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一生的視角看保險——保險的跨時間配置設定資源功能

作者:Cindy的進化空間

“ 我們之是以曾經對保險出現認知偏差,一方面是因為保險業在大陸的發展曆史短,不過四十年;另一方面是财富積累尚未經曆完整的生命周期,相對缺乏完整的長期規劃。”

上一篇,我分享了“認識保險,我們從認識風險開始”。這一篇,我們分享保險的另外一個功能,即跨時間配置設定資源。近日讀陳志武的《金融的邏輯》,從“金融的核心是跨時間、跨空間的價值交換,所有涉及價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之間進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這樣的視角研究金融學,很有趣。好像很抽象,又很簡單。說“價值交換”有點複雜,我們站在第一人稱的視角,就了解為配置設定資源吧。什麼是跨時間配置設定資源?比如我們向銀行貸款,5年後把本金和利息還給銀行,我們就透支了未來錢,現在花。或者我們把錢存入銀行,5年後取出來本金和利息,未來再花這筆錢。保險也具有這種功能。保險讓我們現在的錢,在未來發揮作用。上一篇分享,我們知道保險幫我們構築了人生的防守體系,而且是未來足夠長時間内的防守體系。而随着保險功能的演變,這個防守功能也越來越豐富。

01 保險思想的萌芽

人類從來到地球就面臨各類風險,與此同時也萌發了各種應對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等等的保險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的“耕三餘一制度”,每年的糧食存儲三分之一,每三年就能存儲一年的糧食,以備不時之需。曆代王朝都非常重視這種“積谷備荒”的風險防範機制。比如古代镖局制度,這是大陸特有的貨物運輸保險的原始形式。

公元前2000年左右地中海一帶海上貿易中形成的“共同海損分擔”原則是海上保險的萌芽。又比如歐洲中世紀的基爾特制度,職業相同的一群人,基于互助精神組成團隊,互相救助,萌生了人壽保險的早期思想。

02 保險功能的演變

早期萌芽的保險思想圍繞了風險的防範和分散。保險公司或者類似的互助組織的收入來源是保費或者會費,能否盈利要看是否發生風險事件,有“賭”的成分在裡面,後來我們知道,算法的應用就使其更科學了。

如今,保險公司收到的保費,這些龐大的資金要好好加以投資利用,其自身盈利能力強了,就不僅可以在我們發生風險事件的時候給我們提供保障,解決我們面對的不确定性風險;還可以在我們可預見的、确定性的人生難題來臨時,比如子女教育、退休養老這些必經之路上需要大額資金的時候,幫我們提前做一個資金的規劃和安排。

為什麼要這樣梳理這個思路呢?對于疾病、意外等的風險防範,我們是站在當下的視角,找一些風險對沖的工具,我們也不知道風險是否會真的發生。但是,如果站在一生的視角,用一生的時間來看待保險,就豁然開朗,我這一生可能會遇到哪些不确定的風險、哪些确定的難題?需要提前做哪些規劃?我的資金該如何最優配置?這就是保險的跨時間配置設定資源功能需要幫我們解決的問題。

03 大陸保險業發展曆程

大陸從清末開始有保險公司,建國後主要經曆了四個發展階段。

從一生的視角看保險——保險的跨時間配置設定資源功能

第一階段,1949-1958年,這十年間隻有一家,即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現在比如中國人壽、中國再保險公司,前身都來源于此。

第二階段,1958年-80年代初期,人保從1958年開始停止保險業務;這是保險行業20年漫長的真空期。

第三階段,80年代初-2001年,人保恢複經營;打破獨家壟斷;成立平安、太平洋、新華、泰康、永安、華泰、中華聯合等。此外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初期,出現個人代理人制,這種營銷機制,對中國保險行業後續20年的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保險開始走進千家萬戶。

第四階段,2001-2020,中國加入WTO,很多外資公司來華,行業迎來高速發展;目前中國是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保費規模上看)。

我們可以看出,保險行業如今的快速發展也就是三四十年的曆程! 而與此同時,随着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個人所得提升、個人财富快速積累。這個過程又有多久呢?大陸個人所得水準的快速增長,也是從1990年之後才開始,也就是三十年左右的時間。

簡短對比一下發達國家。美國個人所得和人均壽命是從1890年開始呈線性增長,如今已經曆了一百多年的時間;美國中産及中産以上的有錢人在财富積累過程中,已經經曆了完整的生老病死的整個生命周期。美國中産相對來說就會非常清楚祖輩們的财産是如何積累下來,如何應對風險。

大陸就不太一樣了,由于積累财富過程短,大多數尚未經曆完整生命周期,風險對财富究竟會造成多大的影響,難免認知不夠。就像我們很多年輕朋友對刷信用卡、各種貸款都很接納,對投資也比較敢于出手;而對保險,卻不怎麼感冒。(當然,近些年網際網路保險的發展等因素,已經給市場帶來很大改變。)

04 站在一生的視角看保險

既然我們家庭财富積累尚未經曆完整的生命周期,我們祖輩父輩的家庭财務期限錯配是如何解決的呢?比如“養兒防老”,在傳統的農業社會裡延續下來的智慧就是養兒防老,某種程度上,子女就是人格化了的保險品、信貸品和養老投資品。又比如親戚間的“禮尚往來”,就是典型的跨時間價值交換,得到一份禮,就欠下一個人情,在别人有需要的時候,你會回禮,也還了那份人情。

當養育子女是跨時間配置設定資源的最主要方式時,農民規避風險和養老的境況就不是保險産品的好壞、股票的多少、基金的投資組合決定,而是由兒子的數量和品質決定,也就是傳統所說的“多子多福”。

但社會發展進步到今天,信貸、保險、投資等功能都可以通過金融市場來承擔。我們有能力站在一生的視角,提前規劃,提前做點什麼,比如做好家庭的财富蓄水池。下面的圖是不是很形象?確定身體健康,讓主動收入穩中增長;選擇好能帶來被動收入的方式,比如商業養老年金和教育金是我們尋常百姓能做到的;再就是提前把一些大額支出規劃好,盡量減少這個家庭财富蓄水池漏水的地方。

從一生的視角看保險——保險的跨時間配置設定資源功能

總結下,今天分享的主題是從一生的視角看保險,了解保險的跨時間配置設定資源功能。之是以單獨寫這樣一篇,一方面是想一起分析一下,為啥我們過去對保險不感冒,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既有保險行業的發展原因,也有大陸經濟發展階段和個人所得水準發展階段的原因;導緻我們财富積累的過程尚未經曆完整的生命周期,我們很少主動意識到要站在一生的視角來規劃資源如何配置設定。另一方面就是想,既然我們明白了上述道理,就真的該做點什麼,提前規劃,建立好家庭财富的蓄水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