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夫須”是什麼草

作者:載幾

《詩經·小雅·南山有台》和《小雅·都人士》“台笠缁撮”之“台”,古代多解釋為莎草,現代多解釋為薹草(台,臺;通薹。《中國植物志》作“薹”。以下引用古籍作台)。

《爾雅·釋草》:“台,夫須。”郭璞注:台可以為禦雨笠。《毛傳》說,台是以禦暑,笠是以禦雨。鄭玄《〈毛詩傳〉箋》:“台,夫須也。都人之士,以台皮為笠,缁布為冠。”

莎草說。陸玑《毛詩草木疏》:“台,夫須。舊說夫須,莎草也,可為蓑笠。《都人士》雲‘台笠缁撮’,或雲台草有皮,堅細滑緻,可為簦笠,南山多有。”

在現代植物分類學中,薹草屬和莎草屬詩莎草科的兩個屬。是植物陸玑說的台草和莎草,可以作不同了解:如果其中的“莎草”,就是今之莎草,那麼“台笠缁撮”之台就不是今之薹草;如果“台笠缁撮”之台即指今之薹草(統稱),那麼“台笠缁撮”之“台”就不是今之莎草。我的了解是後者(詳見下)。

《本草綱目·莎草(香附子)》釋名:莎草又名水莎,就是《爾雅》裡的侯莎,《名醫别錄》一名夫須。并說“其草可為笠及雨衣,疏而不沾,故字從草從沙。亦作蓑字,因其為衣垂,如孝子衰衣之狀,故又從苔乃笠名,賤夫所須也。”

《本草綱目》裡所說的莎草,今正名香附子;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莎草,是指莎草科水莎草屬的水莎草。水莎草比香附子高大粗壯,也較香附子更為多見。古人所說的“莎草”,應該也包括水莎草。

李時珍說莎草在《名醫别錄》裡一名“夫須”,是望文生義。《名醫别錄·莎草根》的原文是:“味甘,微寒,無毒。主除胸中熱,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氣,長須眉。一名薃 ,一名莎,其實名缇。生田野,二月、八月采。”可見,《名醫别錄》并沒說莎草一名“夫須”。而其所的說莎草即《爾雅》“薃,侯莎,其實媞”,也即香附子。

薹草說。《辭海·薹》:“植物名。别稱彎嘴薹草、薹草。多年生草本,莖叢生,扁三棱形,葉片帶狀,質硬。莖葉供制蓑和笠用。” 《漢語大字典》:“薹草。薹草屬植物的泛稱;特指該屬的一種——彎囊薹草。”網上解釋:“ 薹草,多年生草本植物,莖叢生,扁三棱形,葉子很長,花穗淺綠褐色,生長在沼澤、水田裡,葉子可用來制蓑衣或鬥笠。”等。《詩經今譯今注》(楊任之著):(台)“又名夫須。沼池台草,莎草科,多年生草本。莖葉為編席織蓑衣的材料。”

《辭海》、《漢語大字典》、《詩經今譯今注》等所說的彎嘴薹草、彎囊薹草、沼池薹草、薹草,都是指現代植物學中的莎草科薹草屬植物皺果薹草。皺果薹草稈銳三棱形,高40-80厘米,條形葉幾等長于稈。生于潮濕地,溝邊或沼澤地。

皺果薹草不可能是“南山有台”之台草:其一,該種雖然葉子較長,但加較軟,并不光滑,似乎不适合編制鬥笠和蓑衣,也沒見說哪裡有用這種薹草編制織雨具的;其二,這種薹草莖較細,有節,莖上有葉,就是一種普通的草,其皮不能剝,是以不符合鄭玄“以臺皮為笠”之說;其三,這種薹草沒有“夫須”之類的别稱,在現代的文字工具書和《中國植物志》裡,都沒說皺果薹草即是《詩經》和《爾雅》之台。

那麼,被稱為“夫須”的“台”會是什麼植物呢?

我想到了小時候編織髯口(胡須)玩的“胡子草”。胡子草正名燈心草(或野燈心草)。燈心草有些地方俗稱蓑衣草,本草書籍中稱龍須草,是燈心草科多年生草本,莖叢生,直立,圓柱形,高可達1米,無節,莖内充滿白色髓心。古代供點燈和燭心用,莖皮纖維長、柔韌性好,古代用來編制笠帽、蓑衣、床席等。多生于山溪邊、林下蔭濕地、山溝淺水處及沿河坡地等。野燈心草形态與燈心草相似,隻是較細,高50—80厘米。

燈心草在《本草綱目》裡叫“虎須草”:“宗曰:陝西亦有之。蒸熟待幹,折取中心白穣燃燈者,是謂熟草;又有不蒸者,但生幹剝取為生草。···時珍曰:此即龍須之類,但龍須緊小而瓤實。此草稍粗而瓤虛白。吳人栽莳之,取瓤為燈炷,以草織席及蓑。”李時珍說的“龍須緊小而瓤實”是指野燈心草。可見,燈心草那時有專門種植。

《毛詩箋》說“以台皮為笠”,《毛傳》說“台是以禦暑”,即是燈心草皮編織的遮陽帽。可能是因為用台皮編織的草帽比較輕便美觀,故成為“都人士”的一種時髦。因為台皮薄軟,用其編織的鬥笠隻能用以遮陽,而如果編織遮雨的鬥笠,則要用未剝皮的台,如編席或編制雨具,則不一定剝皮。

結論:《詩經·小雅·南山有台》之“台”,應是指燈心草和野燈心草;《爾雅》“台,夫須”,或是燈心草和野燈心草的統稱。

“夫須”是什麼草
“夫須”是什麼草
“夫須”是什麼草
“夫須”是什麼草
“夫須”是什麼草
“夫須”是什麼草
“夫須”是什麼草
“夫須”是什麼草
“夫須”是什麼草
“夫須”是什麼草
“夫須”是什麼草
“夫須”是什麼草
“夫須”是什麼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