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漂洋過海而來,這件民族樂器在亞洲有多個“面孔”

作者:環球網

新華社北京5月10日電(記者李斌)在印度,一種名為"桑圖爾"(Santur)的樂器由近百根琴弦組成,用手持式擊弦工具演奏。它起源于古代波斯,與中國的傳統樂器揚琴是同源的,是世界性的民族樂器。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躍甯第一次在海外聽到桑圖爾的現場表演時,被桑圖爾的聲音深深打動。

"從外部來看,桑圖爾與中國的揚琴有很多共同之處。但是它們在形式,技術和音樂風格上存在許多差異,這種遙遠的"相似性"真的很神奇。"劉元甯說。

據史料記載,揚琴在明末清初被引入中國南方地區,實作了本土化和廣泛傳播,成為鋼琴書籍、說唱和歌劇表演中常見的伴奏樂器,也是中國民族樂隊中不可或缺的樂器。

作為中國傳統樂器的典型代表,人們可以用陽琴演奏《穎山紅》、《将軍令》、《林瑜夜跑》等流行歌曲。

鮮為人知,世界上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楊琴家族的身影。印度的桑圖爾不僅與中國的陽琴起源相同,揚琴的"親戚"也很多,他們在外表上相似,名字不同。

"Yangqin"在東歐被稱為"Chimbaron",在西歐被稱為"Hackbriet",在西亞和南亞被稱為"Santur",在墨西哥被稱為"Satry",在英語中被稱為"Desima"等等......劉媛甯介紹,每一種"陽琴"都有豐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在印度,這種樂器的演奏展現了宗教音樂的特點,出現在禅修、祈禱等場合。在伊朗,它更具獨特的地理風格。

為了更好地挖掘揚琴藝術的文化内涵,劉源甯先後前往匈牙利、印度、伊朗、美國等國家進行交流研究,吸收各國的音樂特色,不斷探索和豐富陽琴在中國的表現力。幾十年來,她像蜜蜂一樣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工作,收集和傳播音樂的種子。

在印度,劉在德裡大學音樂系學習桑圖爾,并與當地表演者一起表演。在她的音樂創作中,她還試圖将陽琴與當地的音樂創新相結合,如塔布拉鼓,錫塔琴和薩羅德。她還融合了印度民間即興創作的特點,創作了即興的中國民歌"白菜"。

在伊朗,她帶領"茉莉花"陽琴團和"小茉莉花"楊琴劇團舉辦了"絲綢之路邊緣"、"千年回聲"和"幸福邂逅"等主題音樂會,用行動向樂器的起源緻敬。在音樂會上,由中國揚琴和伊朗桑圖爾演奏家演奏的伊朗民間音樂"稻田"結合了兩國的音樂特色。

通過與來自不同國家的音樂家一起演出,中國揚琴的發展與繁榮也呈現給世界。

在中國發展的數百年中,特别是新中國成立後,陽琴在生産、表演、創作、教學、科研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就目前的發展形勢來看,我國的陽琴傳播最廣,但也制度最廣。劉元甯表示,在很多國家仍然活躍在楊琴的"身材"上,無論是從人才培養體系,還是教材的豐富性來看,中國陽琴正在成為世界領先的楊琴大家庭。

"很多外國朋友聽完中國揚琴的演奏後,幾乎異口同聲地稱贊鋼琴的聲音很美,音樂很甜美,表達力很強。多年的對外交流經驗,讓劉元甯體會到了音樂非凡的溝通能力,"即使語言不可用,音樂也能跨越國界,人親近。"

2018年,亞洲揚琴協會在北京成立,劉元甯與楊琴演奏家、指揮家吳潮恒共同擔任主席,協會還吸收了來自印度、伊朗等國的專家,成為揚琴演奏家、理論家共同搭建分享楊琴音樂之美、探索對話的平台。

"2019年8月,第三屆國際揚琴節将在北京舉行,屆時将包括一個關于伊朗揚琴的特别課程。劉說,此次活動還邀請了來自日本、奧地利、美國、印度等國家的行業參與者,共同推動揚琴在世界各地的交流、發展和傳播。

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的經典和獨特的内容,需要傳承。

"我的音樂夢想是傳承我們偉大的經典文化,并與世界分享,引入其他國家最好的文化,互相學習。劉躍甯說:"我很高興能與世界上不同系統的揚琴家族進行深入交流,共同挖掘和傳播這款儀器的魅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