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兼具思想性、藝術性、市場性,“現象級”佳作百花齊放 舞台藝術攀高峰 精品爆款頻湧現

近十年來,大陸舞台藝術進入繁榮發展的新時代,創作能力得到極大提升,湧現出了衆多兼具思想性、藝術性、市場性,廣受專家好評和群衆喜愛的精品爆款劇目,社會效益和市場效益雙豐收,“大戲看北京”的文化名片也更加閃亮。

兼具思想性、藝術性、市場性,“現象級”佳作百花齊放 舞台藝術攀高峰 精品爆款頻湧現

舞劇《天路》《隻此青綠》《五星出東方》不僅榮獲“文華大獎”,而且全國各地巡演皆票房火爆;北京人藝話劇《茶館》《窩頭會館》引發觀衆排長隊購票;中國國家話劇院《北京法源寺》引起轟動;昆曲《紅樓夢》、平劇《大宅門》、評劇《母親》、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紀念碑》、曲劇《茶館》……

兼具思想性、藝術性、市場性,“現象級”佳作百花齊放 舞台藝術攀高峰 精品爆款頻湧現

各個劇種百花齊放,屢獲殊榮,叫好又叫座;芭蕾舞劇《牡丹亭》還走出了國門,跳上了各大國際藝術節的舞台……

這些“現象級”舞台佳作,不僅彰顯出大陸文藝創作的文化自信,也吸引越來越多的觀衆走進劇場。

兼具思想性、藝術性、市場性,“現象級”佳作百花齊放 舞台藝術攀高峰 精品爆款頻湧現

多元演繹傳統文化有創新

2021年,兩件珍貴的文物先後以舞劇的形式搬上了舞台。一部是根據國家一級文物“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蜀地織錦護臂,改編成為舞劇《五星出東方》;另一部則是根據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傳世名畫《千裡江山圖》,改編成為舞蹈詩劇《隻此青綠》。兩部舞劇都榮獲了文華獎,演出時一票難求。

《孔子》《李白》《杜甫》《牡丹亭》《紅樓夢》等爆款舞劇也都将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情趣完美融合,讓文藝“國潮”成為文化熱潮。中國文化先賢們還不斷激發藝術家的創作靈感,成為話劇《李白》《杜甫》,音樂劇《蘇東坡》、昆劇《國風》等不同藝術門類的舞台主角。話劇《窦娥》《新西廂》則以年輕人的當代視角,為傳統經典賦予新時代的藝術張力。

中國現當代經典劇作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瑰寶。各種不同風格、不同視角的新排《雷雨》和《茶館》演出,以更多元、更大膽、更具探索精神的方式重新解讀和诠釋曹禺和老舍的劇本,并且與國際接軌,走向了世界舞台。

改編經典文學名著成潮流

衆多具有時代精神和經典價值的中國文學名著,為當代舞台藝術生産提供了豐厚的饋贈和創作的源泉,不斷被各院團以不同藝術風格呈現在戲劇舞台之上,反映民族巨變,書寫人民史詩,講好中國故事,呈現出了豐富立體的中華民族形象。

從蕭紅的《生死場》、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李碧華的《青蛇》,到老舍的《四世同堂》、李敖的《北京法源寺》……田沁鑫導演将這些經典小說改編成話劇,在舞台語彙、表現形式、思想深度等方面都有獨特的創新和表達,赢得口碑和票房雙豐收。能導能演的戲劇人方旭将《貓城記》《離婚》《我這一輩子》《二馬》《牛天賜》等一系列老舍經典小說先後搬上了戲劇舞台,被稱為“老舍專業戶”。

兼具思想性、藝術性、市場性,“現象級”佳作百花齊放 舞台藝術攀高峰 精品爆款頻湧現

鼓樓西劇場邀請牟森和丁一滕兩位不同年齡段導演分别将劉震雲小說《一句頂一萬句》和《我不是潘金蓮》排演成各有千秋的舞台劇。驅動文化特邀國際戲劇導演陸帕大膽改編魯迅和史鐵生的小說,獻上了讓觀衆耳目一新的《狂人日記》和《酗酒者莫非》。陝西人藝則立足本土文化,先後将陳忠實的《白鹿原》、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陳彥的《主角》三部榮獲“茅盾文學獎”的陝西作家名著搬上戲劇舞台,廣受觀衆好評。

原創主旋律題材碩果累累

在衆多原創舞台藝術作品中,主旋律題材創作不斷開掘表達視角、拓展藝術手法、創新表現手段,呈現出絢爛多彩的局面。很多劇目受到衆多觀衆尤其是年青一代觀衆喜愛,成為好評如潮的爆款。

北京人藝話劇《窩頭會館》,以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凸顯了北京人藝特色和京味文化。為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創作的重點劇目《香山之夜》以毛澤東和蔣介石的一場“逾時空心靈對話”回溯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以抗擊疫情為主題的《社群居委會》聚焦社群工作者,以小見大,用普通人身邊事講述有溫度的故事。中國國家話劇院的《谷文昌》《三灣,那一夜》《英雄時代》《紅色的起點》《直播開國大典》《抗戰中的文藝》等一系列主旋律題材作品,不同的内容題材和藝術手法,并和高科技手段相結合,感動人心,觸及靈魂。

平劇《黨的女兒》《江姐》《李大钊》《石評梅》《風華正茂》、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紀念碑》、昆曲《飛奪泸定橋》等作品,既弘揚了傳統文化,又展現了時代精神。國家大劇院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暨青藏鐵路建成通車12周年創排的舞劇《天路》,聚焦甯夏西海固人民脫貧變遷史的原創民族歌劇《山海情》;北京演藝集團為慶祝建黨100周年創作的獻禮之作《在遠方》;多家文化機關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70周年創作的原創話劇《上甘嶺》;以及榮獲文華獎的爆款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等,都讓主旋律題材在藝術舞台上結出累累碩果。

專家觀點

文藝創作破圈突圍,新型業态破土吐綠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培根鑄魂、守正創新,成為近十年來中國舞台藝術前行奮進的鮮明坐标和理論支撐。文藝創作破圈突圍,新型業态破土吐綠,構成了新時代中國演藝事業斑斓多姿千帆競秀的壯麗景觀。

北京市在文藝創作方面成績斐然,整合藝術資源、營造藝術氛圍、創造藝術精品、打造地區城市乃至國家的文化中心,影響力不斷彰顯,“大戲看北京”的文化品牌也愈發深入人心。國家級文藝院團恪守“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準則,力作不斷湧現。衆多藝術創作生産營銷的生力軍,也以鮮活的動能、靈便的身姿和體量、數量、品質的厚積薄發,在新時代的中國演藝界壯觀集結。

疫情襲來,中國演藝界不僅堅持創作,而且全面提速線上線下關聯,知難而上、穩中求進,在防範疫情的特殊時期,拓展藝術次元,開辟出演藝事業的新天地。多元發展縱橫交錯的新境界,為新時代中國演藝十年交出了一份令人心動、感動的答卷。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副會長 宋官林

來源:北京日報 | 記者 王潤

流程編輯:U016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