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趣 春韻 春清音——讀李忠春新著《春趣集》想到的

作者:每日

張傳生

2022年盛夏時節,我幾十年的老朋友李忠春同志用微信發來剛剛初步編排完畢的書稿《春趣集》。這是作家繼《人事與本事》、《深情淺論》兩部著作出版後,又一部精品力作。我如饑似渴地認真讀着。字裡行間餘墨飄香,讓我浮想聯翩,感慨萬千。

《春趣集》這個春光閃耀的書題,初讀即情趣頓生。耄耋将軍著名書法家邵華澤揮筆題寫書名,為本書增光添彩;畫家劉新特意畫的鄉村風格鮮明、充滿盎然春意,人物栩栩如生,意境妙趣無窮,思想藝術俱佳的十多幅插圖,文畫相映成趣,藝術魅力互生,增添了書的大俗大雅,趣味橫生,春趣亦然。

春趣盎然

趣味橫生,魅力無窮的《春趣集》,是作家對于童年,對于青春時代童心,童趣的回憶;是對模糊而又清晰的故鄉,故土那些似流水的往事和動心、動情、動人的趣聞轶事的難以割舍,難以忘懷!

當讀過那一篇篇餘墨飄香,字字珠玑,句句生輝,原汁原味的散文力作之後,讓每一個讀者回味無窮,意趣盎然。

春趣,春韻,春清音,把你仿佛帶到魯東南春光明媚,春色滿園,春風送暖,春意盎然的百花世界,滿山遍野的櫻桃花,桃花,杏花,梨花,棗花,蘋果花,山楂花,栗子花,讓人沉浸在花的世界,花的海洋。

在《春趣集》裡,讓人們更加興奮的是每篇散文大作中所呈現的“趣”字,它是童心的回歸,是童趣的激動,是“春趣”對遊子的呼喚,是一條無形的風筝線,牽動着在外謀生的每一個忙碌的人。

春,是一年四季第一個季節,夏曆正月至三月;春,指一年。牛僧孺《席上贈劉夢得》詩:“粉署為郎四十春,今來名輩更無人。”春天,是生機勃勃,春意盎然,陽氣上升,萬物複蘇,陽光明媚,春暖花開,蜂忙蝶飛,春風和煦,生氣蓬勃,令人神往的季節。

青春,指季節,因春季草木一片青蔥,故稱“青春”,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指人們的青年時期,“春趣”是指陽光明媚春天,人們青春年華的情趣、趣味。

正當春趣盎然、春光明媚的日子剛剛過去,夏天的大門洞開的時日來臨時,作家李忠春奉獻出沉甸甸的新作《春趣集》,使我情不自禁地回到了物資匮乏,而從來不缺乏童心、童趣、童雅興的童年時代,回到春趣,春韻,春清音的春意盎然青春時代,青春年華的時光,是多麼美好,多麼有趣味,多麼令人神往!

我與作家李忠春是同鄉,讀《春趣集》每一篇文章,都有同鄉、同音、同樣童年生活和青春時代的感覺,讀着那一篇篇散發着故土清香味兒,飄灑着每種植物花香的馨香味兒,令人陶醉,像是暢飲甜蜜的蜂蜜,又像是狂飲甘霖般的陳醇老酒,酣暢淋漓,流連忘返!

當春光明媚,春風拂面,百花盛開,春意盎然的時刻到來時,五蓮山、九仙山的杜鵑花的芳香,淮河,淮河兩岸的杏花,桃花,梨花,蘋果花盛開的季節到來時,春趣,春韻,春清音溢滿滿山遍野時,作家的鄉情,鄉愁,鄉思爬上心頭,故鄉那棵杏樹花開了嗎?“最讓我刻骨銘心的記憶,還是我老家園内那一樹春色。那棵老杏樹上,在紅白相間,耀眼奪目的簇簇杏花中,小蜜蜂們在花蕊中開懷吸吮,盡情放歌,蝶兒們在枝上翩跹起舞,參與伴舞,整個院子在沸騰着。”

大地開始奏響春的旋律,最早的春趣當是“聽春”,此時,雷聲,風聲,雨聲,蟲鳥聲,聲聲入耳;最有意思的春趣是“打春”遊戲,爬樹,捉雀,捉迷藏,下河摸魚;最為深刻的記憶是“聞春”,到空曠的原野,去聞大地散發的陣陣清香,有沾着露水的草香,有飄着甜味的花果香,還有氤氲在薄霧中的泥土和雨水香。

“五蓮不僅有清山秀水,更有一種獨特誘人的五蓮‘味道’,讓我們記憶猶新。它帶着母親的關愛,勤勞,精巧。母親用特殊手藝,用春天新鮮蔬菜做成的家鄉美味,牢牢印在了我的味蕾中,留下了保持至今,頑固至極的飲食習慣和口味偏好;東鄰大娘家那棵香椿樹上的頭茬香椿飄出的陣陣香味,讓我垂涎欲滴;碧綠欲滴的頭茬韭菜,讓我想起餃子的香味。遠遠望着菜園裡鮮嫩碧綠的菠菜,芹菜,黃瓜等,我們那填不飽的肚子就咕咕叫起來,好像聞到了那陣陣香味。”

在故鄉五蓮山野丘陵上的小果光蘋果,飄着青菜香味的小豆腐,讓人垂涎欲滴的白面饽饽,滿山遍野的小酸棗和不知名的野山果,點綴着像一幅幅濃墨彩抹的山水畫,景景秀麗,四季可看,是五蓮山人終生的精神家園,更是外鄉遊人難舍的世外桃園。

兩行深深的腳印

作家李忠春,在三十多年的記者生涯中,寫出了許許多多脍炙人口的新聞稿件,這是他應當做,并且是應當作好的,這一切,他做到了,并且做得十分出色。在作好新聞工作者的同時,他撰著了數百篇雜文,政論文和散文,見諸于全國性報刊,成為一名有成就的現代作家,用他那如椽巨筆為時代鼓與呼,為故鄉的春趣,春韻,春清音填詞譜曲,唱贊歌。

正如南方老朋友所說:“2006年8月12日,李忠春在《人民日報·文學作品》版上發表了一篇長篇散文——《通往家鄉的路》,文章開頭這樣寫道:‘我是一個鄉情比較重的人,家鄉那香味四溢的泥土,碧綠欲滴的麥苗,蝶飛蜂舞的杏花,時時氤氲在我的思緒中,徜徉在我的夢鄉裡!”

是啊,這是他的真情實感,可以說,自從離開家鄉在外求學、工作、生活,李忠春每時每刻都惦記着家鄉發生的每一個變化。老師、同學、家鄉的每一個資訊,都牽動着他敏感的神經,哪怕是再細小的一件事,也會讓他的心靈得到滿足。每次閱讀家鄉來信,翻看家鄉的《日照日報》,或者親朋相見,老鄉聚會,能了解到家鄉同學和朋友們取得的每一個令人鼓舞,讓人欣喜的成就,都是他最大的精神享受。

南方老朋友将李忠春不忘初心,對故土的留戀,對同學,朋友,家人的深情流淌在筆端。這深深的情,濃濃的意,化作春趣,春韻,春清音,飄灑在春色的百花園中,成為天籁之音,震撼着每一個人的肺腑,感動着每一位親人。

李忠春在新聞記者與作家兩種身份中,互相轉換,互相輝映,走出了兩行深深的腳印,令人歎服。

我與李忠春相識、相交三十五年時間,他是一個樸實誠懇,溫潤如玉,謙恭有禮,文質彬彬,是當今人中少有的古雅之風,自古人們常言“文如其人”,他的篇篇作品,如其本人那樣質樸真實,不事雕琢,原汁原味,大巧大雅。他從事新聞事業,業餘堅持創作,三十多年,一路走來,留下了兩行堅實,有力,深深的腳印,形成獨特的樸實與巧雅的創作風格。

在人民日報工作二十多年,曾在《人民日報》群工部任記者,到中宣部挂過職,在總編室任過職,到吉林省任過站長,采寫了大量的新聞報道。采寫了大量批評性報道、内參稿件獲得各種獎項。

曾在《人民日報》發表許多時事社會評論,在人民網開設過個人專欄,在《中國青年報》、《勞工日報》、《雜文報》、《中國電力報》發表了大量的評論和雜文,有些時評獲得各種獎項,成為人民網十大網評侯選人。這些文章或針砭時弊,抨擊醜惡,或呼喚真善美,誠信美德,直抒胸臆,心有所感,不平則鳴,抒發心志和真摯的情懷。

長期以來,李忠春除了作好本職工作發表了大量新聞稿件的同時,在中央級報刊發表雜文,随筆,評論文章百餘篇,并有三部文集出版,有的作品被選入大學,中學寫作參考書。

他撰寫了三十多篇十多萬字的新聞業務理論研究文章,在全國權威的《新聞戰線》、《中國記者》、《中國新聞年鑒》等刊物上發表,他撰寫的新聞工作研究,新聞工作經驗作品多次被收入中宣部有關文集,在新聞界産生很好的反響。

作家李忠春,由一位普通的新聞工作者,華變為新聞專家、學者,成為著名的新聞專家,作家。

學者 專家 作家的煉成

作家李忠春撰著出版幾部著作,對于我來說,既不感到驚訝,更不感到突然。根據他的文才,他的學識,他的曆練,他的文學修養,他的生活積累,生活經曆和文學基礎,文學積澱應當出版更多,更厚重的著作,我仍然在期待着!

當我打開《春趣集》卷首,(《希望,流淌到筆端》——《日照日報》記者訪談錄)作為“代前言”。

這是我的老朋友,《日照日報》著名記者、總編南方12年前采訪李忠春所撰著的“訪談錄”,現在閱讀仍然感到十分新鮮、耐讀,文筆老辣,文才飛揚。他說:“李忠春同志出生于20世紀60年代初,日照市五蓮縣人,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父親是20世紀50年代入黨的老黨員,為人熱情,耿直正派,可以說疾惡如仇,而母親則少言寡語,心地善良。這些在他身上則有機結合在了一起。忠春是性情中人,率性而為,對人生,社會,不能說領悟得多深多透,但也品評出了一些道理,積累了一些感想和觀點。他最信奉的一句話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做人一定要厚道,與人為善’,這話讓他印象很深。”成為他終生的座右銘。

李忠春老家地處五蓮縣最西北角,是日照市與濰坊市南端的諸城市阡陌相連,兩地分界線。與著名革命家,黨的“一大”代表王盡美家鄉諸城市北杏村僅3裡地。用他自己的話說:“我老家是個小山村,位于魯東南沂蒙山與濰坊大平原交界處,坐北面南的丘陵,一條河在村前蜿蜒流過。”這段描寫是真實的。但是,李忠春老家,五蓮縣汪湖鎮東雲門村,原先是高澤河和淮河交融處沖積平原上的一個富庶美麗,古老的文化底蘊豐厚的村莊,離村不遠處建有一座東漢初年的梁衡祠,一座土崮稱之為“衡台”。

梁衡于東漢初年,因寫諷刺朝廷的“反詩”,得到朝廷的通緝,他在渭河流域生活不下雲,隐居臨潼,離朝廷隻有幾十公裡,随時都有被捕、被殺害的危險。他是一個淡泊名利的文學家,博學名士,他怕暴露身份,為了生命安全,攜妻子孟光,走出函谷關,進入中原大地,他逃得越遠,越安全。

梁衡選擇天高皇帝遠的東夷之地,海曲逃難。梁衡落腳海曲後,遊曆高澤河入淮水石崮處,當地人們見他博學,崇敬他,保護他,并且幫助他建起安身立命之地,為其建了生祠。

梁衡是一位有骨氣的文學家,他在海曲和五蓮隐居期間,為傳播古文化方面,做出重大貢獻。

在東雲門周圍村莊,有大仲崮道觀,“漢王廟”,“關帝廟”,“張仙廟”,“碧霞行宮祠”挖掘出許多漢代墓葬,有許多出土文物,有些是珍稀貴重文物。

正如作家李忠春所言:“齊魯是文化之源,魯東南文化,淮河文化等,都是重要源流群組成部分。五蓮縣建縣時間雖不長,但文化深厚,曆史悠久,積蘊豐富。鄰近的莒縣、諸城、日照更是名人輩出,大家雲集。這就為五蓮注入了豐厚的文化資源禀賦。這裡既有享譽世界的作家,也有學貫中西的學者。”

“五蓮是齊魯文化,吳越文化,楚莒文化融彙的地域。文化的多樣性,方言土語的多元化,構成五蓮文化的深厚積澱。境内丹土文化,劉村文化,昆山文化,城仙文化,車村文化,李家莊子文化,以及白鶴樓,光明寺,孫膑書院,大青山,乃至《金瓶梅》誕生地和丁氏文化等,都曾是五蓮人民的驕傲自豪。”

這些曆史文化的傳承延續和發揚,如豐厚的營養,滋補着故鄉一代代的人民,作家李忠春更是受到故鄉古文化的滋補和營養。

作家李忠春出生的東雲門村,上世紀60年代中期,是全國庫區移民村莊的一面紅旗,農業學大寨的先進典型。1965年初冬,全國庫區移民現場會議在五蓮縣召開,現場參觀點隻有兩個,一個是東雲門村,另一個參觀點,就是戶部鄉龍灣頭村。這兩個村,都是因為原村址成為庫區水域,肥沃的土地已成為汪洋一片庫水,而被迫搬到山嶺薄地立村生存。東雲門村的村民從富裕的生活環境中,一下子被跌于低谷之中,他們沒怨天尤人,沒有怨氣,而是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挖山不止的無私奉獻精神,硬是用雙手劈山造田,用山石壘出一道道梯田,解決了移民後的口糧難題。他們在一片廢墟上重建家園,住着席棚子卻不等,不靠,不伸手往政府要,硬是咬着牙,建起了一個全新村莊,這種自強、自立,重建家園,重新回歸正常生活的精神,感動了全國各地參加會議的人員,東雲門和龍灣頭的精神,就是當時遠近聞名的五蓮精神,這種成為全國庫區移民學習和發揚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東雲門精神,從骨子裡傳承到作家李忠春的血脈之中!

自小浸潤在古文化,傳統文化環境中的李忠春,崇尚曆史文化名人,崇尚現代學者、專家,文學家,他憑着積極上進的精神考取了全國著名的重點大學——蘭州大學。大學畢業後,考取社科院研究所學生,畢業後成為《人民日報》記者,成為著名的學者作家。

人格魅力的鑄成

人格,指個人的尊嚴,價值和道德品質的總和,是人在一定的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統一。在社會主義社會,每個公民的人格平等,公民人格尊嚴受到法律保護;從個人來說,以主人翁的态度從事生産勞動,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自尊自愛,提高道德水準,才能養成高尚的人格,這是文化素養高,心理特征健康,品質品格高尚的文人氣質,也是一個人的魅力所在。

鑄就人格魅力,最關鍵的是自身文化素養的積澱和不斷提高;再就是文化環境的影響,家庭文化的影響;父母親言行的潛移默化,家風傳承的直覺教育和教養等,這些因素對一個人的成長和人格魅力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

作家李忠春自出生,到入學讀書,直至參加工作後,浸潤在文化底蘊深厚的社會環境之中。李忠春的故鄉山東省五蓮縣,是古文化積蘊深厚的山區縣,是北方的南端,南方的北端,是中國古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以丹土文化為代表的六七個古文化遺址的考古發現,中國的先民在5000年前,就活躍在這片古老土地上,是舊石器時期、新石器時期,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遺迹。五蓮縣南部東部受吳越文化影響很深;北部,長城以北是齊文化;西部和西北部完全是楚莒文化,曾經是三國鼎立。漢代曾設昆山縣,昆山以西七裡,漢代昆山侯國古城址。《前漢書·地理志》載:“昆山(縣)是琅琊郡51縣之一,為侯國。”昆山縣曆史上存在99年。五蓮縣在春秋戰國前後道教文化,兵學武功文化,方術文化,儒教文化,谶緯之學是發達地區之一,漢代開始佛教文化盛行。全縣境内有36座佛寺,3座佛塔,8座尼姑庵,34座道觀,3座龍神、仙姑廟,6座神仙廟。

建國前後,五蓮是膠州轄區,是青島文化;後歸轄于昌濰專區,濰坊市,屬于濰坊文化;1992年底五蓮劃歸日照,屬于日照文化。李忠春的家鄉東雲門村,曾屬于莒縣,莒北縣,後歸五蓮縣所轄,由于北鄰諸城,是以受莒文化,諸城文化,五蓮文化影響很深。特殊的文化環境和文化背景,養育和造就了作家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素養。

宗親家族文化的浸潤教化,孕育着作家的人格魅力。正如在文章《春風化雨潤親人》中寫的:

“吾李氏本山西平陽府洪洞縣東門裡人也,洪武三年(1370)分析大族,東實海濱。”屈指算來,如今已是近650年了。在這近六個半世紀裡,我的先輩們為了實作自己的願望和夢想,栉風沐雨,颠沛流離,從三晉一路走到東海齊魯,在古密州的濰水河畔紮下根來,在這裡繁衍後代,生生不息,留下了不懈奮鬥的足迹。我們雲門支系的先祖維翰、維正、維慶三兄弟,也是投親靠友,來到十幾裡外的古莒州的小山村生活,到我這一輩已是第六代了,曆經近一個半世紀的滄桑變遷,如今在這個小山村,也是枝繁葉茂的大家族了。

“狗年新春伊始,通過電子信箱,我敬收到本家爺們樹銀和族親們殚精竭慮,嘔心瀝血,廣征博集,精心編撰,荦荦十幾萬字的《昆陽石屋山陰李家家譜》。拜讀之後,百感交集,感慨良多,萬端思緒又回到了那片生我養我的土地,枳溝,喬莊,東雲門,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又回到了我的思緒中,夢鄉裡。”

“我的父輩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沒有受過多少正規教育,但他們都有着很好的文化修養,一些為人處事的至理名言,經常挂在嘴上,見于行動。家嚴經常這樣教育我們,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兄弟齊心,其利斷金;人心齊,泰山移。這些家教族訓讓我們受益良多。”

更重要的是父母親的言傳身教培養了作家的人格魅力。

人們常說:“父愛如山”這是一句大實話。誠如作家李忠春所言:“父親生活在最基層,是普通的老百姓。條件所限,父親讀書不多,也就是粗通文墨,但在我看來,老人有文化,有教養,通情達理,是個明白人,在做人做事上,留下了很多讓我們牢記在心,啟迪人生的格言”。這些話看似樸實無華,卻滲透着深刻的道理,蘊藏着豐富的智慧。

母親,是世界上最真實,最真誠,最偉大,最疼愛自己的那個人。作家李忠春在《母親的沉默寡言》一文中說:“回憶起老人在世85年時光,我總感到親切、溫暖、慈祥,但回想到老人說過什麼感人肺腑的話語,卻是少之又少,我腦海中隻閃動着老人不停忙碌的身影,好像不曾說過什麼話似的。”

母親小時候讀過書,粗通文字,能看書讀報。“有句老話說得好:沉默是金。少說多做,不尚空談,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才是做人的根本,母親就是這樣,默默地随着一切困難,把委屈和抱怨深深地壓在心中!”“沉默寡言的母親有着金子般的人品和性格。老人的仁厚、善良、奉獻,深深地影響着我們後人。”

受社會文化環境的熏陶,受家庭文化和宗族風氣暨父母親忠厚仁義的性格影響,作家李忠春潛移默化的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人格魅力。

作家李忠春在宣傳和新聞戰線上風風火火,走過了三十多年的風雨路程,給人們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很好的印象。凡認識他的朋友,對他的共同印象是:他具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紮實工作作風;吃苦耐勞,不怕任何困難的工作态度;耿介直白,表裡如一的性格特征;熱情大度,寬以待人,嚴于律己的行事風格;無欲則剛,清正廉明的行事風度;清心寡欲,兩袖清風的為官形象;道德高尚,清純,清白,清正,清氣的人格魅力;當然對于作家李忠春來說,他的為人處事的優點還有很多,值得他自己尊重和堅持,更值得我們效仿和學習。

鐵肩擔道義

作家李忠春的篇篇散文,帶有濃濃的時代氣息,散發着鄉土和莊稼的清香味道,來源于故鄉故土火熱的生活,不僅聲振源遠于後代,亦不同凡響于當世。掩卷回思,正像剛飲過醇厚濃烈的美酒餘冽猶在,清香遍體。

在《春趣集》中,尚選取75篇雜文政論,文字簡約,語言簡練,議論風生,铿锵有力,抒發心聲,針砭時弊,風格鮮明,酣暢淋漓。他的隽永深情,他的江湖道義,他的放誕不羁,率性而為,他的世事洞明而又心存悲憫,端的是閱盡人世冷暖,周遊世間滄桑,而不改赤子初心,盡顯一個知識分子的風骨和文人的社會良知。

為表達對一代偉人毛主席和革命前輩們的敬重,表達對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實作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的敬意,正直耿介的作家李忠春,揮灑如椽巨筆,在中國共産黨百年慶典前夕撰寫出《濰河岸邊的緬懷》發表于(2021年6月5日《人民日報》海外版);(《這沉甸甸的遐想》——同鄉對一位前輩人生心路曆程的探尋)(2021年6月24日《日照日報黃海晨刊》2021年5月于京);《心潮逐浪高》(2021年6月《人民日封包學作品》版約改稿,人民網,新華網轉發此稿)緬懷中國共産黨創始人之一的王盡美。

王盡美1898年出生在大北杏村,他家連續三代是地主家的佃戶,父親在王盡美出生前4個月病逝,祖母給地主家當傭人,母親靠紡線維持一家三口生計。7歲時給地主家小少爺當伴讀。母親經常給他講扶弱濟困,除暴安良的故事。失學後,村裡辦起私塾學堂,又有了讀書機會,1918年考取了濟南第一師範。開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活動。1920年,革命先行者李大钊在北京成立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王盡美趁代表山東學生到北大聯系事務之機,拜訪了李大钊,成為外埠第一批會員,得到剛出版的《共産黨宣言》,在李大钊引領下,确定了自己的信仰。1921年7月在上海參加了中國共産黨成立會議,接着在燕趙大地、青島海濱、淄博工礦,開展勞工運動,1925年8月19日,因勞累過度,英年病逝于青島,時年才27歲!

短暫的人生,濃縮了王盡美思想品格和價值追求,成為後人取之不盡的寶貴财富。

“1949年9月,開國大典前夕,毛澤東對參加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的山東代表馬保三等人說:‘革命勝利了,不能忘記老同志啊!你們山東要把王盡美烈士的曆史搞好,要收集他的遺物。’毛澤東還回憶道:王盡美耳朵大,細高挑,說話沉着大方,大夥都親熱地叫他‘王大耳’。”

1961年,同為一大代表的董必武在路過山東的火車上回憶起王盡美同志,便揮筆寫下了“四十年前會上逢,南湖舟泛語從容。濟南名士知多少,君與恩銘不老松。”董老深情的用詩句贊頌王盡美與鄧恩銘兩位山東參加建黨會議的“一大”代表。

作家深情而感慨地說:“一個偉大而光輝的形象,就像家鄉巍巍的五蓮山,更像那悠悠的濰河水,風範高聳,精神永遠,健壯着蓮山兒女的筋骨,滋補着濰河鄉親的生活!你又像一座耀眼的燈塔,照亮着齊魯兒女前行的路!”

“近日,家鄉日照排演的一部現代呂劇《先驅·王盡美》正式上演,消息再次引發我無盡的遐想!耳熟能詳的故事,優美動聽的旋律,親切溫馨的鄉音,和着蓮山濰水的風聲濤響,在我的心中激起陣陣波瀾,流動着,跳躍着,澎湃着,時而和緩,時而壯闊,時而咆哮!這份思緒,這份情感,是那麼沉,那麼重!因為它飽含着對前輩短暫厚重人生的敬重,也是後人不應該忘記的初心,應該牢牢記住的使命!”李忠春連篇累牍在報刊上宣傳王盡美的事迹,著書立說為王盡美樹碑立傳,是在宣傳中國共産黨的豐功偉績。

随着春天的腳步遠去,春趣,春韻,春清音的樂曲,仍然回響在作家腦際,伴随着未來的歲月,唱出更有春趣,更有清新春韻,更飄逸旋律的春清音,回蕩在五蓮山野,濰河水畔!

壬寅年夏日于濟南草芥書齋

作者簡介:張傳生,著名作家、學者,山東五蓮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金瓶梅》研究會理事,中國《水浒傳》學術研究會山東學會副會長。曾任職地方電力系統局長、黨委書記等多個職務。後調濟南,曾任《山東電力報》社社長等多個部門機關主要上司。出版有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散文詩歌、雜文政論、學術理論、曆史文化研究等十幾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