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工信部研究推進eSIM技術應用 産業鍊迎利好

作者: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 譚倫 北京報道

“目前,我部正組織相關機關,研究推進eSIM技術在平闆電腦、便攜式計算機及智能手機裝置上的應用,待條件成熟後擴大eSIM技術應用範圍。”9月15日,在網友詢問大陸是否有eSIM手機卡推廣計劃的問題時,工信部在官網作出如上答複。工信部方面表示,高度重視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堅持在確定使用者合法權益和資訊安全的基礎上,積極推動新技術新裝置的應用和推廣。

這番回複也再度推高了輿論對于國内eSIM卡産業發展的聚焦熱度。此前9月8日,智能手機巨頭蘋果釋出了iPhone 14系列新品,其中美國版本将用eSIM代替SIM卡槽,成為蘋果首次釋出僅支援eSIM的iPhone,這一調整,也令一向視蘋果為技術趨勢風向标的國内消費電子産業鍊的高度關注。

公開資訊顯示,eSIM 全稱嵌入式SIM(Embedded-SIM),與傳統SIM卡需要插拔不同,eSIM 直接嵌入在終端中,大大減少了裝置上的卡片占用空間,且可以通過無線遠端下載下傳方式 (OTA)進行更新,是以從誕生之初起,eSIM卡就被視為多終端連接配接和物聯網領域理想的身份識别硬體。

“目前eSIM卡主要還是用在物聯網終端上,但随着蘋果發力,手機公司應該會加快跟進節奏,尤其是國内廠商。”Strategy Analytics無線營運商戰略進階分析師楊光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此前三大營運商都已開始投資部署 eSIM 相關業務,在工信部此次明确牽頭下,國内eSIM卡的普及有望得到快速推進。

營運商領銜發力

雖尚未在手機領域大規模應用,但eSIM其實在國内部署的時間由來已久。早在2017年,中國聯通便首次開始試點eSIM獨立号碼業務,次年2月,在獨家獲得eSIM一号雙終端業務試點批複後,中國聯通同年3月開始正式了此項業務的嘗試。

在回憶為何由中國聯通來承擔國内eSIM卡初期落地的試點時,有營運商人士向記者透露,因為中國聯通終端管道業務在當年推廣得最好,由其來拓展市場符合商業規律,從結果看,eSIM其後也收到了不錯的回報效果,為随後營運商大舉進軍eSIM市場鋪好了路石。

2018年12月,中國電信也正式入局,并在上海、廣州、深圳等七地開啟eSIM一号雙終端業務。2019年3月,中國聯通将eSIM可穿戴裝置獨立号碼業務從試點拓展至全國。

“與現在一樣,eSIM在國内推廣初期基本上是圍繞可穿戴裝置為主,尤其是智能手表。”C114通信網主編周桂軍向記者表示,早期營運商在引入eSIM卡時,意圖打開智能終端市場本身就是一大動力,而這一驅動因素,如今仍未過時。

周桂軍認為,從應用布局的方向來看,營運商的政策非常明晰,推廣eSIM的主要目的便是瞄準物聯網市場,以此開拓新的業務增長點,而這點從營運商随後申請拓展物聯網eSIM應用的官方政策中能夠看出。

在2020年初釋出關于中國聯通開展物聯網等領域 eSIM 技術應用服務的批複後,同年10月,工信部釋出批文,同意中國移動、中國電信開展物聯網等領域 eSIM 技術應用服務。工信部指出,為适應網際網路行業應用加快從消費型向生産型轉變的需要,原則上同意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在全國範圍内開展物聯網等領域eSIM技術應用服務。

楊光認為,自此三大營運商正式确定了eSIM在國内的發展方向,也打開了eSIM的市場。而從目前的應用情況來看,物聯網涵蓋的範圍從廣義上包括手機和車聯網,而後二者正是目前eSIM最具潛力開拓的兩大市場。

記者注意到,在2021 年年底釋出的《“十四五”資訊通信行業發展規劃》中,工信部也已明确提到,推動人工智能、大資料、區塊鍊、邊緣計算、嵌入式 SIM 卡(eSIM)、先進計算和量子計算等新興技術應用,深化新技術新業務在垂直行業和領域的拓展。業内認為,這将進一步加速eSIM卡在國内市場的普及。

手機端普及尚存多重挑戰

工信部方面的表态,給予eSIM卡進入智能手機釋放了更多積極的信号。但在業内看來,eSIM卡要進入手機,至少還存在多重挑戰。

記者從營運商處了解到,符合安全監管層面的要求是eSIM卡目前成為手機标配的一大阻礙之一。“根據工信部的要求,目前手機個人開戶要求身份實名制,SIM卡在這一方面的技術非常成熟,突然換成eSIM卡,則會面臨一定的安全風險。”一位營運商人士向記者表示。

周桂軍表示,這也是長久以來營運商終端部門對于在手機側推行eSIM卡非常謹慎的原因。“像智能手表、共享單車這類目前普遍使用eSIM卡的物聯網裝置,入網标準還無法與普通SIM卡相比,是以如果手機廠商想要搭載eSIM卡,肯定還需要經受更多技術檢驗,以及監管部門的認可。”

華西證券分析師宋輝則在研報中指出,eSIM 手機端的核心挑戰是營運商互聯互通。對營運商而言,通過SIM卡實作了對使用者精确、牢固的管理,而eSIM可通過“空中寫卡”實作遠端配置,更可以批量開通、靈活變更簽約和變更營運商。使用者轉網門檻降低,營運商對于使用者控制力降低。 尤其目前作為偏存量消費級市場,手機側的eSIM政策推進相較于物聯網應用,仍需産業鍊各方協同合作推進。

同時,研報指出,手機終端相對于物聯網連接配接裝置,有着更高的安全性要求。涉及到證書統一、号碼及營運商對接、以及采用遠端下載下傳空中傳輸時可能存在的網絡安全問題,仍需要營運商、終端廠商、APP 廠商、卡商、晶片商多方進一步開放合作,協同研究推進。

此外,據記者了解,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下屬的電信終端産業協會也正在制定相關的手機搭載eSIM的國内規範标準,而隻有在其正式釋出後,手機eSIM卡才有可能向商用更進一步。

楊光表示,在符合監管要求并通過審批前,手機eSIM卡無法得到太多市場的檢驗與回報,是以産業上下遊的推進速度也會相對緩慢,是以消費者要用上尚需等待一段時間。不過随着巨頭們的入局,預計産業生态鍊的形成速度會加快。

世界移動通信協會預計,到2025年,中國将有 20%~35%的智能手機通過eSIM連接配接。2025年,中國也将成為全球最大的eSIM智能手機市場,約占全球eSIM智能手機連接配接數量的五分之一。

晶片産業鍊最先受益

手機eSIM卡市場的繁榮或許尚需時日,但eSIM的增長卻是穩定且可預期的。Counterpoint最新市場研報指出,得益于嵌入式技術提供的靈活性、成本效率、 安全性和其他衆多優勢,預計2021 年至 2030 年間将有超過 140 億台 eSIM裝置出貨,到 2030 年,eSIM将成為所有蜂窩連接配接裝置類别首選。

而市場拆解資訊顯示,eSIM産業鍊上遊主要為CA認證機構、eSIM晶片廠商和終端晶片廠商,中遊則包括eSIM平台供應商、電信營運商、eSIM終端和模組廠商,而下遊則是企業使用者和消費者。這也意味着,除營運商外,包含産業上遊的晶片廠商與位居中遊的晶片模組廠商成為産業拉動效應的首要受益方。

記者從營運商終端方面的人士了解到,由于目前在物聯網裝置與産品方案上進行單獨更新搭載eSIM的成本較高,在晶片模組上內建eSIM功能成為市場主流選擇。包含移遠、SIMCOM、美格、廣和通在内的國内頭部蜂窩模組廠商都已推出eSIM産品,以滿足市場需求。

對此,華西證券研報指出,與傳統SIM卡相比,eSIM的核心是引入遠端SIM 配置(RSP)平台。同時,過去營運商掌控着SIM 卡的定制和發行,而現在一些終端客戶可以簡化與營運商對接的流程,甚至直接找到晶片廠商。

以國内eSIM晶片領頭廠商紫光國微為例,基于占有國内SIM市場近60%份額的優勢,其在eSIM業務近年來增勢明顯,旗下自主研發的超級eSIM芯成為代表性的國産eSIM芯,并在2021年中标了中移物聯網7000萬顆eSIM晶圓采購大單。

“從功能和尺寸來看,eSIM本身便可視作一塊内嵌在終端裝置裡的小型晶片。”楊光表示,這也決定eSIM的出貨将直接帶動其晶片制造廠商的規模。從這一角度觀察,eSIM晶片産業的勢頭才剛開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