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陸女孩在台中:路過她的風景這裡叫台灣

作者:兩岸青年羅鼎鈞

(一)生活

在台灣交換學習的日子,風輕物慢,時光也為她所傾倒,到此流連忘返。

首先是節奏,不同與大陸的攸然數載春秋,這裡歲月靜水細流。就好像日暮時分數着天光一點點散盡,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堆砌在天邊,想要的時候可以踱着步去取一束時光來用,是以大家都步履緩慢,心态悠然。“我想大四的時候去日本看看,再回來考慮是否要繼續讀書”。這樣的“間隔年”在台灣是很常見的,可對于我卻非常驚奇——怎麼會有人會放下唾手可得的學業,放下即将撲面而來的錦繡前程去做如此“無意義”的追尋?直到我慢慢被這裡的環境所感染,才了解到這些不同後的内涵。他們認為生命在于體驗,即使大環境不容樂觀,每個人也可以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擁有自己的幸福。反正日子還長,慢慢走總會走到的。在這樣的觀念下,“慢”成了台灣獨特的标簽。耳邊常常會聽到“不要急,一樣一樣地放好再上車”“沒關系,慢慢找”,拉長的音調,帶着不自覺撒嬌的味道,讓人不由自主地就放松下來了。晚出散步,常常會見到:藍天白雲,靜谧公園,風靜物止,入眼之處,綠樹拂煙,小橋一座躍然湖上,行人對對,于樹下乘涼。街頭藝人随意挑撥琴弦,一曲歌謠便袅袅繞繞,時光靜止,歲月靜好。這是我讀到的最悠閑的台灣。

大陸女孩在台中:路過她的風景這裡叫台灣

高美濕地,風車在夕陽下緩慢旋轉,時間就在這一轉一動中悄然流逝

其次,關于小确幸。初到台灣,老師就告訴我們,台灣的垃圾桶很少,每個人可以自備一個小口袋,把垃圾裝在裡面,并且每人可以準備一個口罩,如果感冒了也不會傳染給他人。美好的生活環境是大家一起創造的,隻要我們每個人都多一點美好,那整個社會都會處處充滿着小确幸。那是我第一次聽到“小确幸”這個詞,卻在這半年間時時被它感染。進出電梯門總會有一個人主動按着電梯打開鍵,等他人進出後再出來,進出大門亦如是;在商場詢問導購洗碗劑所在處,阿姨不知,把我們交到另外一個導購手裡,回來又遇到她,阿姨竟然還記得我們,并關心我們是否有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去台灣北海岸遊玩,公共汽車一個小時一班,已是下午四點,行程還未進行到一半,不得已我們在馬路上攔下一輛車,司機聽說我們從來沒有看過大海,推掉自己的行程,特地帶我們去了野柳;若是辦事,從業人員會說,“不好意思,麻煩您幫我簽一下”——明明是我麻煩他幫我處理事情,卻成了他麻煩我,與“請簽名”相比,溫和謙遜盡顯。……諸如此類的事情,不勝枚舉,在這裡我聽到了有生以來最多的“謝謝”和“不好意思”。給他人創造友善就是給自己友善,傳遞文明,就會享有文明,這是我讀到的最溫柔的台灣。

大陸女孩在台中:路過她的風景這裡叫台灣

最後,關于文藝。入生活為熱愛,入美景則為呵護。地鐵站随處可見各種類型的雕塑、書畫,在地鐵站中就可以閱盡一座城市的文化;高高低低的房子被顔色裝點,就連垃圾桶、欄杆都有小清新繪畫于上,并且每座村子都有自己的故事,不同的信仰與傳說被刻在屋檐下、牆上、風中的呢喃裡……;阿振肉包、金春發牛肉面、再發号肉粽,這些傳承百年的記憶與味道,不忘初心,在歲月裡站成一道堅守。台灣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刻進了骨子裡,花盡心思裝點生活,雖然很多物品很舊,但每個人都很愛惜。台灣,相當于重慶三分之一大小的面積,卻可以閱盡天下景。看雪有合歡山,縱馬有青青草原,賞湖有日月潭,爬山有玉山,觀海有綿長的海岸線,景小卻各有風情。而這背後離不開每個台灣人的呵護與努力。就如日月潭,沿潭木質小道上冷不丁就有樹冒出頭來,保護樹木的自由生長,而不是一砍了之,是人與自然的一種和諧,而僅在每年的9月20日左右,才開放的萬人遊泳項目,使潭水一如往初的清澈見底。文藝,是一種熱愛,一種呵護,一種對美好的熱枕追求,這是我讀到的最文藝的台灣。

此外,摩天大樓于平地處拔然而起,透明瓷磚波光粼粼,五顔六色的招牌樹立,琳琅滿目的商品讓人眼花缭亂,這是繁榮的台灣。然而在市中心裝點一新的商業街街角,卻躺着衣衫褴褛的乞讨者,軟綿綿沒骨頭似的灘在地上,眼光裡是徹底的麻木,像重慶的夏日,靜止得沒有一絲風。于最繁華之處布滿傷疤,這是沖突的台灣。

台灣千面,入千人眼有千種不同,而我的台灣,因為在這裡停駐的日日月月,才有了意義。

大陸女孩在台中:路過她的風景這裡叫台灣

(二)學習

“去學習不同的教育方法,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中”這是我到台灣的目标之一。台灣的教育,确實與大陸有着許多不同。

最明顯的差別就是學生人數。台灣一個年級僅僅幾十個人,這意味着大部分的課程都隻有十幾人,也意味着學生與老師的關系會更親密。在中興大學,每學期都有導師交流會,學校會刻意撥款用于導師與學生聚會交流。我有幸參加過幾次,學生會就學習、生活等方面向老師求教,而老師對學生的情況也非常了解,師生之間的溫情與親近令人動容。

其次是教學氛圍。似乎所有台灣交換貼裡都達成了一種共識——台灣學生不如大陸學生認真努力。這表現為他們上課懶懶散散,要麼遲到,要麼在課堂上公然吃東西,作業也是一拖再拖,對于分數也不甚在意。可是我認為這是因為台灣的教育普及度比較高,服務業比較發達,讀書并不是他們唯一的道路,是以他們有更多機會選擇專注于自己更喜歡的事情上,或是社團活動,或是企業實習。此外,課堂氛圍似乎也不如大陸嚴肅,對老師似乎也不如大陸尊重。這展現在課堂上若是有任何疑問或質疑,學生會立刻打斷老師提出來,而老師不慣于直接扔出答案,而是引導學生一步一步運用自己的知識體系找到答案。這對我的教學是一個很好的借鑒,去引導,而非揭曉,去培養,而非灌輸。

大陸女孩在台中:路過她的風景這裡叫台灣

最後,是教學方式。最讓我驚喜的是,在課堂教學之外會有校外教學。秦漢史老師在全面介紹秦漢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鋪墊了大量基礎後,帶領我們去到台灣中研院史語所近距離接觸秦漢文物,并一一進行介紹,讓我們跳出文字筆墨之外,從實物中觸碰到那段曆史。此外,老師還會經常要求方家學者到課堂上開講座,進一步豐富我們的課外知識。

史記老師的民國遺風也讓我難以忘懷。他已逾古稀,走路慢吞吞的。他總是随身攜帶一個口袋,裡面是成堆的小紙片,每張紙片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字,有關于史學的最新發現,有各類資料彙總。一提到某個史論,他就摸出那疊紙,扶一下眼鏡,低下頭,一張一張翻到相關的紙片,把自己搜集或發現的最新研究成果交給我們,讓我們繼續研究下去。他總是告誡我們曆史學者的責任就是讓人們不忘來時路,以觀未來方向;他總是叮囑我們勿忘民族記憶,堅持中華優秀文化;他每次都穿同一套白色襯衫,熨燙得整整齊齊。時光花白了他的頭發,卻遮掩不住他眼中的光芒,壓不彎他的脊梁,那些絮絮教導與殷殷期望已銘刻在我心上,而耳邊似乎還傳來他溫和的聲音“曆史的傳承就靠你們了,要讓全世界都知道我們中華文明的力量。”

在教學政策研究課上,我特地提前體驗了一下研究所學生的教學方式。我們跟随老師步伐,充分發揮學習自主性,彙聚多年翻轉課堂的研究成果,并在課堂上進行充分讨論。通過這種方式,我對這種最前沿的教學方式有了更深的了解與體悟,相信它能為我的教學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大陸女孩在台中:路過她的風景這裡叫台灣

交換學習是為了體驗差異,尋找相同。“異”是為了取長補短,“同”是為了協頭并進,共創輝煌!台灣,不虛此行!

作者:張韻

原文刊載于《兩岸青年》公衆平台

#黃珊珊以無黨籍身份參選台北市長##台中##台灣##旅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