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年人生,一心為“魚” | 他為世界“打開了一扇新穎研究領域之門”

作者:中國科協

1944年,一篇名為《鳝魚始原雌雄同展現象》論文發表,讓國際學術界知道了劉建康這個名字。談起當年的這一發現,他說“主要是好奇心的驅使”。

劉建康,魚類學家和淡水生态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他一生都在和魚打交道,解決了億萬中國人吃魚難的問題。

百年人生,一心為“魚” | 他為世界“打開了一扇新穎研究領域之門”

劉建康

幼時的劉建康聰明好學,勤于思考,還喜歡動手實踐。父親曾給他買了一隻上了發條能蹦蹦跳跳的玩具青蛙,面對可以動的青蛙,劉建康十分好奇,想知道它為什麼能跳起來,于是用螺絲刀将青蛙拆開研究一番,又還原裝好,沒想到青蛙依然可以向前跳。自此,每次收到新玩具,劉建康都會把它拆得七零八落,是以家人送他一個外号——“拆料匠”。

1938年,劉建康從東吳大學理學院生物系畢業,進入内遷重慶北碚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師從大陸著名魚類學家伍獻文做研究所學生,從事魚類學研究工作。

百年人生,一心為“魚” | 他為世界“打開了一扇新穎研究領域之門”

青年時期的劉建康

戰時的北碚,科研和生活條件極其艱苦,吃上一次魚頗為難得。有時為了改善生活,大家隻能晚上到農田裡去捉鳝魚。

劉建康決心改善這種狀況,便将目光聚焦在了好吃又好養的黃鳝身上。他覺得如果采用人工養殖的方式,就能讓大夥吃上更多的鳝魚。打定主意後,劉建康挖了一個魚池,并買來一批大鳝魚投進池中。

黃鳝一般在農曆六月産卵,産卵時,雄黃鳝會守在洞口,吐出大量黏性很大的泡沫團浮在洞口水面上,作為對卵的保護。然而,到了産卵季,劉建康在自己的試驗池裡,并沒發現這種泡沫,這就意味着鳝魚等于沒産卵。

他十分疑惑,隔三岔五便跑去水池邊上觀察。然而,第一年是這樣,第二年卻依然如此,他嘗試養殖的黃鳝沒有任何産卵的迹象。

“為什麼這些鳝魚都不生殖呢?”劉建康百思不得其解。他嘗試對水塘中的鳝魚進行解剖觀察,結果顯示,這些鳝魚竟然全部都是雄性的。劉建康大為震驚,索性将魚全部撈出解剖,沒想到,滿池子的鳝魚都是雄的!

為了對比研究,他跑到市集上買回了一批小鳝魚進行解剖觀察,結果發現所有的小鳝魚都是雌的!

難道鳝魚剛生下時都是雌性的,長大後逐漸變成雄性,在這一變化過程中有一個階段則是雌雄同體?

帶着疑問,劉建康一步一步做切片,把鳝魚從卵巢變化到精巢,整個的變化過程都做全了,最終證明了這一猜想。

百年人生,一心為“魚” | 他為世界“打開了一扇新穎研究領域之門”

劉建康早年登記照

1944年,他将這一發現寫在了《鳝魚的始原雌雄同展現象》論文中:

黃鳝一生是從小時雌性開始,經過産卵之後轉變而成為雄性,但一旦變成雄性之後不再逆轉。轉變時期的過程是雌性生殖腺逐漸變成雄性生殖腺,雌性生殖細胞逐漸消失而雄性生殖細胞逐漸滋生。

百年人生,一心為“魚” | 他為世界“打開了一扇新穎研究領域之門”

關于鳝魚雌雄同體的成果描述

論文一經發表,就受到國際動物學界的高度關注和強烈興趣。不過,受制于當時國内印刷技術和紙張的限制,無法全面反映出完整的實驗切片資料和相關照片,是以很多同行學者對這一結論持懷疑态度。直到1945年劉建康出國留學時,才将全部的資料印出,國外的學者才徹底相信了這一結論。

1947年7月5日,英國皇家學會波洛(W. S. Bollough)博士在世界頂級科學雜志《自然》發表了一篇專題評論《低等脊椎動物的雌雄同體》。文章開頭便說:“從1944年一篇描述黃鳝性腺論文的發表,劉建康提供了新的和有趣的有關低等脊椎動物性别決定機制的證據,并打開了一扇新穎研究領域之門。”

百年人生,一心為“魚” | 他為世界“打開了一扇新穎研究領域之門”

劉建康有關鳝魚性變成果在Nature上反映的手迹

這篇文章先後被日本、美國、蘇聯的有關研究論文和教材所引用,而這一評價對剛剛30歲的劉建康來說也是極大的鼓舞,讓他更加堅定了一生為魚的志向。

此後,劉建康成功進行了草魚和鲢魚的人工授精和孵化,為日後大陸“四大家魚”人工繁殖打下基礎;他主持進行長江魚類生态調查,曆時3年總結出一套系統資料,填補了大陸淡水魚類生态學空白;他主持的東湖漁業增産和穩産高産試驗,開創了大陸湖泊的漁業利用成功的先例,在全國得到推廣,使億萬中國人吃魚不再難。

百年人生,碧水丹心。劉建康為大陸淡水生物的資源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為揭示淡水生物與環境的科學規律,為淡水生物學的學科建設殚精竭慮,嘔心瀝血。他細心觀察、善于思考、潛心研究的品質也為後來科研工作者樹立起良好的榜樣。

百年人生,一心為“魚” | 他為世界“打開了一扇新穎研究領域之門”

劉建康

1917.9—2017.11

魚類學家

中國淡水生态學創始者

中國科學院院士

來源:中國科學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