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D光伏器件中接近外量子效率極限
研究背景
近年來,2D TMDs由于具有優異的光電性質,包括強光-物質互相作用、寬帶光吸收、本征鈍化表面和柔性等,引起了廣泛的研究興趣。是以,2D TMDs有望用于超薄和高性能光伏器件,這對下一代太陽能電池的發展至關重要。到目前為止,已經報道了許多基于2D TMDs的光伏器件。然而,大多數2D光伏器件的外量子效率(EQE)和功率轉換效率(PCE)面臨超過50%和3%的巨大挑戰,與理論極限存在較大差距。已經做出了一些努力來提高光伏效率。例如,提出了栅極調制來減少溝道中的俄歇複合,得到30%的EQE。據報道,單邊耗盡會抑制界面複合,實作71%的EQE,并應用摻雜來增加開路電壓(VOC),導緻PCE提高到1.55%。然而,性能的提升仍不盡如人意,這歸因于金屬-半導體接觸不良和溝道耗盡不足,導緻光生載流子分離和收集效率低下。一方面,不良的金屬-半導體接觸引入了中間能隙狀态和費米能級釘紮,導緻肖特基勢壘高度嚴重偏離肖特基-莫特規則。有限的肖特基勢壘導緻載流子分離效率低。并且金屬-半導體接觸不良也會引起界面缺陷态,作為複合中心,導緻光生載流子的嚴重複合損失,降低載流子收集效率。另一方面,溝道耗盡不足導緻擴散過程中光生載流子複合損失,進一步降低了載流子收集效率。是以,2D光伏器件中固有的光生載流子傳輸行為受到抑制,導緻實際光伏性能與理論極限之間存在較大差距。
成果介紹
有鑒于此,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周興副教授等報道了基于2D WS2具有無缺陷界面和無複合溝道的光伏器件,顯示出接近理論極限的92%的高EQE和5.0%的高PCE。高性能歸因于沒有界面缺陷和費米能級釘紮的範德華金屬接觸,以及沒有光生載流子複合的完全耗盡溝道,導緻本征光生載流子的高效分離和收集。此外,這項研究表明,該政策可以擴充到其他TMDs,例如MoSe2和WSe2,EQE分别為92%和94%。這項工作提出了一種建構高性能2D光伏器件的通用政策。接近理想的EQE為接近Shockley-Queisser極限的PCE提供了巨大的潛力。文章以“Approaching the 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 Limit in 2D Photovoltaic Devices”為題發表在頂級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