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發炎性腸病中的黏膜愈合:“營養支援”有無一席之地?

作者:T兄弟小站
發炎性腸病中的黏膜愈合:“營養支援”有無一席之地?

IBD營養相冊 - 第7名。

作者|孫偉,上海瑞金醫院消化科

來源|醫療消化通道

有關更多亮點,請單擊此處:

發炎性腸病的粘膜愈合:有營養補充的地方嗎?

腸粘膜發炎(MH)的進行階段與臨床狀況的持續緩解,住院率的降低和手術切除率有關,這解釋了為什麼MH越來越被視為完全治療和臨床試驗結束的目标。腸道MH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通過一系列必要的步驟修複組織結構和功能。這些步驟包括上皮細胞遷移和增殖,細胞分化,修複上皮屏障功能和調節細胞凋亡。很少有研究評估腸道MH對常量和微量營養素的需求及其對腸道MH的影響,絕大多數可用資料來自動物和細胞實驗。這些資料表明,補充特定氨基酸,包括精氨酸,谷氨酰胺,谷氨酸鹽,硫酸鹽,蛋氨酸,絲氨酸,脯氨酸,氨基酸衍生物和多胺對MH有益。在實驗模型中,發現來自未消化多糖的氨基酸和微生物産生的蛋白質對腸道MH也有一些益處。關于脂質支援治療,内源性前列腺素合成似乎對MH是必要的,盡管V-3和V-6脂肪酸的作用仍然存在争議。此外,我們多次發現發炎性腸病患者微量營養素中缺乏維生素和礦物質,并推測其中一些(維生素A,維生素D3,維生素C和鋅)對MH有益。在未來的臨床和其他研究中,應評估膳食化合物作為輔助營養幹預對發炎性腸粘膜MH的影響。

關鍵詞: 腸粘膜愈合;發炎性腸病;營養支援

資料來源:2015年發炎腸病;21:198–207

發炎性腸病 (IBD) 與腸粘膜變化相關,伴有免疫功能加重和病因特征不明。IBD 包括潰瘍性結腸炎 (UC) 和克羅恩病 (CD),兩者的特征均為粘膜慢性發炎的交替複發和緩解。在克羅恩病緩解期間,發炎的粘膜可以逐漸愈合到所有粘膜潰瘍完全消失的程度,但這一治療終點在臨床實踐中很難實作。對于UC患者,粘膜愈合(MH)被定義為腸粘膜所有可見區域沒有組織脆性,出血,糜爛和潰瘍。最近的研究表明,進行性 MH 似乎與持續的臨床緩解、改善預後以及住院和手術切除率降低密切相關。這就解釋了為什麼MH仍然可以被認為是CD和UC全面治療的目标和臨床試驗的終點,即使MH并不意味着治愈IBD。最近關于CD的專家共識表明,MH可以作為CD相關和可實作的目标以及長期疾病進展的預測因子。

盡管有大量關于IBD藥物治療的報道,但仍缺乏對膳食化合物和營養支援的研究,以改善IBD中的MH。當然,絕大多數此類研究都提到了膳食化合物對粘膜發炎過程的影響,并且該主題已在幾篇綜述中進行了讨論。

是以,本文重點研究先前推斷出可促進小腸MH的膳食化合物。我們概述了MH在IBD中涉及的機制,并檢查了該過程中潛在的有益飲食成分。為此,我們将整合并呈現來自動物和細胞模型實驗的有限資料與臨床研究。

1 腸粘膜愈合(MH)

腸上皮層是一個單細胞層,是腸道内容物與130多年前克勞德·伯納德(Claude Bernard)定義的"環境因素"之間的線。腸上皮在幾天内更新,作為腸道中化合物和微生物的選擇屏障。這種更新是通過多殼引擎幹細胞的不對稱絲化及其亞細胞的遷移來實作的。細胞分化成吸收和産生相關生理功能(如粘液和内分泌)的細胞系。完全成熟的細胞最終通過從誘導的細胞凋亡(脫落)過程中解離然後消失而剝離到管腔中。

在IBD中,由于缺乏上皮細胞,屏障受損,導緻固有層基質與腸腔中的化合物和微生物接觸。當這種損傷受到限制時,來自傷口邊緣的上皮幹細胞産生動态的上皮細胞,通過它們的遷移,重建上皮腸道的連續性,這一過程使得修複粘膜成為可能。随後,周圍的細胞增殖強化幹預以重建受損區域。在修複過程中,傷口附近的細胞通過細胞鱗的重組和微絨毛的損失而失去其經典的吸收性上皮細胞。這些細胞将突起(片狀假足)延伸到暴露的區域以閉合傷口。

當粘膜損傷更嚴重時,局部幹細胞的再生能力不足以治愈組織。在這種情況下,骨髓來源的間質幹細胞遷移到胃腸壁并分化成間質電荷細胞,例如肌成纖維細胞,其反過來參與粘膜的修複過程。在實踐中,我們還觀察到與正常固有層相比,結腸炎患者内在層中的成纖維細胞數量顯着增加。傷口愈合被認為是修複組織結構和功能的必要步驟,而纖維化是由腸粘膜損傷引起的對組織修複不良的病理生理反應。是以,科學界面臨的挑戰是找到在不促進組織纖維化的情況下加速MH的方法。

2 腸道MH相關機制

活動性IBD後的MH有許多不同的因素和機制。腸上皮細胞(IEC)中的信号通路調節可以促進增殖,遷移和抗凋亡。雖然詳細介紹MH中涉及的生長因子和細胞因子及其作用機制超出了本文的範圍(請自行參考有關此主題的評論),但MH的概述有助于我們研究營養支援如何改善MH。最近關于腸道MH的文章表明,許多蛋白質似乎參與上皮細胞和MH的修複。腸道傷口愈合取決于上皮細胞遷移、增殖、分化和凋亡的精确平衡。幹擾膳食化合物(特别是IBD中減少的成分)作為能量底物,合成代謝中大分子的前體以及具有信号傳導功能的試劑可以改善腸道MH。

2.1 細胞骨架的重塑和細胞遷移

細胞遷移是上皮細胞伸長并遷移到覆寫暴露表面的過程,這對于上皮細胞修複至關重要。腸道結構的破壞是慢性腸道發炎的共同特征。幾種轉膜蛋白建立并維持細胞間粘附。其中一種細胞間粘附媒體,稱為E-鈣粘蛋白,通過與溶酶和其他蛋白質的互相作用連接配接到肌因子細胞骨架,進而在細胞之間粘附。研究已檢測到UC上皮潰瘍周圍沒有正常的膜E-鈣粘蛋白和溶酶。Serialin及其化合物不僅是"細胞間粘合劑",而且是細胞内信号轉導途徑的內建組分,其将膜與下遊細胞質和細胞核連接配接起來。E-鈣粘蛋白對于傷口愈合過程中的細胞遷移至關重要。破壞E-鈣粘蛋白介導的細胞間連接配接可導緻細胞質β序列蛋白的積累,是以在β序列核素轉位後激活Wnt/毛躁信号通路。β序列蛋白/T細胞因子/淋巴增強因子結合因子轉錄因子複合物的形成最終導緻參與組織修複和重建的發炎反應中Wnt靶基因等基因的表達。上皮腸道中的細胞間粘附蛋白可能在細胞粘附形成和細胞遷移以及MH期間控制細胞信号轉導中起重要作用。Wnt信号還通過調節腎上腺素B家族中受體及其配體的表達來調節隐囊中的細胞定位。EphB信号參與上皮細胞沿隐藏軸的有序遷移。此外,積分器相關激酶在維持隐絨軸穩定性方面起着關鍵作用。

此外,三葉蟲肽(TFF)似乎通過E-鈣粘蛋白/序列蛋白複合物細胞間連接配接的生理變化來促進細胞遷移。盡管TFF肽被廣泛認為在催化活性以及保護和修複上皮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介導這些過程的細胞機制尚未完全了解。TFF肽提供了一種替代轉移途徑,當TGF β依賴性途徑受損時不受影響。

E-鈣粘蛋白的損失破壞了細胞間連接配接,導緻細胞遷移。繞線周圍的IEC會失去柱極化。這種形态變化是由于小GTP酶的活化引起的肌因子細胞增多糖的重組。例如,由上皮生長因子誘導的腸隐細胞遷移需要Ras樣GTP酶Rho(如RhoA)來恢複粘膜的完整性。在這種轉移中,上皮細胞失去其表型和功能特征,并獲得間質補給細胞的特征,這一過程稱為上皮間質轉化。上皮修複涉及嚴重依賴TGFβ途徑的過程。

2.2 擴散

Wnt信号通路通過促進與增殖相關的基因轉錄,促進上皮幹細胞和早期祖細胞的維持。腸道幹細胞龛中關鍵調節因子的表達由刺猬信号控制。小腸上皮中缺乏印度刺猬會激活腸道傷口修複系統。刺猬信号傳導限制了Wnt靶向基因在體内結腸隐生基質上的表達。病變粘連激酶(FAK,又稱蛋白酪氨酸激酶2)是一種細胞質酪氨酸激酶蛋白,可積聚在外骨骼粘附(即在細胞外基質中生長的細胞之間形成),具有調節細胞增殖和介導細胞存活的功能。在沒有FAK的情況下,葡萄糖酸鈉誘導的發炎損傷後結腸上皮修複能力顯着受損。這表明FAK是粘合劑媒體在對體内發炎損傷的反應中存活和增殖的調節因素。此外,IL-33已被證明通過促進上皮增殖和粘液産生,在上皮恢複和修複中起重要作用。相反,參與腸道上皮穩态調節的其他信号通路可以限制結腸發炎後傷口修複,例如Dkk1,這是一種抑制Wnt/β序列蛋白信号通路的分泌蛋白。事實上,缺乏Dkk1可以誘導與實驗性結腸炎後傷口修複相關的強烈增殖反應。

2.3 分化和上皮屏障功能

IEC遷移和增殖後,細胞分化形成正常的蓬松結構并恢複吸收/分泌功能。在參與分化的因素中,由成熟結腸細胞表達的印度刺猬通過負調節Wnt途徑在體外和體内調節其分化。FAK(蛋白質酪氨酸激酶2)也參與分化過程并介導以促進腸道神經膠質細胞的愈合。

上皮通透性增加是IBD的一個共同特征,盡管參與該現象的細胞機制尚未得到充分認識。是以,有助于調節閉合細胞之間細胞側間隙緊密連接配接并增強上皮屏障功能的因素可以促進腸上皮修複。最近的研究發現,蛋白C系統通過調節緊密連接配接的蛋白表達和促進MH來調節腸壁通透性。此外,腸細胞中的STAT5信号傳導不僅保護緊密連接配接的屏障功能,而且還促進腸粘膜傷口的愈合。除了促進遷移和抗細胞凋亡外,TFF肽還促進體内粘膜病變的愈合。随着與閉鎖蛋白的結合增加,TFF3肽已被證明可以通過提高密封的蛋白-1來穩定這些連接配接,該蛋白促進緊密連接配接的蛋白質,并通過将細胞質重新配置設定到細胞間膜中的ZO-1。相反,由于轉膜粘附受體E-鈣粘蛋白的表達抑制,上皮到間質的轉變可導緻緊密連接配接的破壞和IEC頂堿極性的消失。

2.4 枯萎

P53 介導的細胞凋亡在 IBD 的發炎狀态下很常見。是以,在必須分離錨依賴性上皮細胞以遷移到暴露區域的情況下,使它們容易失去巢凋亡的抗凋亡特性對于上皮修複至關重要。TFF3 通過激活 NFkB 對 IEC 具有抗丢失嵌套作用。除了促進主要信号通路絲氨酸/蘇嗪激酶PI3K / Akt的細胞存活(和細胞增殖和/或分化)外,絲氨酸/蘇嗪激酶CK2似乎是腸上皮内部穩定的關鍵調節因子,它不僅促進傷口愈合,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正常的IEC免受細胞因子誘導的發炎凋亡。CK2在調節Wnt和NFkB途徑中的胚胎發育和癌症方面的關鍵積極作用支援CK2可能對MH很重要的觀點。

2.5 與MH相關的其他因素

MH涉及許多其他因素,包括底物膜中的一些蛋白質,如層粘附蛋白(結腸MH中的細胞表面受體Trem2)和循環因子(如凝血因子XIII)。此外,一些酶(例如環氧酶-2)和IEC分泌的抗菌肽(例如β-defense 2)似乎也與MH有關。

最後,微小的RNA(miRNA)也可能在這些生物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例如,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IBD(特别是UC)患者發炎性粘膜miR-200b的表達減少,這表明轉錄後基因調節因子抑制了TGF beta 1誘導的轉錄上皮到間質的轉換并促進IEC的增殖。最後一種觀點進一步說明了腸道MH的複雜性以及所涉及的生物學行為的廣度。

互相沖突的事實是,參與愈合的特殊蛋白質在過度生産時會損害MH,這進一步使研究複雜化。例如,雖然增加基質金屬蛋白酶的活性對于腸傷口愈合是必要的,但過表達可導緻細胞因子升高後上皮愈合延遲。

3 膳食化合物在腸道MH過程中起什麼作用?

IBD 患者對 MH 的常量營養素和微量營養素需求仍未達成共識。據報道,在克羅恩病患者緩解期,微量營養素缺乏比常量營養素缺乏更常見。不幸的是,大多數研究都使用了動物和細胞模型,隻有少數臨床研究評估了特定宏量營養素和微量營養素對改善腸道MH的潛在影響。大多數對動物和細胞模型的研究僅限于探索MH使用營養化合物的效率,對所涉及的機制幾乎沒有研究。

3.1 腸道營養與腸道MH

IBD患者在疾病的活動期通常表現出較差的營養狀況。這種營養狀态的原因包括厭食,腸道吸收不良,腸道損失增加和分解代謝增加。腸道MH功能差也可以部分歸因于此。研究表明,IBD 患者存在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以及礦物質和維生素缺乏症。

Pineton de Chambrun等人報告說,對于CD患兒,特定的口服聚合物飲食可以有效誘導MH4。事實上,最近的資料也證明,特定的腸道營養素可以有效誘導cd兒患者的臨床緩解。全蛋白的聚合配方似乎比氨基酸配方對成人和兒童的臨床緩解更有效。

蛋白質、氨基酸及相關化合物

在IBD患者中,來自蛋白質的氨基酸可以作為合成大分子(DNA,RNA和蛋白質)的結構單元作為能量底物,作為發炎後粘膜損傷區域中生物活性代謝物的前體。食用蛋白質水解産品可以使身體比消耗整個蛋白質或氨基酸混合物更快地消耗氨基酸。據我們所知,沒有臨床研究來探索蛋白質攝入對腸道MH過程的影響。Jowett等人的研究表明,與低蛋白質攝入量的UC患者相比,高蛋白質攝入量的UC患者在緩解期間複發的風險增加了三倍。對這一結果的一種可能的解釋是有害氨基酸衍生物(如硫化物或氨)的代謝物的增加,這些代謝物是由大腸腔内容物中未消化的蛋白質的微生物分解産生的,當它們的濃度過高時,它們會抑制結腸細胞的呼吸。Jowett等人的研究表明,很難為MH建立最佳蛋白質攝入量,并為UC緩解患者推薦蛋白質飲食的最大安全劑量。

蛋白質 - 卡路裡營養不良與小兔子細菌性腸炎實驗中小腸粘膜的延遲修複有關。除了合成所有腸粘膜蛋白外,特定蛋白質的合成還可能有助于上皮細胞遷移,進而促進腸粘膜損傷後的修複。然而,膠原沉積必須嚴格控制,因為過量的膠原沉積會導緻基質降解後的纖維化(特别是通過IL-13作用)。

動物模型和細胞實驗提供了證據,證明膳食衍生的化合物(和相關代謝物)與腸道傷口愈合有關。來自氨基酸來源的化合物已經在各種破壞性動物模型的實驗中得到證明,這些動物模型與腸道修複過程有關,例如多胺及其氨基酸前體(精氨酸和鳥嘌呤)。最近,Iwashita等人報道了谷氨酰胺也可以用作在小鼠IEC-18細胞系中合成多胺的底物。然而,這項研究并不太有價值,因為谷氨酰胺在腸細胞中産生鳥嘌呤和多胺作為底物的效率低于精氨酸。在化療誘導的腸粘膜損傷的大鼠中,鳥的氨基酸脫氧酶的活性增加(将鳥的氨轉化為丁胺),增加的多胺在粘膜再生中起中心作用。對大鼠應激誘導的粘膜損傷模型的研究表明,除了腸粘膜中多胺的内源性合成外,腸腔中的多胺也參與腸粘膜修複過程。多胺的這種有益功能似乎部分與它們對創傷後上皮細胞遷移的影響有關。此外,上皮細胞生長和DNA合成需要多胺。

從腹部輻射的大鼠的腸道損傷模型表明,給予α酮酸(5g / kg / d,4天)的飲食可加速腸道愈合并減少細菌轉移。在大鼠模型中,給予大鼠1g/kg α酮酮二酸飲食1天,可以加速轉移性缺血後小腸粘膜的修複。精氨酸支援治療(4%,7天)可以改善大鼠實驗性腸炎後腸粘膜的修複。然而,該研究并未表明精氨酸是單獨起作用還是将其轉化為代謝物。在精氨酸衍生的代謝物中,盡管多胺被認為對MH有益,但一氧化氮和活性氧的組合會産生強氧化劑,例如過氧亞硝酸鹽,當在從CD和UC患者獲得的結腸活檢中觀察到過多的多胺産生時,這可能導緻組織病理損傷。

谷氨酰胺作為一種氨基酸,在不同的實驗性腸炎模型中部分有效,用于改善 MH。事實上,口服谷氨酰胺(3%)促進輻射誘導的腸炎小腸粘膜的愈合。在術後大鼠模型中,早期腸道喂養谷氨酰胺(通過胃氣管給予12.5%)改善了亞鏡愈合。

谷氨酸在IEC中具有高度代謝作用。據悉,在化學誘導的大鼠腸道疾病模型中,5%谷氨酸鈉以5天給藥的形式,可促進小腸MH。

此外,在葡萄糖苷酸鈉誘導的結腸炎中,氨基酸(Suzine 15 g / kg,絲氨酸10 g / kg,脯氨酸15 g / kg和半胱氨酸7.2 g / kg)的混合物促進粘蛋白合成。已知必需氨基酸硫酸鹽被腸道高度代謝,特别是粘蛋白的合成需要大量的硫酸鹽。需要一個完整的粘液層,以便在腸粘膜損傷後提供"初始密封"。

最新研究表明,在大鼠化學誘導腸炎的MH期,在喂養谷氨酸鹽(0.57 g / d,谷氨酸鈉形式),蛋氨酸(0.31 g / d)和硫酸鹽(0.50 g / d)10天後,結腸粘膜的再生/重新記錄改善了122,而不影響發炎的自主消退。在該實驗模型中,可以在結腸炎誘導後3天觀察到粘膜再生/再表征,盡管此時粘膜發炎仍然嚴重,表明飲食支援可以部分分離MH和發炎過程的影響。

3.3 碳水化合物

探索碳水化合物飲食對腸道MH影響的研究較少。研究表明,添加1%果膠可以改善實驗性結腸比對後大鼠的粘膜愈合。

3.4 短鍊脂肪酸

短鍊脂肪酸(SCFAs)是來自膳食纖維,抗性澱粉和蛋白質來源的氨基酸的微生物代謝的最終産物,并且是結腸上皮細胞的主要能量來源。SCFAs,尤其是丁酸鹽,已被證明有助于化學誘導腸道損傷以及結腸适合後的結腸MH。

此外,研究表明,丁酸鹽通過結腸細胞中的氧化控制細胞内的濃度,是以其對基因表達的影響與細胞生長有關。Plöger等人已經探索了丁酸鹽對結腸愈合的潛在影響。在文章中,作者強調SCFA通過修複緊密連接配接直接促進MH,特别是通過影響密封蛋白-1,鎖存蛋白,ZO-1和ZO-2的表達。在從UC患者獲得的結腸活檢樣本中,丁酸鹽濃度在0.1至1.0mM之間也增加了粘液合成。在大鼠模型中,使用具有高丁酸鹽濃度(100mM)的灌腸劑後,粘附蛋白-2基因的表達增加。在大鼠的腸道比對模型中,丁酸灌腸劑(60mM)增強了對膠原蛋白合成的抵抗力。雖然這些動物模型和體外試驗的結果令人鼓舞,但遺憾的是,在UC患者中尚未檢測到高濃度和長期丁酸鹽治療(100mM,20天)。

3.5 脂質

對收斂IEC-6細胞系的體外創傷模型的評估表明,叔丁醌碳五烯酸,α油酸,铌油酸和花生四油酸(均以30mM的濃度使用)增加了細胞遷移率。V-3和V-6對細胞遷移的影響可以用不同的機制來解釋。雖然V-6脂肪酸至少部分通過産生乙酰己烷來調節粘膜修複,但V-3似乎通過産生TGFβ起作用。相反,體外實驗表明,DHA和EPA可能對MH産生負面影響。Turk等人在通生化結腸細胞模型中發現,DHA(50mM)減少配體誘導的EGFR活化,DHA和EPA(均為50mM)減少創傷誘導的EGFR反向激活。

連續飼喂豬幼崽腸缺血模型花生四油酸(總脂肪酸5%)10天後,直腸粘膜修複功能增強。在醋酸誘導的大鼠結腸炎模型中,抑制内源性結腸前列腺素合成會損害MH。在吡啶新星誘導的小鼠的腸損傷模型中也獲得了類似的結果。鑒于前列腺素E2和前列腺素類似物的合成對MH有積極作用,研究已經測試了其對修複胃腸十二指腸粘膜損傷的作用。上述所有結果都有力支援:在受損的腸道MH中,内源性前列腺素合成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研究發現,磷酸鹽生物合成途徑中的中間溶血溶血磷酸鹽可以通過增強由三硝基苯引起的結腸炎大鼠模型中的IEC遷移來增強MH。

在臨床研究中,Middleton等人通過雙盲,随機,安慰劑對照試驗研究了給予EPA(270mg / d)和DHA(45mg / d)的支援性治療對維持靜止期UC患者的緩解效果,但治療在12個月後沒有顯着效果。Feagan等人還發現,口服V-3脂肪酸(4g / d長達58周)不能防止CD患者的複發,這引發了對EPA和DHA支援治療的潛在臨床有效性的質疑。

3.6 微量營養素

在IBD患者中觀察到許多元生素和礦物質缺乏症,并且對MH的臨床意義存在不同程度的因果假設。事實上,維生素B1(硫胺素),維生素B3(煙酸),維生素B9(葉酸),維生素B6(吡啶醇),維生素B12(钴胺),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K,β-胡蘿蔔素,鈣,鎂,鐵,硒,銅和鋅在IBD患者中經常經曆不同的耗竭頻率。

在所有這些微量營養素中,其中一些缺陷可能在腸道傷口愈合中起主要作用,如下所述。

3.6.1 維生素A

維生素A(視黃酸)的酸性形式刺激成纖維細胞産生膠原蛋白。維生素A缺乏症在新診斷的IBD患者中相對常見,并且與鋅缺乏症有關,已知鋅缺乏症會影響維生素A的運輸.研究表明,維生素A補充治療(在2至10 mM之間)加速了幼豬小腸結腸炎模型中腸道的傷口愈合。在新生大鼠模型中,維生素A(5000至20,000IU / kg)改善化學誘導的腸粘膜損傷的愈合。是以,大鼠結腸比對模型中維生素A缺乏症不利于結腸愈合。在用denosemisson(0.1mg / kg / d)處理的腸道一緻的兔子模型中,高劑量的維生素A(10,000 IU / kg / d)逆轉了緻密松對傷口愈合的抑制作用。最後,維生素A支援的治療(150 IU /每克食物)降低了大鼠首次接受腹部暴露和腸道比對後結腸對口腔的耐受性。重要的是,臨床研究表明,接受維生素A支援治療的腹瀉兒童可以比接受安慰劑的兒童更快地修複正常粘膜的完整性(通過使用乳糖/乙二醇差異糖吸收測試間接測試腸粘膜的完整性)。

3.6.2 維生素 D

維生素 D 缺乏症在 IBD 患者中很常見。研究表明,1,25-二羟基維生素D3(0.01mM)通過增加連接配接蛋白的表達來增強由人結腸上皮細胞Caco-2形成的緊密連接配接。此外,維生素D刺激IEC遷移。一項幹預研究表明,補充維生素 D3 可降低 CD 患者複發的風險。重要的是,Johnson等人最近證明維生素D類似物(CARD-024)可降低結腸成纖維細胞的纖維化反應,這表明維生素D類似物可以減少腸道纖維化。

3.6.3 維生素C

血清維生素 C 水準異常通常可測量活動性和非活動性 IBD。維生素C(抗壞血酸)可能在腸道MH中發揮重要作用,因為它參與脯氨酸和賴氨酸的羟基化和膠原蛋白合成。有趣的是,維生素C不僅可以促進血管生成,還可以在皮膚傷口愈合過程中調節中性粒細胞活性。在大鼠的腸道比對模型中,高劑量的維生素C(100或200mg / kg,肌肉注射)提高了比對的口腔強度群組織病理學評分。在大鼠缺血性結腸比對模型中,抗壞血酸和V-3脂肪酸的組合促進了結腸傷口愈合。

3.6.4 鋅

在緩解期間,超過一半的cds患者血漿鋅濃度較低。鋅參與200多種酶的催化活性,包括參與蛋白質和DNA合成的酶,參與基因表達的酶以及防止過量活性氧引起的組織損傷的酶。一些體内和體外研究表明,補鋅可以改善腸道傷口愈合。在IEC-6體外創傷模型中,鋅增強細胞修複。在大鼠的結腸比對模型中,缺鋅不利于傷口愈合,是以調整大鼠體内的鋅含量以平衡可以提高結腸比對口的愈合。

4 結論和觀點

大多數文獻一方面涉及腸道MH過程的描述,另一方面涉及個體膳食化合物對MH過程的影響。這些研究很少有臨床試驗,并且基于動物和腸道細胞模型。這些研究證明了膳食化合物在不同實驗條件下腸道MH過程中的活性。這些化合物包括幾種氨基酸(精氨酸、谷氨酰胺、谷氨酸鹽、沙氨酸、絲氨酸、脯氨酸和對乙酰氨基酚)、氨基酸衍生物(例如多胺)、SCFA(特别是丁烷)、前列腺素、溶血性磷脂、維生素A、維生素D3、維生素C和鋅。然而,這些膳食化合物具有活性功能的機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空白的。不同的膳食化合物使用什麼機制在與腸道組織結構和功能修複相關的不同信号通路中發揮其積極作用,以及它們如何作為能量底物,作為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前體,作為合成代謝合成代謝的調節劑,這一系列問題仍然需要探索。此外,很少有臨床研究試圖評估膳食化合物對腸道MH的效率,但這不是營養建議的基礎。是以,未來的研究應根據臨床試驗和正常觀點(使用動物和細胞模型)測試單個或組合膳食化合物在腸粘膜發炎活躍期後改善MH的能力。如果成功,這種方法可以通過挖掘最有效的腸道MH營養支援方法來使患者受益。

(編者整理:夏偉)

譯者介紹

發炎性腸病中的黏膜愈合:“營養支援”有無一席之地?

孫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