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王詩槐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深受歡迎的男演員,
他特别擅長飾演儒雅沉穩的藝術形象,深沉又智慧,憑着自己紮實的基本功和熟練的演技,塑造了許多深入人心的角色。
《華羅庚》《在水一方》《日出》《午夜兩點》《家住上海》《月落玉長河》《沒有冬天的海島》《茶馬古道》《陪讀》《給我一個愛的理由》《下南洋》《生活啟示錄》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但是老戲骨的生活卻充滿了坎坷與無助,
他有兩次婚姻,第一次婚姻前妻隻給他留下了一個癫痫的兒子,生活舉步維艱。
幸運的是不久之後他又重新遇到了自己的初戀王筠,
王筠不僅還愛着他,并且對癫痫的兒子視如己出,
後來兩個人又生下了一個可愛的女兒,王詩槐終于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如今他已經退休了,但是生活反而更加多姿多彩,還圓了自己多年的夢想。
01
1957年,王詩槐出生于安徽合肥,他從小喜歡文藝,十分崇拜“文藝工作者”,于是在12歲時就考上了安徽省平劇團和歌舞團,
可是父母十分反對他幹這一行,考上了也不讓他去上,可是沒想到後來陰差陽錯的,他還是走上了這條路。
高中畢業後,王詩槐本應該順着父母的指引去考大學,可是特殊情況下,他必須要先“上山下鄉”,
父母十分懊悔:早知今日,還不如當年讓他去歌舞團,可是現在後悔也來不及了,
最終還是王詩槐自己想了個辦法,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巢湖文工團,這樣就不用上山下鄉了。
文工團的工作十分繁瑣,鍛煉了王詩槐的各項能力,
他們是“文藝輕騎兵”,沒有固定的工作和角色,哪裡需要就去哪裡,
主持人、話劇、舞劇、歌劇、合唱團,樣樣都要學,這為他後來考大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77年恢複聯考後,王詩槐立刻就報名考上了上海戲劇學院。
在這裡他不僅收獲了事業,還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張曉明。
别看在文工團呆了那麼多年,但是一開始,王詩槐的表演老師并不喜歡,
因為在文工團時,經常表演獨幕喜劇,到了上戲排練時,他經常自作聰明地将過去在舞台上那些小噱頭搬過來,
雖然總能逗得同學們哄堂大笑,但是老師看了卻沉着臉批評他說:“王詩槐,你在台上像條遊魚,抓都抓不住,可你要記住,心裡沒東西,外部技巧耍的再妙也隻是斷線的風筝,成不了好演員。”
老師的話猶如一盆冷水澆在王詩槐頭上,他立刻蔫了下去。
此時,和他同在一個表演小組的張曉明發現了他情緒不好,就來開導他:“我覺得老師說得對,我們應該沉下心來好好學習,戒除浮躁。”
張曉明是位上海姑娘,她着裝大方,腼腆而有禮貌,渾身洋溢着青春的氣息,王詩槐頓時對她的善解人意産生了好感,兩個人越走越近,隻差一層窗戶紙。
1981年的冬天,王詩槐和張曉明跟随表演系的老師,去江蘇的油田為勞工們演出,
那時的天氣非常冷,可是張曉明卻隻穿着薄薄的連衣裙登台表演,一場戲演下來後,她在背景凍得瑟瑟發抖,
這時王詩槐看到了十分心疼,他不顧背景衆人的眼光,直接敞開軍大衣把張曉明攬在了懷裡,那一瞬間,一切已無需多言。
畢業後,張曉明留在了上海人藝,而王詩槐則被分回了安徽合肥話劇團,
可是距離并沒有讓這對戀人分開,反而激發了王詩槐的鬥志:
他發誓一定要努力演戲,早日來到夫妻身邊。
1983年,王詩槐參演了電視劇《華羅庚》而備受關注,被調入了上海電影制片廠,他和張曉明終于團聚。
1984年,兩人結婚了,新房隻有七八平米,布置得也十分樸素,但是兩個人十分幸福,很快就生了一個可愛的兒子。
可是誰都沒想到,兒子會成為他們心裡永遠的痛。
02
兒子出生後,王詩槐和張曉明的事業都蒸蒸日上,越來越忙,
王詩槐憑借《在水一方》《日出》中的精彩表現,而榮升為上影廠的當家小生,片約不斷。
而張曉明也跟随上海人藝《家》劇組四處演出,沒有辦法他們隻好把兒子送回了安徽老家,由爺爺奶奶照顧。
沒想到,在兒子2歲時,因為突發肺炎引起了劇烈的咳嗽,差點窒息身亡。
後來命雖然保住了,但是卻昏迷了整整10天,因為缺氧造成了部分腦細胞壞死,智力可能會受到影響。
兒子是父母的一切,看着病床上的兒子,王詩槐陷入了深深的自責,痛不欲生,
而張曉明得知後,也連夜趕了回來,可是再也看不到那個健康活潑的孩子了。
張曉明難以接受這個結果,她對着王詩槐又打又罵:
“你整天就知道拍戲,從兒子出生你就沒管過他,現在兒子這樣了,你滿意了你這個混蛋,你還我兒子。”
王詩槐心裡也有氣:“我不管兒子?那你呢,你是他的媽媽,你管過他幾天?我讓你不要拍戲了你非要去,現在兒子這樣你怪我?到底該怪誰!”
張曉明哭得癱倒在地,是啊,能怪誰呢?她該怪誰?
兒子出院後,王詩槐和張曉明刻意減少了拍戲的時間,帶着兒子到處求醫問藥,
整整8年的時間,他們找了上百位中西醫,卻都沒能“對症”,
直到後來找了一位石家莊的“氣功大師”,為兒子治療兒子的病症才有所好轉。
眼看着兒子越來越好了,但是他們卻發現,已經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尤其是張曉明的脾氣變得十分敏感,隻要王詩槐稍微提起拍戲的事情來,她就會發瘋,
他們之間美好的愛情早已被生活的淩亂消磨殆盡,
時間長了兩個人再也忍受不了互相折磨的生活,張曉明平靜地提出了離婚,
王詩槐放她走了,自己承擔起了照顧兒子的重擔。
他也做好了單身一輩子的準備,畢竟有這樣一個孩子,不會有人願意再嫁給自己的。
父母看着兒子這麼辛苦,又主動來到了上海,承擔起了照顧孫子的任務,讓王詩槐能抽出身來再去拍戲。
這一次,王詩槐全情投入,主演了《幾度夕陽紅》《午夜兩點》等經典的影視劇,他的名氣也越來越大。
可是就在他的事業春風得意時,命運卻又給了他重重一擊。
有一次他趁着收工早去學校接上國小的兒子,
兩個人走在操場上,兒子突然倒在地上,口吐白沫抽搐不已,
王詩槐吓壞了,趕緊抱起兒子趕去了醫院,醫生檢查後告訴了他一個沉痛的消息:
孩子是因為小時候大腦缺氧引起的癫痫,這個病要治好可能很難。
王詩槐再次掉進了冰窖裡。
03
夜晚,看着兒子沉睡的面孔,王詩槐忍不住淚流滿面,痛苦又愧疚,
他恨自己當年對兒子的關心太少,恨不能把自己的心、肝、腦、肺全都換給兒子,隻為了換他一個健康的身體。
痛苦過後王詩槐暗暗發誓:以後要和兒子相依為命,不管再苦再難,都要治好兒子。
從那以後,王詩槐再次踏上了尋醫之路,
每去一個地方拍戲,他首先打聽當地有沒有能治療癫痫的名醫,
哪怕有一線希望,王詩槐也趕緊通知父母帶着兒子過來,拍攝間隙時他帶着兒子去看病。
兒子每天要喝一大堆藥,王詩槐每天收工以後就給他熬好了端過去,哄着他喝,
兒子嫌苦不肯喝,小手一推就把滿滿的一碗中藥全撒在了王詩槐身上,
王詩槐并不生氣,也不怪兒子,反而先看看兒子有沒有被燙到,然後自己再去換衣服。
那幾年,王詩槐經常被噩夢驚醒,直到确認兒子沒出事才放心。
父母看着兒子這麼辛苦很是心疼,一直勸他再找個女人組建一個家庭。
其實王詩槐不是沒有想過,這麼多年他自己一個人常常覺得十分空虛,
但是一想到兒子,他馬上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就算他想,誰又能接受這樣一個孩子呢?就算接受了,又能對他好嗎?不可能的。
沒想到緣分就是這麼奇妙。
1996年秋天,王詩槐帶着兒子去合肥找一位醫生,在機場等計程車時,旁邊一個女子的身影映入了他的眼簾,
這個女子伸手捋了一下頭發,動作如此熟悉,難道是她?王詩槐心裡驚呼道!
他不敢相信地上上下下打量着她,那個女子也扭頭看向他,
随後兩人幾乎同時驚叫起來:“怎麼是你?”
原來,這個女子叫王筠,她和王詩槐是安徽老鄉,
當年上高中時,兩個人内心就互相傾慕彼此,
後來王詩槐去了文工團,王筠考上了大學,兩個人就向家裡攤牌了,但是卻被王筠的父母硬生生給拆開了,
因為他們覺得王詩槐隻是個“不着調”的小演員,配不上他們的女兒。
王筠果然優秀,大學畢業後就去了日本留學,後來就留在了那邊工作,這次是回來探親。
沒想到十幾年過去了,他們竟然還能再次相遇,兩人慨歎命運無常,聊了幾句就匆匆分手了,
但是王詩槐多了個心眼,他留下了王筠的聯系方式,他隐隐約約覺得,可能會發生些什麼。
04
後來,王詩槐除了照顧兒子和拍戲以外,又有了一件開心的事,那就是給遠在國外的王筠打電話。
兩個人互相傾訴了自己的過去,王筠對于王詩槐的經曆感到十分震驚,
而王詩槐知道王筠現在是孤身一人時,心裡的那團火焰又重新燃燒起來了,
但是他卻始終不敢表白,因為他不确定王筠是否能接受兒子。
不久,王筠來上海出差,她的表現讓王詩槐很是意外。
王筠竟然給王詩槐的兒子買了不少禮物,還很關心他的病情,并且主動提出來回家去看望他,
王詩槐看着她輕輕地為孩子擦去臉上的灰塵,看着她眼裡流露出來的母性柔情,感慨萬千,
看來她沒有變,她依然像10多年前那樣純真、善良,隻有這樣的人,才能給自己的兒子一個家。
不久後,王詩槐就向王筠表明了愛意,
他說:“王筠,這麼多年我從來都沒有忘記過你,但我不知道你能否接受現在的我,和我患病的兒子。”
王筠的一句話,讓他有些失落,
“我不是他的親生母親,肯定做不到像他親生母親那樣對他。”
但是王筠随後又說:“但是我會用良心對待他,照顧他”。
王詩槐十分感動,王筠并沒有說出什麼花言巧語,但她的每一句話都是發自肺腑的,真誠的,
他相信王筠一定能對兒子好。
1997年,兩個人正式結婚了,婚後王筠放棄了國外的工作,回來相夫教子,不久後兩人又生下了一個女兒。
但是王筠并沒有因為女兒就冷落繼子,反而一有時間就把女兒扔給公婆,自己帶着繼子去看病,
繼子犯病時,王筠雖然害怕但還是緊緊地抱住他,然後送他去醫院,
繼子去學校時,王筠擔心老師照看不力,幾乎每天都要抽空去看一眼,
晚上睡覺時王筠也養成了一個習慣,半夜定了一個永不關閉的鬧鐘,到點必須去孩子的房間看一眼,怕他半夜突然犯病治療不及時。
王筠的善良得到了回報,經過這麼多年的治療,孩子恢複得很好,已經基本上和正常孩子無異,身高也長到了一米八三。
如今,妻子賢惠,女兒活潑可愛,兒子的癫痫也得到了控制,
王詩槐說:“我覺得我現在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
王筠一個弱女子,用一己之力扛起了一個家,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
王詩槐發現,妻子越來越憔悴,白發悄悄地爬上了她的雙鬓。
王詩槐心裡十分愧疚,他慢慢減少了拍戲的時間,多在家陪伴妻子和孩子們。
在2005年的一次采訪中,王詩槐感慨地說:“走過情感的滄桑,我算是衆裡尋他千百度,終于找回了一度失落的真愛,盡管晚了些,遲了些,但别有一番景緻,今生今世我要好好珍惜。”
在60歲時,他正式從上海電影制片廠退休了,有了更多的個人時間,
2016年,他加盟了話劇《哈姆雷特》,并且一人分飾兩角。
其實王詩槐原來就是話劇出身,
但是後來為了生活和賺錢一直在拍戲,沒怎麼好好演過話劇,
如今退休了終于能好好過一把瘾,也算給自己“圓夢”了。
而王詩槐的前妻張曉明也沒有再婚,仍然是孤身一人,
她現在已經是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的教授了,經常會回來看望兒子。
王詩槐從來沒有怪過她,在兒子面前也一直為她說好話,
畢竟當時的情況特殊,她面對這樣的兒子過得十分痛苦,走也是人性使然。
可能她也沒有想到,反而是主動照顧癫痫兒子的王詩槐過得更幸福一些,而她的内心一直愧對他們。
而王詩槐并不這樣想,他認為自己是個男人,理應主動承擔,帶走了兒子也許她會好過一些。
王詩槐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總是時刻謹記自己肩上的責任,不管對家庭、孩子,還是對事業,都無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