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快回來,危險!你不能過去!”哨卡的幾名守衛大聲對着鴨綠江大橋上疾馳的一名年輕女子高喊,女子見狀,竟縱身跳進了鴨綠江。
事情發生在1952年的一天,中朝邊境響起一陣陣急促的防空警報,訓練有素的志願軍立即集中火力向天空中的美軍戰鬥機開槍射擊。
場面一度緊張焦灼,可就在此時一個年輕女子突然從一處掩體後面跑出來,徑直沖過鴨綠江大橋的邊境哨卡,向着北韓邊境飛奔。
正在反擊空中美軍的哨兵,急忙邊追趕,邊大聲地呼喊:“你快回來,危險,你不能過去!”
此時對面北韓邊境哨卡的守衛也發現了奔跑中的女子,于是,準備迎面攔截。
見“前有攔截,後有追兵”, 女子自知一旦被攔截,自己肯定是要被勸回邊境線以内的,想到這裡,女子二話不說縱身跳進了鴨綠江。
此時的鴨綠江水冰冷刺骨,而且水流很大,女子用盡全力在水流中向着北韓的岸邊遊去。
但是,由于水流的慣性,加上她身上穿着厚厚的軍大衣,很快她就感到有些體力不支,不過想到很快就能見到自己朝思暮想的丈夫,女子還是拼勁全力向着岸邊遊去,直到遊到了離水面最近的一處岸邊時,筋疲力盡的女子才實在支撐不住一下子昏了過去。
當她再次醒來時,發現自己躺在一個農戶的家裡,一位老媽媽在床旁和藹地看着她。看老媽媽的穿戴,她知道自己終于到了北韓,于是,欣慰地笑了。
這名女子名叫周曉蘭,是廣西農村的一個苗族少婦,新婚才不過一年多,此番拼死入朝,隻為尋找參加抗美援朝作戰的丈夫張志山。
1950年10月,20歲的周曉蘭和張志山在家鄉廣西一個美麗的小山村喜結連理,全村老少都喝了他們的喜酒,父母親友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悅,小兩口更是情投意合,恩愛有加。
就在這時,北韓戰争爆發了,國家号召熱血青年報名參軍,保家衛國。
參軍的消息也傳到了這個美麗的小山村,村裡的年輕人紛紛報名參軍了,剛剛新婚三天的張志山在跟妻子商量後,也擠進人群,堅定地咬破手指,在參軍的登記簿上按下了自己的手印。
很快志願軍的隊伍就要開赴北韓戰場,周曉蘭雖然十分不舍新婚的丈夫,但是她知道,好男兒應該志在沙場,不應該沉湎于兒女情長。她連夜趕制了一個荷包,讓丈夫帶在身邊。張志山看着手中一面繡着“思念”,一面繡着“勝利”的荷包,哽咽地說:“我一定會凱旋歸來,你等我的好消息。”
說完,就随着大部隊登上了北上的列車。
望着丈夫遠去的背影,周曉蘭哭成了淚人。此後,周曉蘭每天都盼望着丈夫的消息,盼望着丈夫能夠早日凱旋而歸,每個月收到張志山的來信成了周曉蘭最快樂的事情。
然而,張志山的來信隻持續了半年,就戛然而止了。
一種不祥的預感瞬間湧上了周曉蘭的心頭,但是她不願往不好的方向去想,摸着自己已經漸漸隆起的肚子,她更不願相信孩子還沒出生,就沒有了爸爸。她安慰自己說,隻是戰争比較緊張,他沒有時間寫信。
周曉蘭依舊孝順着公婆,靜靜地等待孩子的降生。轉眼孩子出生已經滿月,周曉蘭有些坐不住了,她跟公婆提出要去找張志山。公婆勸她說:孩子還小,而且人生地不熟,你又不知道去哪裡找,還是在家裡等消息吧,不管有任何消息,部隊都會通知家裡的。
周曉蘭覺得公婆說的也在理,于是決定再等等,時間既漫長又飛快地過了一年。
睡夢中她經常夢到張志山回來了,還立了功,可每次醒來都發現一切隻是一場夢,很快淚水就沾濕了枕頭。
這一次她決定不再等了,無論公婆怎麼勸說,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她都要找到張志山。第二天早上,她将剛滿一歲的兒子喂飽、安頓好後,告别公婆便踏上了萬裡尋夫之路。
那時的交通比想象中的還要困難,周曉蘭從廣西步行4天才到柳州,好不容易坐上了北上丹東的綠皮火車,經過10天10夜的颠簸,終于抵達了中朝邊境的安東。可是,當周曉蘭準備帶着行李下車時,行李包裹卻不見了,所有的證件和路費都沒有了。
焦急萬分的周曉蘭無助地在車站痛不欲生,車站從業人員将她帶到了辦公室,讓她暫時留宿在車站,并給了她一些零用錢和生活物資,打算聯系她家鄉的當地政府,送她回家。
聽到要送她回家,周曉蘭心裡一驚,自己千辛萬苦,好不容易來到了北韓邊境,這裡離丈夫隻有一江之隔,她無論如何是不能回去的。
于是,她悄悄地離開了火車站,沿着鐵路走到了鴨綠江邊。
當她看到鴨綠江大橋時,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動,徑直跑到大橋之上,試圖穿過這座鐵橋和丈夫相見。
哨卡守衛急忙攔住她,讓她出示護照、證件。周曉蘭顯然是拿不出來的,于是第一次就這樣被勸了回來。
但是,這并不能打消她尋夫的決心,她藏在大橋附近的掩體後面,繼續尋找機會。夜裡,大批志願軍通過鴨綠江大橋入朝作戰,周曉蘭感覺這是一個好機會,便趁着夜色,悄悄尾随在志願軍的身後,想混過哨卡。
沒想到再次被哨卡守衛攔住。
就這樣,一連5天,周曉蘭想盡了辦法,但是都沒有成功。直到這一天,美軍空襲,她想趁亂越過大橋,于是就有了開頭的一幕。因為當時周曉蘭身穿車站從業人員送給她的軍大衣,正在河邊洗衣服的北韓老媽媽以為她是掉隊的志願軍,是以将她救回了家。
周曉蘭在北韓老媽媽的家裡休養了2天,便繼續開始了她的尋夫之路。一路上她看到很多志願軍戰士,她就随着軍隊一路向着前線走去。
一路上,看到志願軍需要裝卸軍需物資,她就主動幫忙。她生病後,志願軍也會幫她醫治、恢複。
與此同時,這一路上,她親眼目睹了北韓老百姓被美軍轟炸機下搞得生靈塗炭,也感受到了志願軍在戰場上的九死一生。
漸漸地,她發現志願軍援朝的真正意義。
于是,她決定一邊找丈夫,一邊為志願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有一次,她乘坐運送彈藥的汽車遭到敵人的轟炸,在她精準的指揮下,司機成功避開了炮彈,但是最後一顆燃燒彈卻落在了彈藥車旁,并瞬間然着了車身。
此時,周曉蘭如果跳車完全沒有問題,但是為了掩護彈藥,她用自己的身軀擋在火與彈藥之間,最終将彈藥車安全送達,不過周曉蘭她自己的身體有80%的大面積的燒傷。
就這樣,往日漂亮的苗家女孩,再也不見了。
養傷的過程中,周曉蘭得到丈夫張志山陣亡的噩耗。
傷心的她決定留下來,繼續完成丈夫未完的責任,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戰士,為戰争中的傷員進行救死扶傷,直到戰争結束,才凱旋而歸,獨自一人孝敬公婆、養育兒子。
周曉蘭跨越萬裡尋夫,一路舍身忘死,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的篇章,真的令人動容。
她有小兒女的綿綿情長,更有大丈夫的家國情懷。她是那一刻真實的自己,也是那個時代留給後人最美好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