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2年9月30日是中國第九個烈士紀念日。
回望曆史,千千萬萬的革命烈士,懷揣家國理想,置生死于天地間,用熱血和不屈換來光明與和平。他們所承載的铿锵正氣,正是中國人不倒的信仰。
彼時,穿越戰火與硝煙,一封家書抵萬金。今天,跨越時間和空間,重溫一封封書信,英烈精神仍在字裡行間激勵着我們。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澎湃新聞刊出部分英烈家書和青年來信,見字如面,英魂相傳。
陳喬年。上海市龍華烈士紀念館 供圖
陳喬年(1902-1928),安徽懷甯人,陳獨秀次子。
1919年底,陳喬年赴法勤工儉學,1922年發起成立旅歐中國少年共産黨,同年轉為中國共産黨黨員,是中共旅歐支部上司成員之一。1923年,他到蘇聯學習,次年回國。
1926年,中共北方區委組織群衆聲讨英美日等八國無理通牒中國的罪行,遊行隊伍行進到段祺瑞執政府門前,陳喬年被敵人刺刀刺傷胸口,但他仍然忍痛組織群衆撤離。
1927年,陳喬年在中共五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同年5月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大革命失敗後,他秘密深入工廠、機關和學校,恢複被國民黨反動派破壞的黨組織,重新聚集革命力量。
1928年,陳喬年被捕,在獄中受盡酷刑、甯死不屈,最後光腳走在血水和泥水裡,遍體鱗傷,從容赴死,年僅26歲。
犧牲前,獄中的戰友為陳喬年即将被害十分難過,他卻樂觀地說:“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的幸福吧!”
陳喬年的履曆表。@央視國家記憶 圖
以下是一位青年對陳喬年的緬懷:
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裡,我是一位21世紀的新青年,一位忠誠的共産黨員,也是一位堅定的唯物主義者。
聯考後的那年暑假,迎來了中國共産黨成立的百年華誕。盛世平甯,山河寂靜,鼓腹擊壤,窗外璀璨絢爛的煙火倒映着百姓欣喜的面龐,我在慶賀聲中沉沉睡去。
我是被一陣陣急促的腳步聲和混雜的低語聲驚醒的。
黑暗的弄堂中,一列背着槍的官兵模樣的人從我面前急速跑過。
“抓住他們......一個都不能留!”兇惡的低語聲在我耳邊炸響。
我的餘光向身後一瞥,兩個模糊的身影出現在一戶人家的後院,并在高高的圍牆前停下了腳步,似在猶豫和無措。
身體比大腦先一步行動,潛意識告訴我應該幫助身後似乎陷入危機中的二人。
“踩在我的肩膀上,你們快走!有人要來抓你們了!”我蹲下身,吃痛地忍住肩頭的重量,感受到身材較為魁梧的那名青年先用自己的雙肩幫助相對瘦小的另一人攀上牆頭。
“哥,你快上來。”已經站在牆頭的青年拉了一把踩在我肩上的人,兩人将要成功脫險。
在他們即将離去時,相對瘦小的男孩轉過臉來,真摯的眼神望向我:“謝謝。”
我愣了愣,他稚嫩而清秀的面龐看似也不過才十歲出頭,怎會遭到如此居心叵測的追殺?
一陣眩暈襲來,我陷入了黑暗。
再清醒過來時,我身處在人流洶湧的城市街頭。老上海那熟悉又陌生的景象無一不宣告着我來到了一個世紀前的中華民國。
一輛黃包車從我身旁擦肩而過,揚起一陣黃塵。
我的目光被前方一個瘦小的身影吸引,他的後背佝偻着,幾近形成了九十度,背上堆疊着兩袋加起來比他還要大而重的麻袋,一步一步緩慢而沉重地向前走着。
當他在他人的協助下将背上的貨物卸下時,終于到了休息的時間。
隻見他轉過臉來,一張令我熟悉的面龐上沾染着滿臉的灰黑色污垢,他卻毫不在意地用褴褛的衣衫擦了擦額角的汗水,就着自來水津津有味地啃起來一隻幹硬的誇餅,還不時對身旁年長的青年露出一個清澈而滿足的微笑......
不知為什麼,許是面前男孩苦中作樂的笑容太具有感染力,許是心疼他承擔着在他這個的年紀本不應該承擔的責任與重擔,淚水情不自禁地盈滿了我的眼眶。
而後,在黑暗與光明的交替中,我又來到了許多地方,看到了很多不同時期不同場合的那個少年。
在巴黎街頭的小書店用流利的法語吆喝着出售宣傳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的書籍的他、中國少年共産黨成立大會合影時意氣風發的他、北京與上海夜幕降臨後仍挑燈伏案工作的愈發穩重的他......直到臨刑前遍體鱗傷仍然微笑着對獄友說出“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的幸福吧”的他。
當我淚流滿面地轉醒,映入眼簾的是21世紀我的房間溫馨的布局時,我才明白方才我所經曆的那一切隻不過是一場夢。
可是真的僅僅是一場夢嗎?
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中國人民絕不應該忘記的一位英勇的革命烈士,陳喬年。
年幼時因為父親陳獨秀而遭到追殺與哥哥陳延年逃往上海,勤工儉學來到法國,革命信仰的轉變由此發生,在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舉為中共第五屆中央委員,在情同手足的哥哥犧牲後仍然義無反顧地接替哥哥的工作直至年紀輕輕犧牲于國民黨反動派的槍口下.......
曆史教材上未曾提過他,英烈傳記上隻留下記載他的隻言片語,相隔許久的曆史長河中隻留存着幾張模糊的照片與他在“職業”那一欄寫着“革命”的手迹......
無法準确叙述究竟關于他的哪一段記憶最令我印象深刻,但我永遠無法告訴别人,我曾親眼“見”過他,陪同着見證過他那段艱辛卻也異常光輝的革命歲月......
今世如他所願,故人若望江南,且折“桃花”相憶。
我想,是時候去龍華烈士陵園拜訪一下這位小英雄了。
吳雙 敬上
趙冠群 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