力。

為了啃下許多生态環境領域的硬骨頭,各級黨委政府堅持依法治污、科學治污、精準治污,投入力量之大、采取措施之嚴,世界絕無僅有。對于備受關注的京津冀及周邊重點區域大範圍大氣污染問題,僅2017年以來就連續5年統籌環保骨幹力量達5萬人次,曆時1300多天壓茬開展了105個輪次的污染防治監督幫扶,推動解決大氣污染問題28萬多個。

所有成績的背後,無不生動诠釋出過去十年着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決遏制污染蔓延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三個前所未有”,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 新京報專欄

2022年5月15日,河北石家莊滹沱河一景。近年來,大陸華北地區最大水系海河流域的生态環境治理取得顯著成效。圖/新華社

成效之大:成為全球生态文明建設引領者

經過十年持續努力,全國生态環境品質全面改善,與公衆生活最為密切的空氣品質指數、水環境品質指數明顯好轉,人民群衆的生态環境品質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截止到2021年底,大陸3641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中,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為84.9%,已接近發達國家水準;全國設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的面積已占到全國陸域面積的18%,3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得到恢複和增長;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成效明顯,過去十年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支撐了年均6.6%的經濟增長。

最能撥動公衆神經和引發強烈關注的污染問題是霧霾污染。人們依然對十年前發生的長時間、大範圍的重度霧霾污染心有餘悸。

根據生态環境部釋出的曆年《環境狀況公報》,2013年,按照新修訂的《環境空氣品質标準》(GB3095—2012)開展監測的74個城市中,達标城市比例僅達到4.1%。而到了2021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就較2013年下降了63%,達到空氣品質二級标準。

過去十年生态環境治理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推動大陸成為全球生态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代理主任喬伊斯·姆蘇亞就曾說:“中國在應對國内空氣污染方面表現出了無與倫比的上司力,在推動自身空氣品質持續改善的同時,也緻力于幫助其他國家加強行動力度。中國領跑,激發全球行動來拯救數百萬人的生命。”

凡所過往,皆為序章。過去十年生态文明建設和生态環境保護的成功經驗,将為新時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如期實作碳達峰碳中和目标及落實綠色低碳轉型高品質發展,提供有益借鑒和強大動力。

目前,我們仍要堅持初心不改,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繼續為實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繼續譜寫前所未有之新華章,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清潔美麗世界貢獻中國力量。

撰稿 / 陽平堅(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