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希望工程“大眼睛”當了二十大代表

作者:金東媒體中心
希望工程“大眼睛”當了二十大代表

還記得她嗎?

這雙标志性的“大眼睛”,

曾打動了億萬國人,

如今,“大眼睛”女孩蘇明娟

已經成為共青團中央常務委員,

并作為黨的二十大代表,

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野。

改變命運的照片

蘇明娟出生于普通的農家,

父母靠打魚、養蠶、養豬和種田、種闆栗為生,

一家人過着辛勞拮據的鄉村生活。

1990年,

蘇明娟在安徽金寨的國小讀一年級。

學校是舊社會的祠堂改建的,

并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校舍。

她回憶道:

“有窗戶,但是沒有玻璃,

上面糊着紙,破了很多洞,

冬天非常冷。”

同時,

學校每學期六七十元的書雜費

是家裡最大的負擔。

然而她并不知道,

這一切很快就會改變。

1989年10月30日,

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基會

發起了一項以

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兒童

為使命的公益項目,

希望工程。

90年代初,

受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

(以下簡稱中國青基會)委托,

紀實攝影家解海龍

拍攝一組“我要讀書”的照片。

1991年5月的一個下午,

解海龍來到金寨縣桃嶺鄉三合國小采訪。

當解海龍推開教室的門,

看到坐在第一排的蘇明娟擡起了頭,

他立馬端起相機,

按下了快門。

在這張黑白豎圖中,

手握鉛筆的小女孩蘇明娟擡着頭

一雙又大又亮的眼睛裡

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

“大眼睛”打動了無數國人。

因為這張照片

蘇明娟被選為希望工程的“代言人”。

此後,

她以“大眼睛”代号,

成為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

“希望工程”的招牌面孔。

希望工程“大眼睛”當了二十大代表

攝影師解海龍和蘇明娟

蘇明娟很快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資助。

“再也不擔心交不起學費,

并在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下

順利讀完了大學。”

同時,

她就讀的國小也在各方資助下,

被改建為希望國小,

建起獨棟3層小樓,

教室寬敞明亮,

配備了多媒體裝置和電腦。

淋過雨,就想為他人撐傘

這張名為“大眼睛”的攝影作品

打動了無數人,

也讓“希望工程”家喻戶曉,

成為當時全社會參與度最為廣泛的公益事業。

得到資助的蘇明娟走出了大山,

也走上了公益助人的道路。

“盡我所能,幫助那些

像我一樣的孩子們實作‘上學夢’。”

1997年,蘇明娟剛上初二,

她主動将資助得來的600元錢

彙給了甯夏的一位回族小姑娘。

2002年,蘇明娟考上安徽大學,

把每學期定額發給她的900元生活補貼

全部轉給其他貧困學生;

參加工作後,

蘇明娟把第一筆工資全部捐給了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大眼睛”當了二十大代表

入職工行後的蘇明娟與童年照片合影

此後每月,

她都會捐出收入的一部分;

每年,

她都會拿出1000元資助貧困生,

從未間斷。

2006年,

她和解海龍拍賣了著名的“大眼睛女孩”照片版權。

所得30多萬元

用于援建西藏拉薩市曲水縣的一所希望國小,

成百上千藏族孩子自此有學可上。

2018年,

她拿出3萬元積蓄作為啟動資金,

設立了“蘇明娟助學基金”。

據她計算,

到黨的二十大開幕前,

該基金籌集了大約490萬元,

參與建設了5所希望國小。

希望工程“大眼睛”當了二十大代表

在她的家鄉,

安徽省金寨縣桃嶺鄉,

似乎每個遇見她的人

都能喊出她的名字。

她所供職的中國工商銀行安徽省分行

多年來一直資助這裡的學校。

每年看望慰問學生時,

她從不缺席。

希望,延續一代又一代

曾經的“大眼睛女孩”,

代表無數貧困地區的孩子

發出了對讀書求知的呐喊。

如今的蘇明娟,

用自己的經曆和影響力,

為千千萬萬的青少年播灑希望。

14歲的蘇明娟

成為共青團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是整個大會堂裡最小的與會代表。

如今,時任共青團安徽省委副書記(兼職)、

中國工商銀行安徽省分行團委副書記的蘇明娟,

成為黨的二十大代表。

她是希望工程最具代表性的受益者,

也是踐行社會公益事業的行動者。

蘇明娟表示:

“不希望個人受到太多關注,

希望大家把關注焦點放在希望工程

以及如何幫助貧困學生上來,

齊心協力去幫助更多真正需要幫助的困難群體。”

黨的二十大報告稱,

中國已經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

正如曾經的“大眼睛”女孩,

用自己的力量去影響和幫助更多的人。

随着越來越多的人

共同建設中國教育事業,

中國大地上,

将不再有孩童因貧失學,

求知的“大眼睛”們

将永遠閃着希望的光。

你見過這雙“大眼睛”嗎?

來源/央視網綜合央視新聞、新華網、九派新聞、新華社、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曉冰

審簽/志飛

監制/席淑君

希望工程“大眼睛”當了二十大代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