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博物·花間集丨夜涼如洗,桂花浮玉

作者:錦觀新聞
博物·花間集丨夜涼如洗,桂花浮玉

八月,亦稱桂月。

每至仲秋時節,

秋意漸濃,桂滿枝頭。

詩人楊萬裡曾如此形容桂花:

“不是人間種,移從月裡來。

廣寒香一點,吹得滿山開。”

谧夜之中,對月當歌,把酒賞桂,

叫人心曠神怡,神清氣爽。

博物·花間集丨夜涼如洗,桂花浮玉

△黑漆嵌文竹桂花紋長方盤 故宮博物院

桂花是中國傳統十大名花之一,

集綠化、美化、香化于一體。

自古以來,桂花便深受人們喜愛,

被描繪于文人騷客筆墨之下,

又盛放在鴻儒雅士庭園當中。

因其清雅飄逸、馨香四溢,

桂花被叫作“仙友”“仙客”;

因其花香清可蕩滌、濃可緻遠,

又有“九裡香”之美稱。

博物·花間集丨夜涼如洗,桂花浮玉

△攝于桂花巷 拍攝 王茹懿

中國桂花樹栽培曆史達2500年以上,

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追溯至戰國時代《山海經》:

“招搖之山多桂。”

屈原《九歌》中寫道:

“援北鬥兮酌桂漿,辛夷車兮結桂旗”,

可見當時就有桂花釀酒、做旗,

桂花不僅用于觀賞,

實用價值也得到展現。

博物·花間集丨夜涼如洗,桂花浮玉

△攝于桂花巷 拍攝 王茹懿

漢代至魏晉南北朝時期,

桂花成為名貴花卉與貢品。

晉《南方草木狀》記載:

“桂出合浦,生必以高山之巅,

東夏常青,其類自為林,間無雜樹。”

此時人們對于桂樹的生長習性已有所了解。

唐宋以後,庭園中栽培引種桂花、

吟桂賞花已蔚然成風。

詩人宋之問筆下有: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

詞人李清照曾贊道:

“何須淺碧青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博物·花間集丨夜涼如洗,桂花浮玉

唐代《酉陽雜俎》中載有吳剛伐桂之傳說:

月中有桂樹高五百丈,

“人姓吳,名剛,西河人,

學仙有過,谪令伐桂。”

明初之時,

形成中國曆史上的五大桂花産區:

蘇州、鹹甯、成都、桂林和杭州。

博物·花間集丨夜涼如洗,桂花浮玉

△紫檀嵌松石長方盆蜜蠟桂花盆景 故宮博物院

桂花既可遠觀近賞,亦能入馔入藥,

具去痰止咳、行氣止痛、活血化瘀之效。

早在宋朝,桂花便滋養着酒香茶濃。

桂花與綠茶搭配,

萃出滴滴清香茶液;

《避暑錄話》中有著名詩人劉禹錫釀制桂漿酒的記述:

“沉桂之烈,楚人所謂桂酒椒漿者,要知其為美酒。”

清代食譜《調鼎集》中,

記錄了一種将桂花與米舂粉相結合,

作成蒸糕的美食。

博物·花間集丨夜涼如洗,桂花浮玉

詩人符曾用桂花作餡包裹湯圓: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紅樓夢》史太君兩宴大觀園時,

也提到一樣“藕粉桂花糖糕”,

芳香撲鼻,香甜綿軟,

是屬于中國古代大家閨秀精緻高雅的“下午茶”。

博物·花間集丨夜涼如洗,桂花浮玉

到了今天,

人們仍醉于這傳統的古雅芬芳,

一層金桂一層糖,

入罐封存釀甜香。

桂花糖常作為輔料配以飲品、菜肴,

做成桂花糯米藕、蜂蜜桂花炖奶、

桂花蜜汁山藥、桂花酒釀圓子……

勾勒一抹時令風情,

點綴一味馥郁秋色。

成都作為全國著名桂花産地,

自北宋以來就有慶桂花節、舉辦桂市之盛況。

明朝成都詩人楊升庵著《桂林一枝》中描繪:

“寶樹林中碧玉涼,秋風又送木樨黃。

摘來金粟枝枝豔,插上烏雲朵朵香。”

而今,成都不僅擁有許多桂花園林與種植基地,

綠化帶、公路邊、小區裡也随處可見桂樹身影。

博物·花間集丨夜涼如洗,桂花浮玉

年年街頭桂花香,

伴着清風将秋日灌進每個人的鼻腔。

金桂澄黃像繁星,

銀桂純白如細雪;

丹桂豔紅似朱砂,

四季桂奶白若碎玉。

人民公園旁的小南街、桂花巷花滿枝頭,

桂湖公園、百花潭公園暗香浮動,

是成都限定的溫柔與美好。

△攝于桂花巷 拍攝 王茹懿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王嘉 責任編輯 何齊鐵 編輯 劉永豪 圖檔來源 故宮博物院、視覺中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