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建築瞭望|海邊懸崖上的書屋,暢想未來的住宅

作者: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陸林漢 綜合報道

建築設計在于還原建築的基底與本質,将生活空間視為畫布,以此來傳遞情感、溫度以及奇妙的想象力。

建築師、理論家布魯諾·賽維曾說“每一份正派的報紙都經常報道音樂、戲劇、電影消息,至少也有每周一期的藝術專欄,即使如此,人們對建築仍然是極其陌生的。”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将定期盤點在全球範圍内完成的部分建築作品,雖未必“窺一斑知全貌”,但從設計中卻可見出建築師的思想與設計的獨特匠心。本期關注的建築有英國布裡斯托的“火星之家”,巴拿馬的生态浮動房屋,日本直島的杉本博司個人美術館“時間的回廊”,廣東惠州的“一滴水圖書館”及浙江缙雲的石宕改造案例。

未來住宅的暢想

英國布裡斯托|火星之家:對于極端氣候下的居住探索

評語:如何在一個極端環境下生活?位于英國布裡斯托的“火星之家”為我們日益受到挑戰的生活環境提供了一個視角。在這個如同金甲蟲般的小金箔房屋内,人們可以感受到太空旅行者的空間體驗。

在火星上生活是億萬富翁和超級大國及航天局的遊戲,而不是普通公民的遊戲。原因顯而易見:将人員和裝置運送到火星上是極其昂貴和複雜的。然而,藝術家艾拉·古德(Ella Good)和尼基·肯特 (Nicki Kent)卻不為所動。在英國布裡斯托的一個碼頭,靠近城市曆史博物館的地方,他們安裝了“人類版火星生活”。這是一個名為“火星之家”的房屋原型預算為5萬英鎊。據猜測,他們的支出大約足夠支付現實世界中的太空項目中的牙刷費用。

建築瞭望|海邊懸崖上的書屋,暢想未來的住宅

坐落在英國布裡斯托的“火星之家”

“火星之家”這一建築是兩層結構,有着一種由鍍金箔制成的輕質結構,由以設計南極科考站聞名的建築師休·布勞頓(Hugh Broughton)設計。這一建築看起來像是一隻閃閃發光的金甲蟲,雖然該建築的體積很小,但在布裡斯托城海邊的傳統帆船、傳統及工業遺存建築的襯托下依舊很顯眼。該建築是為兩名宇航員設計的項目,是一個可以在地球上建立的假想社群。這一設計的初衷是通過探索如何在一個匮乏和危險的地方生存。

建築瞭望|海邊懸崖上的書屋,暢想未來的住宅

“火星之家”草圖

設計者的興趣不在于技術,而在于人類。他們想問,在隔離的條件下,你需要什麼才能生活得好?你早餐要吃什麼?從火星發送的資訊到達地球需要20分鐘,而傳回的回複也需要20分鐘,你将如何應對這一事實?或者,如果某個東西壞了,你必須自己修理,你該如何運用可用的東西?

他們表示,希望提供“一個充滿希望的願景”。他們想要展示的是什麼是可能的,以及即使在極端的情況下,也有可能超越生存的思考。無論有什麼發現,都可能是與環境受到挑戰的地球有關,而不是與紅色星球有關。

建築瞭望|海邊懸崖上的書屋,暢想未來的住宅

藝術家艾拉·古德(Ella Good)和尼基·肯特 (Nicki Kent)穿着宇航服在猶他州的火星沙漠研究站

與此同時,你會感受到太空旅行者所能獲得的空間極為有限。在“火星之家”下層,你可以看到這些地方的睡覺的地方是多麼的緊湊。在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建築中有一個概念叫做existenzminimum,它描述了人們可以體面生活的最小空間,而現在,星際旅行将這種想法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據悉,“建造火星之家”活動于8月17日至10月30日在英國布裡斯托舉行。自8月31日起,觀衆可以通過預約觀看“火星之家”内部。

巴拿馬|三種新型建築:挑戰未來生活

評語: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生态浮動房屋。建築師以可持續性為重點,将浮動房屋、環保等主題相結合,展現了未來人們可能擁有的生活方式。

建築瞭望|海邊懸崖上的書屋,暢想未來的住宅

浮動房屋

近期,總部位于巴拿馬的創新海洋技術公司Ocean Builders設計了“世界上第一個生态浮動房屋”——滿足三種環境的膠囊型别墅。這些豪華住宅由荷蘭建築師科恩·奧爾修斯(Koen Olthuis)設計,有三種型号——SeaPod、GreenPod和EcoPod,分别适用于水面、陸地和環保需求。

設計師選擇了貝殼作為其标志,因為他們相信貝殼是地球上的生物所建造的自然家園,也說明了他們的目标是制造符合海洋和自然的家園。建築的基礎來自于鋼和混凝土,而外部則是由玻璃纖維、膠衣和泡沫鋪成的,團隊決定在内部和外部采用完全白色的極簡主義方法,外加一個天窗,是以居住者可以在裡面享受直接的陽光和天空的景色。

建築瞭望|海邊懸崖上的書屋,暢想未來的住宅

浮動房屋SeaPod

其中,SeaPod專為水上生活而設計,可解決熱門海灘空間不足的問題。吊艙建在離水面7.5英尺(2.2米)的位置,使用内部填充超1688立方英尺空氣的鋼管。浮動房屋提供833平方英尺(約77平方米)的生活空間,可容納2個人,共三層,包括主卧室、客廳、廚房和浴室,并設有575平方英尺(約53平方米)的全景窗戶和360度海景。

建築瞭望|海邊懸崖上的書屋,暢想未來的住宅

浮動房屋SeaPod

建築瞭望|海邊懸崖上的書屋,暢想未來的住宅

浮動房屋SeaPod内部

Ocean Builders首席執行官羅蒙德希望該設計能夠讓居民無需犧牲現代生活就可以生活在水上,“生活在船上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不可接受的,是以我們設計了一個漂浮在水面上的家。”而定制的空運無人機将用于運送食品和藥品等物品,以及日常較小的物品。

目前,SeaPod住宅模型正在公司所在的巴拿馬林頓灣碼頭建造。Ocean Builders團隊希望能夠在國際上推廣開來。

連結自然的建築

日本直島|杉本博司個人美術館“時間的回廊”

評語:美術館“時間的回廊”延續了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風格,但跳脫了“白盒子”式的美術館标準,擁有一種以人為尺度的私密感,貼近觀衆。室内外,空間和自然環境的變化,對應着杉本博司作品中關于“時間”的探讨。

日本藝術家杉本博司,1948年生于東京,1970年前往美國加州藝術中心設計學院學習攝影,4年後在紐約開始了攝影創作。他說:“深入個體的意識,去尋找人類的共同記憶,是我的全部藝術的主題。”

建築瞭望|海邊懸崖上的書屋,暢想未來的住宅

安藤忠雄設計的杉本博司美術館“時間的回廊”

建築瞭望|海邊懸崖上的書屋,暢想未來的住宅

安藤忠雄設計的杉本博司美術館“時間的回廊”

今年上半年,杉本博司的首座個人美術館“時間的回廊”對外開放,向觀衆呈現其50年的藝術生涯。而美術館“時間的回廊” 坐落在日本直島上,由安藤忠雄擔綱設計,這也是後者30年間在直島完成的第10個建築項目。

“時間的回廊”延續了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風格,但跳脫了“白盒子”式的美術館标準,擁有一種以人為尺度的私密感,貼近觀衆。在這個空間中,人們可以連續、專注地觀看杉本博司的代表性攝影、設計和雕塑作品。在室内和室外,空間和自然環境的變化,對應着作品中關于“時間”的壯闊、流轉,這也是杉本博司透過攝影,探讨的永恒主題。

建築瞭望|海邊懸崖上的書屋,暢想未來的住宅

杉本博司美術館“時間的回廊” 内部

例如,杉本博司曾将20世紀的建築傑作拍攝成模糊失焦的影像,安藤忠雄設計的光之教堂是其中之一。他将相機擺在發光的十字架前,卻将焦點對準無限遠。在安藤忠雄設計的美術館内,看見杉本博司拍攝安藤忠雄建築的作品,别有一番趣味。觀衆也有機會借兩位大師的視角,重新體會建築與攝影的關聯。

建築瞭望|海邊懸崖上的書屋,暢想未來的住宅

杉本博司拍攝的柯布西耶的薩伏伊别墅

建築瞭望|海邊懸崖上的書屋,暢想未來的住宅

在直島倍樂生之家展覽的杉本博司“海景”系列

而杉本博司最著名的“海景”系列在美術館中不容易被發現,因為作品嵌入了透明玻璃制作的微縮佛教五輪塔中。若要真正近距離欣賞“海景”作品,參觀者需要移步至不遠處的倍樂生之家二層的戶外空間。在這裡,杉本博司的海景,與不遠處的濑戶内海的水準面相接。

廣東惠州|一滴水圖書館:懸崖上的海邊書屋

評語:在懸崖上,一座白色的圖書館,位于水池之下。這一建築由三文建築團隊設計,并延續了該團隊一貫的設計理念,從場地出發,建築恰當的嵌入場地,使之成為人與環境之間的連接配接點。

“一滴水圖書館”位于廣東惠州市平海鎮雙月灣中央公園内。公園在平海古鎮和大海之間,距離著名的雙月灣海龜保護區不遠。公園整體地形北高南低,北側有丘陵和谷地,向南是大海。項目基地靠近公園中心,是一座獨立突出的“半島形”小山。山的走向從東北向西南,是以北面的視野以山丘和谷地為主,向南則是270度的海景,視線絕佳。公園内的山丘形态柔和,并不奇峻,但有若幹巨石,為景觀的塑造提供了重要的依托。

建築瞭望|海邊懸崖上的書屋,暢想未來的住宅

位于廣東惠州的“一滴水圖書館”

“一滴水圖書館”的建築位置被規劃在山頂的端頭,根據地形高差布置在崖口處。建築與山體融為一體,成為場地的一部分。這樣的處理既可以使圖書館具有最大的觀景面,又在減少土方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控制建築的高度,不遮擋住宅的觀海視線。

圖書館整體為白色,走廊、長牆和屋頂的邊緣強化了幾何構成感。建築屋頂剖面呈碗形,閱讀區的透明玻璃使屋頂具有懸浮感。碗狀的屋頂内是水池,它給予了建築一種戲劇性——一座位于水下的圖書館。

建築瞭望|海邊懸崖上的書屋,暢想未來的住宅

一滴水圖書館

長牆的設定除了屏蔽掉場地西南方位的不利因素,還起到了導引的作用。它将人的視線導向水池和大海,并引導讀者沿着這個特定的線路走近和走進建築。在日落時分,太陽在落入大海之前,夕陽會順着長牆和走廊将人影拉長。這為建築平添了浪漫的色彩。

由于該建築位于一座小山上,建築師在山的北坡設計了一條曲折的路徑。讀者需要拾級而上,在身體略顯疲憊中體悟求學之苦,是以這裡也被稱為“書山有徑”。到達山頂,映入眼簾的是筆直的走廊和長牆。建築主要的使用空間位于水池的下方,人進入建築的過程是一次重新認識自然與自己的旅程。進入建築需要沿着室外長走廊下行,從水池下“潛入”。

建築瞭望|海邊懸崖上的書屋,暢想未來的住宅

一滴水圖書館

建築瞭望|海邊懸崖上的書屋,暢想未來的住宅

山頂的植被與建築

而在室内,建築師将其營造為一組具有序列感的,亮與暗,開與閉交疊的戲劇性空間。其中,明亮處是一個半環形空間,具有近270度的落地玻璃,透明且開放,可以看到碧空和大海。

山頂的植被以低矮的芒草和綠植為主,它們襯托出建築幹淨的形體。而屋頂水池則帶有些烏托邦的成分,從山頂的特定位置望去,視線可以掠過水面看到遠處的海平面。水、天、海在此時此地得以融為一體。

浙江缙雲|荒廢石宕的改造、激活

評語:位于浙江麗水下屬的缙雲縣石宕曾荒廢多年。建築師以最低的幹預和成本,将首批三個石宕改造為了石宕音樂廳、石宕書房和表演空間。在這裡,人工的改造和自然空間互相碰撞産生了張力。

缙雲石宕位于浙江麗水下屬的缙雲縣。缙雲的采石産業從宋代就開始了,整個縣3000多個石宕,都是人工挖出來的,千奇百怪、形狀各異,像是超大尺度的大地藝術。随着90年代開采被禁止,這些石宕逐漸閑置,也存在坍塌危險。

2021年4月,建築師徐甜甜受邀改造荒廢的石宕。她以最低的幹預和成本,經過加強後,将首批8、9、10号三個石宕,改造為石宕音樂廳、石宕書房和表演空間。

建築瞭望|海邊懸崖上的書屋,暢想未來的住宅

改造後的缙雲石宕

建築瞭望|海邊懸崖上的書屋,暢想未來的住宅

改造後的缙雲石宕

其中,9号石宕是頂部完全開放的露天空間。據說,建築師最初在一個雨天來到現場,發現雨水滴在水中聲音特别好聽,于是便延續了村民們自發改造的水塘概念,在正中央保留了一汪水,柔和了石宕的粗砺感。她為這個石宕設計了幾種不同的使用方式,雨天、晴天,有水、無水,各有妙處。“池中有水時,這時天光雲影映在水中,很漂亮。遊客不多的時候,人們沿着水從邊上走,水的倒影在這裡面也是一種體驗。水放掉,就對應兩種舞台形式。一種是中間的中心舞台;還有一種就是标準的舞台,舞台在前面,人坐在放掉水的空間。”徐甜甜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石宕的剛勁,與水的靈動,互相補充,互相沖撞,空間自然而然有了張力。

建築瞭望|海邊懸崖上的書屋,暢想未來的住宅

9号石宕,無水狀态下,擺上椅子,“水池”變成劇場觀衆席;拿掉椅子,變成小型廣場,攝影:王子淩

8号石宕則是三個石宕中最高的,淨高38米,相當于十層樓高的岩壁。經過建築師的勾勒,将古詩中“書山有路勤為徑”的抽象概念變成了一個真實的空間——一個十層樓高的“書房”。這一石宕底部有原本用于采石的台階小路和一個個上下串聯的采石平台。建築師保留了向上攀登的石階,而采石平台被改造為一個個書房,擺上書架、書桌,成為一個個天然的閱讀室。登高望向洞口,石壁之間的狹窄縫隙框出洞外的光亮和青山,與洞内幽暗的石壁形成鮮明對比。

建築瞭望|海邊懸崖上的書屋,暢想未來的住宅

8号石宕,石宕書房,攝影:王子淩

10号石宕是一個矩形的敞開式石宕,此前是村民的養雞場。如今,這裡是村民的表演藝術中心。豎直方向的石宕壁上,有兩種人工斧鑿的痕迹。上半部分是人力一敲一鑿形成的,肌理細膩、過渡自然;下半部分是機器開采。兩種不同的印迹,對應着不同的時代和作業方式。石宕頂部的邊緣被移除,與山林接壤的邊緣加以固定,防止高空墜物。

徐甜甜說,“鄉村不缺建築師的風格,别炫技,做鄉建要克制,要紮在該紮的點位上,能激活整個鄉村系統的循環。”

據悉,目前缙雲的三個石宕是改造一期,而二期建造已經啟動,未來,還将有6個石宕被改造,整體9個石宕将組成一天的石宕遊覽路線。

(本文綜合整理自《衛報》、IDEAT理想家、一條、gooood谷徳設計等)

責任編輯:顧維華

校對:栾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