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區塊鍊中,我們認為進入Web3世界需要去中心化身份。去中心化身份的實作,還将變革網際網路的組織形式和生态環境。很多優秀的團隊和項目正在嘗試解決該難題,比如本體Ontology、Mykey、Sovrin、3BOX和SelfKey等等。
對此,很多人或許感到困惑,因為沒有去中心化身份,我們現在也能夠使用Web3應用。當我們了解了去中心化身份DID應用場景,或許就能明白其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去中心化身份DID是什麼?
去中心化身份DID就是能夠幫助使用者掌握自己身份資料主權,隻屬于使用者自己的數字身份。
在現實生活中,籍貫、性别、學校、工作機關等等元素共同組成我們的身份,并以身份證為身份證明的主要形式。然而在當下的網際網路,我們的身份次元是割裂的,我們在不同網站、平台上的行為和資訊不互通,因為資料掌握在不同供應商手中,不以使用者為中心,使用者無法自由、自主選擇特定資料的共享、釋出或保密。目前市場上幾乎所有的身份管理和控制都屬于平台或網站。使用者注冊某個應用的賬号,過程中可能需要通過手機或微信等其它管道進行授權,此時第三方平台就可以調取使用者資料。
而去中心化身份DID,則是作為“一卡通”式的存在,作為使用者的“數字身份證”,集合了使用者在不同Web3平台上的行為資料,并可以支援所有的應用。其次,去中心化身份DID是通過可驗證憑證(VC)提供身份驗證,就類似門卡——隻有被門鎖程式驗證為“比對”才可以利用這張門卡進門,但是房間和房門并不會知道你是誰或調取你的資料。
與此同時,可驗證憑證的可分割屬性,能夠保證在驗證過程中,驗證方隻能擷取對應部分的身份憑證,比如租車時隻驗證駕照、違規記錄等相關憑證。
去中心化身份DID的應用場景
最基本的應用場景是Web3.0錢包。原因是,現在通路Web3.0的主要模式是通過多鍊錢包部署不同的dApp,比如Ontology的ONTO已經接入150+的應用,包括遊戲、NFT、DeFi等等。通路就必然需要身份,是以錢包內建去中心化身份(DID)已經成為Web3.0的一個必然趨勢。
其次,聲譽系統将是去中心化身份項目的重點關注領域。
區塊鍊本質上就是賬本,記錄的是每位使用者在網絡空間的資料,在網絡空間,我們的點選、浏覽、登入、消費等行為資料決定了我們的數字身份,獨立于現實空間。以本體Ontology為例,本體Ontology提供公鍊,使用者可以注冊ONT ID,将身份資訊、網絡資料都記錄、存儲在公鍊上,ONT ID就是使用者的“身份證”,但公鍊隻負責資料存儲和記錄,隻有使用者自己能自由調取資料資訊。保障了匿名性,保護資料隐私。
而且在去中心化身份記錄鍊上所有行為的過程中,本體Ontology還開發了聲譽系統,對使用者的行為進行聲譽分的評判。就像支付寶的芝麻信用,在網絡上規範、良好的行為、言語和消費習慣可以增加聲譽分,反之,違規行為也會記錄在案,在虛拟空間中追蹤網絡犯罪,實作權威監管。保障虛拟空間的秩序和健康環境,保護使用者的權益和安全。
結語
目前大部分應用對身份資料具備所有權,使用者僅具備使用權。比如《QQ号碼規則》中“QQ号碼的性質”表示,QQ使用者申請的賬号的所有權屬于騰訊,也就是說使用者隻有使用賬号的權限。但Web3時代是運作在區塊鍊技術上的“去中心化”網際網路狀态,是真正以使用者為中心的網絡狀态,實作每一位使用者在網絡空間“當家做主”。而去中心化身份DID将通過更加多樣化的應用場景,實作身份與資料的自主,保障使用者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