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智博會觀察:中國網際網路企業開始拼“含實量”,螞蟻從“小”處破局

作者:酒死了

智博會于每年8月在重慶舉辦,是中國企業展示各自科技實力和智能水準的舞台。今年是第五屆智博會,和以往四屆相比,今年展會上,“數實融合”成為新

看點,各家網際網路企業紛紛曬起各自的“含實量”,展示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結合的産業探索。

展區顯示,2021年,中國頭部網際網路企業都在強調服務實體經濟的戰略或定位。騰訊的戰略是,“紮根消費網際網路,擁抱産業網際網路,推動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阿裡巴巴CEO張勇也在去年對外表示,阿裡要成為消費網際網路和産業網際網路結合更好的公司。螞蟻集團則突出了其在數實融合上的優勢:聚焦小微。

智博會觀察:中國網際網路企業開始拼“含實量”,螞蟻從“小”處破局

螞蟻展會負責人給現場的媒體與參觀者介紹:數字化浪潮,正在從大企業到小微企業。而螞蟻的布展,俨然是這句話的注腳:從為小微降費讓利、服務小微數字化經營、探索小微供應鍊金融、到支援小微跨境貿易……據了解,這是螞蟻集團首次對外全面展示其助力實體經濟,從小微着手的行動和進展。

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的新拐點已然到來。習慣性站在浪潮之巅引領風口的網際網路企業,開始俯下身子,行至水深處。

這股向“微”而行的時代潮水,不僅隻是奔着“降本增效”而去,更是為解決“生死存亡”的問題而去。

小微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毛細血管”,穩定就業的主力軍。

然而,在這波由疫情按下快進鍵的數字化大潮中,國民經濟的“毛細血管”沒有跟上“大動脈”的步伐。

資料顯示,2019年中國中小微企業總數在1.2億左右,其中接入O2O平台的中小微占比不及10%,而擁有智能裝置的中小微企業數量還要再減半。刨去小微,剩下的中小企業超過4000萬家,數字化轉型比例僅25%,遠低于歐洲的46%和美國的54%。

而阻擋小微數字化轉型的,是小微的投入意願。研究顯示,絕大部分中小微企業願在數字化更新上投入的資金一般是其裝置投入的10%左右,這導緻中小微轉型失敗率約達80%。中小微抵觸數字化的原因,一是沒錢,二是暫時還沒發現數字化改造能幫企業掙到錢。

疫情進一步抑制了小微在“非剛需”上的投入意願。2021年,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釋出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疫情使中小微企業的收入平均下降69%,嚴重的地區中小微企業的收入降幅甚至達90%。

這讓中小微陷入一個悖論:全社會全行業的數字化在提速,小微企業被淘汰的機率也在提高。

另一個不利因素是,對于大多數做企業服務的數字化服務商而言,小微企業缺乏經驗,業務需求複雜,适配的數字化技術往往又不是通用技術,導緻他們更有意願和動力去服務大企業。

中國社科院平台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永堅為此撰文表示:在疫情影響下,數字化對全球中小微企業而言,已不是選擇題,而成為了一道必答題。

中小微走出困境,過去主要靠來自政府的政策支援,如減稅降費、“放管服”改革等。如今,它們還迎來了一支來自社會的“後援團”。

需要指出的是,幫助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不是公益事業,運用商業邏輯和技術力量才有可能有動力、有持續、有規模。網際網路企業憑什麼助微促實?2022重慶智博會上,各網際網路企業的布展給出了一些答案。

首先是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和平台生态的力量為小微提供好用不貴的數字化工具和接口。

螞蟻的展位顯示,迄今為止,支付寶累計開放平台通用産品78個,上線小程式超過300萬個,每天服務近7億人次,降低了小微商家的營運門檻。疫情期間,上百萬商家在支付寶上為使用者提供“雲”逛街、“雲”遊玩服務,增加獲客的同時,也沉澱了私域流量。

小程式開發有多“不貴”?據了解,一個支付寶小程式,如今最短三天就可以開發出來,開發成本最低300塊一個。這背後,不是支付寶在倒貼錢,而是低代碼開發和支付寶上超過1.1萬的數字化服務商,極大降低了小程式開發的技術成本和服務成本。

其次通過資料要素讓小微連接配接入金融體系,獲得更多的金融服務。

有研究資料顯示,中國大概80%的小微企業沒有資料資産。沒有自己的資料資産,就沒辦法建立自己的信用體系,也就沒法向銀行證明自己的償還能力。

螞蟻解決這個難題的邏輯是,将小微商家收到的每一筆支付、在進貨、出貨等環節産生的每一筆轉賬全部數字化,并轉化為其數字信用畫像,以此替代實體抵押,讓其獲得貸款、提額等金融服務

由此可見,螞蟻在服務普通使用者時,支付是交易的終點,如今服務小微商家,支付成了一切的起點。

螞蟻展區裡展示的三隻“鳥”,即是網商銀行為小微商戶提供的金融服務:“大山雀”利用衛星遙感技術識别農作物情況:種植面積、種類和漲勢,以此作為銀行授信參考及數字抵押物,迄今為止已為超60萬種植大戶獲得貸款;“大雁”幫助核心企業及上下遊小微企業的貸款可得率從30%提高到了80%;“百靈”則是一套智能互動式風控系統,目前已幫助超過200萬小微商戶獲得額度提升。

智博會觀察:中國網際網路企業開始拼“含實量”,螞蟻從“小”處破局

網商銀行的“大山雀”,種糧大戶在手機上圈出自家的土地,最快幾分鐘後就可知道自己是否能貸款以及授信額度。

值得一提的是,螞蟻服務的小微對象,已從服務業悄然延伸至第一、第二産業。這也是網際網路企業數字助實的大勢所趨。

中國三大産業的數字化程度和滲透率是不均勻的。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底,大陸一二三産業數字化滲透率分别為8.9%、21.0%和40.7%,一二産業肉眼可見的滞後。

這兩年,網際網路企業紛紛開始“進村入廠”。

比如華為。2021年華為成立“煤礦軍團”,抽調了數百名員工,給全國上千座煤礦坐數字化轉型方案。

比如阿裡。阿裡自己建了一個新制造工廠叫“犀牛制造”。所有的算法工程師都需要先到生産線上去做一段班組長,跟勞工們同吃同住兩個月。

智博會觀察:中國網際網路企業開始拼“含實量”,螞蟻從“小”處破局

再比如螞蟻。螞蟻為工程裝置租賃頭部企業華鐵應急提供了營運資料可信流轉的解決方案,幫助小、散、甚至是“夫妻店”的小微租賃企業獲得融資,以及降低了保險服務的門檻和費用。

智博會觀察:中國網際網路企業開始拼“含實量”,螞蟻從“小”處破局

華鐵應急上下遊的高機租賃企業以小、散為主,甚至是“夫妻店”,這些中小微企業的營運資料管理比較弱,高機裝置資訊也難以實時可追溯,給金融、保險機構的風控帶來了很大困難。

總之,通過探營2022重慶智博會,我們看到中國網際網路的走向已然來到一個新拐點。那些靠toC起家并大獲成功的網際網路企業,如今紛紛開始朝着toB的方向勇猛精進。無論是企業還是社會,都已經意識到,消費網際網路的曆史使命已告一個段落,下一個星辰大海,是産業網際網路,是小微的數字化轉型。

相比消費網際網路,産業網際網路和小微數字化轉型的速度不會如此高歌猛進。網際網路企業們要開始習慣于做時間的朋友,行至水深處,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絕。

繼續閱讀