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美醫生風采」王倩青:“鎖孔”裡做出大“文章

作者:醫藥衛生報
「最美醫生風采」王倩青:“鎖孔”裡做出大“文章

記者見到新鄉市中心醫院婦瘤科主任王倩青時,是8月24日14時50分。當時,她剛剛完成當天的第14台手術。她回到辦公室,家人中午送來的手工面條早已成坨了。但這樣看似“并不可口”的午餐,卻是她能吃的為數不多的食物。

5年前,王倩青接受了贲門失弛緩症肌層切開手術,直到今天,吃飯仍是她的“老大難”問題:除了面條、粥等,她吃不了任何幹的東西;每次吃飯前要先喝一杯水,或吃點兒帶油的食物,把食道潤滑開;為防止食物反流,她晚飯還不能吃得太晚······

王倩青敢為人先,曾多次拜師學藝,潛心鑽研醫療技術,讓單孔腹腔鏡技術在新鄉落地生根。截至目前,王倩青團隊累計完成單孔腹腔鏡手術3000餘台,數量位居省内第一;開展了亞洲第一例“單孔腹腔鏡髂恥韌帶懸吊術”;“外陰癌根治術加直腸麥氏手術”填補了河南省外陰癌聯合手術的空白······

“那怎麼辦?病人需要我”

1996年,王倩青畢業後被配置設定到新鄉市中心醫院,她原以為自己會進入大内科、大外科這樣的主流科室,可沒想到竟與相對“冷門”的婦科惡性良性腫瘤打上了交道,而且一幹就是大半輩子。

2014年,新鄉市中心醫院婦瘤科從婦科獨立出來,王倩青被任命為科主任。那一年,新鄉市的婦科微創技術幾乎是空白。面對創傷較大的開腹手術,大多數惡性良性腫瘤患者紛紛選擇了技術更先進的省級醫院。“那種不被人認可的滋味兒,我至今都忘不了。”王倩青說。

殘酷的現實,激發了王倩青對腹腔鏡技術一探究竟的決心。她第一時間跑到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拜師學藝,還把專家請到新鄉市中心醫院給全科人員講課。從紮一根血管,到切一根韌帶,一點點學,一點點練,短短半年時間,王倩青已熟練掌握腹腔鏡技術,還帶領團隊參加了全國性比賽。

「最美醫生風采」王倩青:“鎖孔”裡做出大“文章

2016年,王倩青在“全國第二屆中青年醫師婦科手術鏡英彙”決賽中脫穎而出,是參賽選手中唯一一名地市級醫院的醫生。2017年,她再次獲得“宮頸癌腹腔鏡精準解剖手術大賽”二等獎。

慢慢地,王倩青的名字被越來越多的人記住,随之而來的,是慕名而來的患者。

那時,婦瘤科每天的手術量都在15台左右,最多的一天做了25台手術,王倩青創下了連續手術36小時的記錄。為了對抗疲勞,高濃度咖啡成了她上手術前的“标配”,但咖啡勁兒過去後,還得靠意志力撐着。“有時候吃着飯都能睡着。”王倩青笑稱。

長期的體力消耗加上精神高度緊張,她的身體發出了“預警信号”。起初,王倩青發現自己吃飯時偶爾吞咽困難,她覺得是因為自己太累或餓過頭了,就沒當回事。然而,随着工作強度的增加,這種情況出現得越來越頻繁。直到2017年,她開始吃不下任何東西,如果硬咽下去,食物會立刻被噴射出來。無奈之下,她隻能靠喝奶粉維持營養,原本體重65公斤的她一下暴瘦到40公斤。

經多方就醫,王倩青被确診為贲門失弛緩症,是由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引起的,這種病極為罕見,發病率隻有十萬分之一。由于發現得太晚,她隻能接受手術治療。

2017年9月,王倩青在上海一家醫院接受了贲門失弛緩症肌層切開術,這意 味着她的食管再也不能“收放自如”了。

臨出院時醫生交待,她的病和勞累有直接關系,如果不注意很可能會複發。可是,以王倩青的性格,怎麼可能慢下來?術後第三天,她出院後直奔新鄉市中心醫院,上司、同僚勸她多休息幾天,都被她拒絕了。“那怎麼辦?病人需要我。”這是王倩青常挂在嘴邊的話。

作為一名醫生,王倩青是全家人的驕傲;但作為女兒、妻子和母親,她卻是缺席的那一個。

王倩青是家裡最小的孩子,也是母親最牽挂的那一個。為了“見”女兒一面,每當夜深時,母親就讓王倩青的哥哥開車到醫院外科樓下轉一圈。王倩青的哥哥勸慰母親:“你閨女就在樓上,正在給患者做手術,咱還上去不?”“不了,咱别打擾她了。”看到8樓的視窗亮着燈,老人家似乎看到了女兒,才“心滿意足”地回家。

如今,剛剛過了100歲生日的母親,因身體不适在新鄉市中心醫院住院治療;王倩青雖近在咫尺,卻無法在床前盡孝。母親有時候也會“埋怨”她:“工作重要,還是娘重要?”王倩青隻好哄着她說:“工作重要,娘也重要!”

“沒有天生的‘光環’,那就自己改變命運!”

王倩青第一次接觸單孔腹腔鏡技術,是在2017年的一場技術教育訓練班上。當時,廣州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專家劉娟分享的單孔腹腔鏡技術讓王倩青大為震撼。這種技術讓患者術後腹部完好如初,不僅避免了開腹手術對身體帶來的創傷,也滿足了女性愛美的需求。王倩青當即決定,一定要掌握這門技術。

相比多孔腹腔鏡技術,單孔腹腔鏡技術難度更大,學習周期也更長。“多孔腹腔鏡技術通常需要在患者腹部建立3~4個手術器械入路孔,而單孔腹腔鏡手術卻隻有一個入路孔,要克服器械交錯而産生的‘筷子效應’,縫合更是難上加難。對手術醫生的體力和耐力都是極大的考驗。”王倩青說。

「最美醫生風采」王倩青:“鎖孔”裡做出大“文章

技術上的難題不可怕,資源的匮乏、平台的限制才是前進路上的“絆腳石”。新鄉是三線城市,集納的前沿性技術及學術資源無法與一線城市相提并論,王倩青需要突破的瓶頸太多。

“沒有天生的‘光環’,那就自己改變命運!”就這樣,王倩青想辦法、找關系,不放過任何一次“借力”攀登的機會。

2018年8月,劉娟受邀到鄭州參加學術會議,王倩青得知後欣喜萬分,她心想:“要是能把劉娟老師請到新鄉給我們做一場手術示範就好了。”

在熟人的幫助下,王倩青終于實作了自己的心願。手術示範結束後,她向劉娟說明了自己渴望開展單孔腹腔鏡技術的想法,希望能參加劉娟的單孔腹腔鏡技術學習班。

王倩青對知識的渴望打動了劉娟。一周後,王倩青參加了首屆“中美西點将才”婦科單孔腹腔鏡技術教育訓練班。随後,王倩青又前往美國,師從貝勒醫學院教授關小明,利用人體自然腔道——肚臍和陰道兩種通路,開展婦科單孔腹腔鏡新技術。在學習期間,王倩青如饑似渴地鑽研、請教,從單純切除到整複性手術、從擇期手術到急診手術、從良性病變手術到惡性惡性良性腫瘤手術······艱辛努力終于澆灌出成功之花。

學成歸來後,王倩青帶領團隊開展了新鄉市第一例單孔腹腔鏡下子宮全切術;同年10月,又率先開展了亞洲第一例“單孔腹腔鏡髂恥韌帶懸吊術”。目前,該院單孔腹腔鏡年手術量超2000台,日均手術量10餘台,并獲得6項單孔腹腔鏡發明專利。

“把技術推廣下去”

婦科惡性良性腫瘤是嚴重威脅女性健康的惡性惡性良性腫瘤之一,其中宮頸癌、卵巢癌、子宮内膜癌被稱為三大婦科惡性惡性良性腫瘤,大陸每年新發病例超過20萬例;然而,單孔腹腔鏡手術在國内的普及程度卻不算高。北京大學國際醫院教授熊光武在接受采訪時曾說過:中國不缺病人,不缺大夫,缺的是手術推廣。

這一點,身處臨床一線的王倩青感受更深。

2018年參加教育訓練班的經曆,觸發了王倩青的思考:像這樣的高端教育訓練班,對學員層次還是有一定要求的,而且費用不低。能不能辦一個河南省層面的單孔腹腔鏡技術教育訓練班,讓更多的地市醫院和基層同行都受益?于是,王倩青找老師關小明、劉娟說明情況,并邀請他來新鄉實地考察一番。

沒想到,王倩青的提議與兩位專家不謀而合。關小明一直以來就有來中國做單孔腹腔鏡技術巡講的想法,隻是沒遇到合适的契機。

考察後不到半年,王倩青收到了老師的好消息——把中國單孔腹腔鏡技術巡講的第一站放在新鄉,這是該教育訓練班第一次在省會及一線城市以外的地方選址。

有了優質醫療資源的加持,王倩青有了更大的動力。

2019年8月,王倩青聯合省内11家地市級“三甲”綜合醫院,發起“臍·豫·中原”單孔腹腔鏡技術巡講;開辦牧野婦科單孔腹腔鏡技術教育訓練班,先後教育訓練上萬人;通過組建醫聯體等方式,将單孔腹腔鏡技術進一步推廣到新鄉市四區八縣(市),真正把婦科微創技術下沉到了基層。

「最美醫生風采」王倩青:“鎖孔”裡做出大“文章

2020年12月17日,封丘縣人民醫院第一例單孔腹腔鏡手術患者出院。對口幫扶的一批業務科室,半年後都出現了新氣象,其中婦産科的業務量增加了好幾倍。

這是新鄉市中心醫院醫聯體建設的一個縮影,也是王倩青不懈奮鬥的意義所在。

“一個人的水準再高,一輩子也做不了多少台手術,但通過推廣,可以讓千千萬萬名醫生掌握新技術,進而讓更多患者受益。”作為新鄉市學術帶頭人,王倩青想得更多、更遠。她不滿足于種好自己現有的“一畝三分地”,要繼續登高望遠。

如今,新鄉市中心醫院建立了新鄉市婦科惡性良性腫瘤重點實驗室,成功申報了河南省更年期保健特色專科建設機關,還成立了新鄉市盆底疾病診斷與重建中心。下一步,醫院準備開展高精尖的卵巢組織凍存技術,申報河南省重點學科,培養更多婦科惡性良性腫瘤亞專業人才,借助當地醫學院校的優質資源,推動醫院的科研水準大幅提升······

這意味着王倩青又要閑不住了,她嘴上說自己不會再那麼拼命了,但隻要一忙起來,她就像上了發條一樣。(本報記者 王 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