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核桃生物學特性及其适宜栽培環境條件

作者:青錢柳

山核桃的生物學特性及其适宜的栽培環境條件

王國宏

山核桃是我國重要的木本油樹種,其果實是我國著名的4種幹果之一,營養價值高,收獲壽命長,生态經濟效益好,發展前景好。

山核桃生物學特性及其适宜栽培環境條件

1 生物學特性及其适當的環境條件

1.1 特征 山核桃是核桃,山核桃是落葉樹。樹木高達20米,胸徑60厘米。樹皮灰白色,光滑,小枝條細,單羽毛狀複合葉片,有5~7片小葉,小葉紙梁,下垂,生在同一隻梗上,總梗從當年的樹枝葉或内燕鷗,雄性5~7片;果實為卵形,卵形圓,有四根肋骨,果實核為卵形或橢圓形。開花期為4月中下旬至5月,果實成熟期為9月。山核桃在閩南的年壽命約為8個月。發芽于3月下旬開始發芽,4月中旬至5月上旬開花,5月中旬至8月底生長,9月上旬成熟。葉子在10月至11月落下,從11月冬眠到次年的2月。初果期為8~12年,一般16~20年有一定數量的果實,果實季節25~50年,50年後進入穩固下降,結果壽命可達100年。

1.2 适宜環境條件 山核桃原産于浙江省天目山和閩南山,宜涼潮濕,不耐高溫幹旱,需要一定量的低光照,光不強。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無嚴寒酷熱,年降水量1300~1600mm,年平均濕度75%~80%;山核桃屬于深根樹種,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但pH值為6.0~7.0,受石灰岩風化為最适宜的黑石灰土,雖然它可以生長在酸性土壤上,但生長較差。

2 生産栽培管理技術

2.1 選擇好的種子 為了提高山核桃的品質和産量,應篩選和采用高品質的種子來源。建議選擇20~30年齡強、生長旺盛、早熟、果實皮薄、産量高、抗性強的樹齡,在果實豐富的時期優良的單株作為播種母樹。播種期為9月下旬,商品收獲後果實7~10d,山核桃果實表皮從綠色變褐色,收獲時外皮裂開。收集的果實分布在通風良好的房間中,用于秋季播種。

2.2 苗種精細 由于山核桃籽粒含油量高,為了防止其種子貯存變質,發芽率下降,山核桃幼苗應在當年10月中旬進行,采用後續播種,配合播種方法,以達到高播種率、整齊的育苗效果。建議選擇排水良好的半陰坡沙土和疏水密閉的森林作為苗圃。投足基肥,采用帶狀播種法播種,引線25~30cm,株距10~12cm,覆寫土壤2~3cm。覆寫草地,注意做好預防齧齒動物和動物的危害。次年,育苗後加強苗期管理。新出土的幼苗弱、陰、怕強光、幹旱和積水,要做好遮蔭、灌溉和防止積水,同時适當施肥、除草和防治蟲害。當幼苗高度在50cm左右時,可以走出苗圃植樹造林。

2.3 林地山核桃選型要求嚴格,選植林地應基于其生物特性和适宜環境的要求,進而做出"選樹适宜",這是山核桃造林成功、實作穩定生産的基礎。要選擇中低山麓、山麓、山麓海拔約200~700米、濕、涼、陽光明媚、避風的部分地區是合适的。500m以下的陰坡可選為半陰坡,500m以上為半陽坡,要求深層疏松肥沃土層,透氣性好,pH值為弱酸性砂土為最佳。深峽底部的低光和丘陵地帶的土壤貧瘠,土壤闆塊強,光線強,溫度高,濕度小,會造成山核桃生長不良或很強,不适合造山核桃林。

2.4 根據造林和節水土的實際要求,分别采用水準帶和塊狀土地整地整理方式種植。坡度平山,水準帶用于整塊土地,坡度較大用于塊整地。有種植季節,冬季和早春。種植孔規格為50cm×50cm×40cm,植樹密度為450~600株/hm 2,種植前對洞房進行施肥。山核桃根中單甯較多,長期暴露在空氣中,容易氧化變黑,影響成活率,應種植幼苗。苗後不應超過2d,并用根粉泥根,種植時,注意避免對根系造成損害,造成幼苗死亡。山核桃植樹造林采用不同品種進行塊狀混合種植時,可有效提高森林的抗性,提高産量。

2.5 護理管理

2.5.1 中耕除草 6月新增植樹造林除草土一次,夏季要做好遮蔭工作,以免發生曬傷,第二年後,每年兩次,5-6月底,各一次。建議使用人工除草除草,并在林地中鋪設草地,可以起到保濕,隔熱和減少雨水洗滌的作用。在幼兒期,我們應該将灌木闊葉樹保持在種植孔的外圍,以覆寫陰涼處。結果 果實深度翻轉土壤并施肥。

2.5.2 水肥管理 加強水肥管理是促進山核桃樹體生長發育、增強樹木潛力、保證高産量穩定生産的重要舉措。對于5年内種植的山核桃林,每年施肥1~2次,主要是農場肥料、微生物肥料。施肥方法:沿樹冠周邊挖弧形溝渠,或采用形狀良好的溝渠,垂直、水準溝每隔一年輪換施用一次,深度在20~30cm,并覆寫土壤。無果樹5~10年,3月初施肥1次,每株施肥量500g,土壤生物導體加高氮磷低鉀型三元複合肥1kg,每月1次,每株施肥量為1公斤,土壤生物導體加高氮低磷高鉀33型複合肥1.5公斤;山核桃種植後,要做好防旱防洪工作。果實發育擴大期,在持續幹旱天氣的情況下,實行澆灌灌溉,保障森林分産穩定,在天氣持續下雨的情況下,要及時排水,防止因林地積水,造成樹根腐爛。

2.6 人工輔助授粉山核桃為風媒花卉,花期自然授粉不足,且極易受到低溫、強風、降雨等不利天氣的影響,坐果率低,一般隻有10%~15%,甚至更低,嚴重造成産量減少。是以,必須每年進行人工輔助授粉,以提高坐果率,減小年規模,增加産量和收入的經營目的。人工授粉方法如下:将散粉或鮮分散的粉狀物收集下來,暴露在1d中,除去雜質,收集花粉儲存在室内陰涼處,或将雄花序直接綁在棕色闆上,鋪展在室内幹燥處儲存,備用。注意花粉不應被抑制或發燒,以免失去活力。當雌花柱的頭部變紅并分泌粘液時,就是人工授粉的時候了。授粉方法有2種,一種是将花粉收集到由3層紗布制成的花粉袋中,綁在長長的竹竿或木杆上,在樹冠上方輕輕搖晃和搖晃,另一種是将棕色薄膜與雄花序列直接綁在森林中樹枝的上部和中部的布上, 布料懸挂密度為60片/hm 2.授粉應該是晴天或多雲的,有最好的微風和工作時間在日出和9 a.m之間。人工輔助授粉可提高有效坐果率30%左右。

山核桃生物學特性及其适宜栽培環境條件
山核桃生物學特性及其适宜栽培環境條件

2.7 整枝修剪 為了栽培樹冠開口的樹形,應修剪山核桃。每年冬季冬眠期,森林樹木砍斷茂密、重疊、病枯的樹枝,将樹枝修剪保持在20%以内。當幼樹長到5~6米高時,可以稍微砍掉樹幹,促進側枝的生長,擴大樹冠。

2.8 病蟲害防治 山核桃常見病害包括山核桃腐病、山核桃腐病、山核桃枝病、山核桃病蟲病、山核桃蚊子(山核桃芽)。

2.8.1 山核桃腐爛 細菌主要從樹上侵入傷口,老樹果實豐富,樹患嚴重。特别是,當病斑發展到分支周圍7d時,它會導緻分支或整個植物的死亡。治療:利用尖銳物體将病斑及周圍樹皮,深入到木頭中,再用氧乙酸藥劑100倍施用病斑及其周圍環境,間隔15d左右進行預防和治療。

2.8.2 山核桃枝病做好幼樹防凍防曬工作,及時清除受感染的植物和病枝,除去焚燒處理,切斷刷殺菌劑,主要藥物可用90%細菌清除300倍液體,多杆菌1000倍液體或70%甲基吐氮酶。

2.8.3 山核桃 從3月底到4月初,當蚜蟲簇對山核桃樹梢和芽有害時,噴灑40%氧化果實乳液1500倍的液體,或刮傷成樹的皮膚塗層處理,即在樹幹胸部高處上下刮2個寬5~10cm的半環, 刮掉舊皮,将皮膚染成綠色,環塗40%氧化水果5~10倍液體,然後薄膜包紮。

2.8.4 山核桃芽 4月中下旬,山核桃開花首次開花時,森林噴灑了50%乙酰氨基磷1500倍的液體,以防止成蟲在樹上産卵。根據幼蟲危害,40%氧化果實乳液1500倍噴霧去除樹冠。

2.9 及時采收,如果采收過早,油品未完全轉化,導緻堅果不完全加工,影響品質。商品水果收獲一般在白露3~4d後,果實布通變成黃褐色,百吉餅與堅果分離,果實柄産生脫層,果實開始脫落,即收獲期。收割時,用竹竿周圍輕輕拍打,注意不要傷害樹枝,裸露芽,以免造成明年減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