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綠水青山間收獲幸福

作者:新福建
在綠水青山間收獲幸福

①在自家新裝修的民宿裡,王利登站在落地窗前,滿目翠屏湖景,對未來充滿信心。本報記者 陳旻 攝

在綠水青山間收獲幸福

②閩江河口國家濕地公園成為衆多鳥類的栖息地。本報記者 林熙 攝

在綠水青山間收獲幸福

③順昌縣富金湖創新示範片區濕地公園一角(資料圖檔)

在綠水青山間收獲幸福

常口村立足山、水、田的資源優勢,探索出一條因地制宜、綠色發展的道路。本報記者 林熙 攝

核心提示

“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對山水林田湖草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複是十分必要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生态文明建設的整體視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論斷,強調“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态文明建設”。

2017年,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護修複工程入圍全國第二批試點,試點項目涉及三明、南平、福州、龍岩、甯德5個地市29個縣(市、區)。資料顯示,試點工程368個子項目群衆滿意率均達97%以上,國家“山水工程”不僅讓生态環境更美,也為群衆帶來了滿滿的幸福感。

綜合治理出的美麗家園

8月,氣溫不斷創新高,甯德古田縣鳳埔鄉桃洲村村民王利登心中卻很惬意。走進他家新裝修的4層樓房,透過落地窗,滿眼皆是翠屏湖景,令人頓感清涼。

“我這裡本是村中最偏的地方,從前被稱作鳳埔的‘西伯利亞’,以往到縣城要近1小時的路程,現在隻需要10多分鐘。”王利登告訴記者,“這兩年翠屏湖沿岸越來越美,景觀公路修到了村邊,村民開始修整房屋,許多遊客前來露營、野餐。”在孩子們的支援下,王利登花了20多萬元裝修自家小樓,不僅住上了湖景房,還留出兩層作為民宿。

一切變化,從村裡“變幹淨”開始。“以前污水随便流,垃圾随便扔,禽畜放養,環境确實差。”王利登說,近幾年,村中垃圾有了集中收集點,污水管道也修好了,公路修到了村邊,路旁花草繁茂,白鹭翺翔。

“環翠屏湖景觀提升,源于生态保護修複打下的基礎。”古田縣财政局副局長謝陳甯介紹,2018年起,古田縣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護修複試點項目正式實施,包括水環境綜合治理與生态修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流失治理、農地生态功能提升等,特别是國有林場湖區周邊生态林“封山育林”、退果還林及村莊綠化、環湖果園水土保持及生态化改造工程等一系列“翠屏湖精品項目”,讓湖中生物多樣性、水體生态功能大為提升。

如今,借助翠屏湖生态與周邊秀美鄉村、特色産業,古田正打造一個集食用菌特色體驗、民居民俗展示、紅色研學、農事娛樂、康體養生于一體的宜旅宜居鄉村旅遊産品體系。

好生态鋪就的緻富路

盛夏時節,三明市将樂縣高唐鎮常口村的生态漂流項目更加火爆了。

清澈見底的金溪沿河,青山環抱,粉牆黛瓦,公園般的村莊裡,來自省内外的遊客體驗着好生态帶來的惬意。

村莊另一邊,臍橙園中的果樹已經挂果。“常口村的自然條件很适合種植臍橙,今年産量預計能達到500噸。”常口分享生态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徐良輝說,11月臍橙才上市,現在就已經有人來訂貨了。

“今年,僅生态農業就能為村集體增收40多萬元。”高唐鎮副鎮長張林順告訴記者,今年國慶期間,“兩山學堂”也将開放,日均可接待280人,研學産業将更加興旺。

張林順說,目前常口村已經完成了第二次碳彙評估測算。2021年,常口村領到了全國第一張林業碳票,涉及村裡的3197畝生态公益林,村裡當年光靠賣碳票就收入14萬多元。

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在常口村,生态效益正不斷轉化為經濟效益,形成了以“研學教育”“特色農業”“林業碳彙”三大闆塊為支撐的農村産業格局,實作了生态修複和産業發展有機結合。

2019年7月起,常口村周邊開始實施常上湖生态保護修複項目,總投資7000萬元,統籌山、水、林、田、湖、村等要素,開展專項治理行動。

“我們與同濟大學、中國美術學院等多所高校合作,編制了常上湖生态保護修複實施方案。”張林順說,将水土流失、農業生态功能退化等治理,水景觀、水文化等建設和鄉村振興、機制創新有機結合。

經過全域生态治理後的優質生态環境和高品質農田,吸引來了現代農業等項目。與省旅遊集團合作開發森林康養休閑旅遊,“兩山學堂”、皮劃艇集訓基地等項目先後落地,常口村村民實作了家門口就業緻富。

2021年,常口村實作村集體經濟收入145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2.9萬元,并帶動6個聯建村村集體實作平均收入40多萬元。将樂縣試點項目作為全國精品示範工程在全國推廣,并在國務院第七次大督查中被通報表揚。

和諧共生的百鳥樂園

17日,在閩江口濕地的生态監測智慧中心,科研監測人員驚喜地發現了今年第一批過境鳥。和過境鳥同時出現在監測大屏上的,還有大鳳頭燕鷗、中華鳳頭燕鷗等燕鷗類,以及環頸鸻、黑腹濱鹬等鸻鹬類夏候鳥。

根據最新釋出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閩江河口濕地保護區國家重點保護鳥類有65種,包括中華鳳頭燕鷗、勺嘴鹬等珍稀瀕危鳥種,黑臉琵鹭、三趾濱鹬、針尾鴨等多種水鳥個體數量超過種群1%标準,達到國際重要濕地标準。

“2018年以來,河口濕地共投入約3億元進行生态修複、濕地管護基礎設施建設和濕地公園建設,目前已基本完成了互花米草治理、退還栖息地、栖息地改造、海漂垃圾治理、核心區珍稀瀕危物種保護等工作。”閩江河口國家濕地公園管委會副主任林文波說。

閩江河口濕地地處福州長樂區東北部閩江入海口,是候鳥遷徙通道上的重要驿站。在生态修複之初,面臨的一大難題就是互花米草的蔓延。

2004年,互花米草開始入侵閩江河口濕地,很快造成了土壤闆結、鄉土植物生存空間萎縮、破壞潮間帶濕地生态系統、影響鳥類栖息等問題。

“我們經過多種嘗試,最終采取‘刈割—旋耕’、人工除治等實體方法,配合種植紅樹林(秋茄)、短葉茳芏、海三棱藨草、蘆葦等恢複鄉土植物群落。”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總工程師楊文秀說,保護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護修複項目累計完成除治互花米草1810畝,同時,累計投入3900多萬元對保護區内的養殖塘開展全面“退養還濕”,再通過改造水閘、打通土堰等工程,将2123畝退養區域修建成适合栖息覓食的“百鳥樂園”。

“生态好不好,鳥類用腳投了票。”長期在河口觀測鳥類的省觀鳥協會會長楊金見證了河口濕地的生态變化。他說,經過一系列生态保護修複後,河口濕地的鳥類種類、數量有了明顯上升。

日常調查顯示,閩江河口濕地冬候鳥數量已超過24000隻,種類超過100種。退養還濕試驗區水鳥數量最高時近5500隻,越冬季保持在3500隻左右,種類超過50種,較改造前數量增加了近一倍。

“我們提供了113個就業崗位,濕地巡護員、保潔員很多是周邊的居民,減緩了生态保護與當地農民生産生活的沖突,也提高了居民的濕地保護意識。”林文波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