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利用生物多樣性防治害蟲是可行的

王燕靜是山東省山莊市山亭區思源家庭農場的農民,近年來開展了許多有意義的生态農業實踐。他運用筆者"自然力恢複"的理念,在退化的農田生态系統修複中取得了成功。自然恢複在草原、森林、沙漠、濕地、海洋退化生态系統恢複中,已被證明是最有效的做法,已在全國範圍内得到廣泛推廣,但對于人為幹擾嚴重的農業生态系統,這種方法是否可行?作者也沒有底。王毅的實驗成功,證明該理論也可用于農業生态系統的管理。王總在他家七八十畝進行實驗,涉及果樹、主糧、蔬菜、中草藥等,所采用的方法就是作者團隊長期堅持的"六不用",即不施農藥、化肥、除草劑、薄膜、激素、轉基因種子。六歲以後你會使用什麼樣的技術?即環境友好型生态技術,這種技術非常多,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恢複生态平衡。以下是王總對科學生物防治技術的介紹,他提出了"目前生物防治大多強調釋放天敵來控制害蟲,說來,是農藥植保思維的延續"的觀點很新穎,值得院派專家認真考慮;

利用生物多樣性控制害蟲是可行的

王燕京

山東省邵莊市山亭區思源家庭農場

生物防治在世界上蓬勃發展,在中國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開發出許多天敵昆蟲和真菌,并開始應用于農業,林業,草業等許多領域。然而,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傳統生物控制中存在一些問題,這限制了這項技術的普及。具體表現在:(1)生物防治仍延續了西方農藥植保思維,目的釋放天敵或殺死昆蟲,增加成本,(3)以單一天敵蟲害為主,如瓢蟲防治蚜蟲,往往達不到良好的效果;(4)生物防治不能真正完成生物防治的成功案例,缺乏公信力,推廣起來會很困難。

為了克服上述缺陷,我們在紫莊山亭區進行了改進實驗,其理論依據是:植物與昆蟲具有共生共存關系,是數億年共同進化的結果,它們是互相制約、共存共榮、不可或缺的。所謂"害蟲"和所謂的"益蟲"是根據自己的喜好劃分的,所謂"害蟲"在一個可控範圍内就是益蟲。例如,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蔣高明做了一個模拟害蟲啃咬的實驗,故意去掉一些玉米葉片,對産量的影響不大,植物有補償生長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來看,消除一個物種,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統層面考慮所謂的害蟲,适當幹預,利用物種之間的關系,抑制目标物種的大小,這是通常的所謂害蟲管理,這是不可取的。

生物控制是一個系統項目。目前大多數生物防治強調釋放天敵來控制害蟲,有人說,是農藥植保思維的延續。生物防治涉及各種天敵昆蟲的越冬保護、生境環境的形成、繁殖條件的嵌入等。我們在生産體系中挖掘了自由天敵昆蟲的潛力,實施了蟲害冬季防護,果園采取非冬季栽培的實踐,人工釋放天敵昆蟲,增加天敵昆蟲的基數,生存環境、繁殖條件良好,天敵不斷繁殖,形成生态平衡,不需要每年釋放天敵。

生物多樣性在生物防治中發揮着重要作用。沒有所謂的"害蟲",即所謂的"有益昆蟲"。種植多樣化的經濟植物,然後在田間有意保留雜草,可以實作生物多樣性,利用生物多樣性,天敵昆蟲多樣性可以實作生态平衡,而無需農藥。利用單一天敵昆蟲就能實作生态平衡,實作無農藥目的非常困難。用瓢蟲來控制蚜蟲,用螳螂來控制害蟲。根據我們多年來的觀察,瓢蟲會在離蚜蟲的葉子有一段距離的葉子上産卵,瓢蟲會故意留下一些蚜蟲讓它繁殖,是以蚜蟲會擴散到瓢蟲的葉子上,就在小瓢蟲孵化出來的時候,是以需要等待很長時間才能控制住蚜蟲,甚至大量的瓢蟲和蚜蟲共存, 這種生物控制屬于失敗的範圍。

生物防治需要各種天敵,如蜜蜂、食蠅蠅、蚱蜢等。瓢蟲也很聰明,它們被"考慮"在瓢蟲種群中産了多少卵,它們需要保證下一代繁殖需求中蜜蜂不會因為瓢蟲卵而影響寄生,蚱蜢幼蟲不能因為瓢蟲卵而讓蜜蜂寄生而放棄覓食,隻有這些天敵昆蟲的生存才能形成競争關系, 有可能将所謂的"害蟲"控制到昆蟲無害的程度。我們已經拍攝了蜜蜂100%寄生的蚜蟲,這些蚜蟲應該寄生到較大的個體蚜蟲身上,其他天敵昆蟲吃其他蚜蟲。我們的果園或農田,由于天敵的多樣性,形成了生存競争關系,是以桃樹的生物防治非常成功,幾年過去了,不打農藥來防治害蟲。

總之,生物防治是一個系統工程,依靠天敵昆蟲形成生态平衡是不現實的。那種隻釋放天敵昆蟲的生物控制系統,不管它們的生存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如何,是不科學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