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書,是中華民族的情感檔案,也是更為鮮活的曆史。而烈士的家書,更承載着他們本真的生命、熾熱的情感、至深的親情,還有永不動搖的信念。9月30日是第九個烈士紀念日,讓我們重溫烈士家書,觸摸他們心中的家與國。
家書中是鐵血壯志,字字滾燙。
“決心與華北人民共甘苦,共生死。不管敵人怎樣進攻,我們準備不回到黃河南岸來。”這是抗戰初期左權将軍緻母親的信。
王爾琢曾是工農紅軍最年輕的參謀長,他曾慨然明誓:“革命不成功,堅決不剃須”。他還将另外一個誓言寫在了給父親的家書裡:“為了讓千千萬萬的母親和孩子能過上好日子,為了讓白發蒼蒼的老人皆可享樂天年,兒已決意以身許國!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這也是他最後一封家書。
家書中是希望夢想,照亮蒼穹。
“母親對于你沒有能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鬥争,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希望你,甯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這是抗日英雄趙一曼留給幼子的絕筆,重讀此信,寥寥數語,一字一淚。趙一曼沒能像大多數媽媽一樣看着孩子長大,但她用自己的犧牲,告訴兒子怎樣做一個中國人。
“親愛的媽媽,别難過,别嗚咽……兒女不見媽媽兩鬓白,但相信你會看到我們舉過的紅旗飄揚在祖國的藍天!”受盡酷刑的夏明翰忍着傷痛,寫下訣别家書,從容赴死。
“希望你像小鳥一樣,在自由的天空飛翔……将來在沒有剝削的社會中成長。”向警予犧牲前留給幼女的信中的美好憧憬,正一步步變成現實。
家書中是浩然正氣,響遏行雲。
“隻要有益于社會,什麼都是可以犧牲的。這是兒的志決,亦您老人家所深望處……”1933年,在皖南開展革命工作的共産黨員儲漢儀給母親的信中,表達了革命到底的決絕。
抗美援朝戰場上,志願軍戰士黃繼光給母親的信寫道,“男現在為了祖國人民,需要站在光榮戰鬥最前面……不立功不下戰場”。信寄出5個月後,他在上甘嶺戰役中用身體堵住槍眼,為戰友沖鋒開辟通道,犧牲時年僅21歲。
英雄從未遠去,豐碑永存人間。每一個烈士紀念日,都是一次家國記憶的喚醒,一次偉大精神的傳承。重溫家書、緻敬英雄,讓英烈精神如永不熄滅的火炬,指引我們砥砺前行。
統籌:吳炜玲
編輯:張歡
記者:徐偉、楊華、高銘、丁春雨、金劍、郭傑文
誦讀:陳兵、董千齊、沙青
海報:張歡
技術支援:相昌盛
制作:新華FM工作室
新華社音視訊部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